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君想給大家介紹一件宮殿里的“家具”,其實說是在宮殿里,但到了后來,幾乎有點小錢的人家中也開始使用它。
那么,這個“家具”到底是個啥呢?請看下圖:
額。。。好像有點像放洗臉盆的架子?!
但是,好像又有點不像。請各位再仔細看看,它似乎是一張“桌子”。
“小君,是有點像桌子,可它的正中卻是一個陷進去的槽啊。”
難道是專門給牲畜準備的“喂食槽”?!
呃。。。這位童鞋腦洞有點大啊!
好了,不繞彎子了,小君現在就給大家揭曉答案:
這東西有一學名——“火盆架”!
火盆架,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放炭火取暖的,放在哪里呢?
很簡單,就是放在這個幾案的中間凹槽處。
據史料記載,火盆架這種東西可能最早出現在宋元時期,正式的文字記載是在明代的《魯班經》里,在這本書中,作者就把火盆架依前人的說法分成了三類:“圓爐式”,“看爐式”,及“方爐式”。
比如“圓爐式火盆架”,它一般為六條腿:
“方爐式火盆架”,一般為四條腿:
當然是取暖用的,咱古代可不像現在有暖氣,當時的人們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你想想夏天熱吧,還能光個膀子,可要到了冬天那就不好辦了,尤其是那些家里窮的,買不起厚衣服的,更是凍得兩眼冒金星。
因此,為了取暖的需要,古人就發明了這種火盆架。
火盆架最初最多出現的地方就是皇宮中,畢竟能用的起這種東西的,也就只有皇家人了,而且它們的材料也很珍貴,比如用黃花梨木做,紫檀木做等等。
而到了后來,許多文人雅士和富戶人家也開始使用它。比如在紅樓夢里,我們就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
林黛玉獨臥床,奄奄一息,紫鵑還幫她往火盆架里添點炭火,免得再凍著她。
除了取暖的作用,這火盆架還有詩情畫意的一面,比如在很多名畫里,你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明代《太平春色圖》
一堆文人雅士圍著火盆架,一邊吟詩作對,一邊拿起這架上被炭火溫熱的酒壺,不時的喝兩口。
是不是好有情調呢,小君猜測,他們當時肯定還用這火盆架來搞燒烤——一邊吟詩作對,一邊燒著羊肉串。
因為這火盆架易攜帶,所以有很多文人雅士還經常帶著它出門,比如南宋馬遠的《春游賦詩圖》中就描繪了自己帶著火盆架出游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