說到晉國,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叫唐國,是中國上古時期到西周初年的一個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來分,唐國是侯爵。唐國國君祁姓,是傳說中堯的后裔。
周朝初年,唐國的末代君主作亂,被周公和王子虞統率的周軍攻滅。王子虞是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弟,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他的母親王后邑姜,正是周王室所冊封的第一功臣開國功臣呂尚(又名姜子牙)的女兒。
周成王滅古唐國后,把王子虞分封唐國故土(今山西翼城、襄汾縣一帶)。王子虞成了唐國國君,唐國也變成了姬姓諸侯國。因此王子虞也被稱為唐叔虞。
晉祠中唐叔虞像
由于唐國是夏朝統治的舊地,四面都是戎狄部落,經常會發生軍事沖突。唐叔虞繼任唐國之后,因勢利導,繼承了唐國原有的“夏朝”執政經驗,在與戎狄相處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習慣,用戎狄之法統治戎狄,很快就收到了成效。唐國自此安定了下來。
周成王十一年(前1032年),唐叔虞得到了“嘉禾”。所謂“嘉禾”其實就是兩株不同根莖的莊稼卻長了一個穗子。這被當做是上天降下來的“祥瑞”,送到了周王室那里。周成王得到這個祥瑞之后,又讓弟弟唐叔虞把這個象征祥瑞的“嘉禾”送給了叔叔周公旦,寫了《饋禾》。周公旦接受了這個大禮之后,趕緊回禮,寫下了贊美周成王的《嘉禾》。
而原來唐國那些唐堯的后裔,則全部被遷到了周朝的統治中心附近的杜國(在今陜西西安東),以便監視。杜國一直延續到春秋初年,伴隨著秦國的崛起,最終被秦寧公所滅。
唐叔虞死后,他的兒子姬燮(亦稱姬燮父)繼位。姬燮繼位后,將唐國遷移到晉水(在晉陽縣西懸甕山,此處有紀念唐叔虞的晉祠)之傍 ,因而將國號改為“晉”。自此,唐國就變成了晉國,姬燮也就成了晉侯燮。
晉祠
晉侯燮后代中的一支,遷徙到今天湖北隨州市、棗陽市一帶,仍稱為“唐國”。前506年,唐國與吳國、蔡國一起參加“柏舉之戰”(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聯軍擊敗楚國,遭到楚國記恨,次年唐國被楚國所滅。
柏舉之戰
說到“柏舉之戰”,可能沒有幾個人聽說過,但說到“伍子胥報仇鞭尸楚平王”估計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在吳國伐楚的戰斗中,吳國以3萬兵力出擊,在伍子胥、孫武的率領下,屢出奇兵,五戰五捷,攻破楚軍20萬大軍,重創了楚國。
關于“唐叔虞受封”,還有兩個傳說。第一個說,唐叔虞的母親做夢,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生下來一看,果然嬰兒的手掌心上寫著“虞”字,所以就給他取名為虞。
第二個說,周成王和王子虞作游戲,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的形狀送給他,說:“用這個分封你。”史官佚看到之后,就請求擇吉日良辰給王子虞冊封。周成王說:“我跟他鬧著玩呢!”史官佚說:“天子無戲言。只要您說了,史官會如實記下來,遵照禮節辦事,完成了之后,還要奏樂歌頌。”于是周成王把唐國的方圓一百里土地封給王子虞。
前一個明顯有牽強附會的成分,母親為自己的孩子討要封賞,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離譜到剛生下的孩子手上就寫得有字,實在是無法相信。但第二個,就比較有意思了,它強調了史官的作用,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強調封賞的動機可能不純,但目的卻很明確: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周王室的統治是建立在宗法制、禮樂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之上的,必須維護。
唐高祖李淵像
在這里,要說一些題外話,比如唐朝為什么定國號為“唐”,還要說到上面提到的這個古老的“唐國”。唐高祖李淵是世襲的唐國公,封地正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唐國的故地。他起兵之前,還特意到晉祠去祈禱,希望唐叔虞能夠保佑自己起兵順利。所以奪得天下之后,定國號為“唐”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