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伯夷是上古時代兩個人的名字。伯益為黃帝姬軒轅的后裔,伯夷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裔孫。由于他兩人賢能有為,對社會國家做出大的貢獻(xiàn),史冊多有刊載。其子孫后代,有的大有顯業(yè),周朝時的諸侯國秦國(后創(chuàng)建秦朝)、趙國的君王(嬴、趙)兩姓都是伯益的后代;有名的齊國,前期始君姜子牙,是伯夷的后代。僅這三個國的君王的公室后人,演支發(fā)展了若干姓,現(xiàn)分別簡述一二。
伯益(也稱大廉),史傳,其父皋陶是黃帝子昌意黃帝孫昌意子顓頊帝(五帝之一)的裔孫。伯益協(xié)助禹治水建有大功,曾被推為禹的繼承人(因建夏朝家天下未實現(xiàn)),他是全國“嬴”姓的立姓始祖(帝舜因其有功所賜)。他的裔孫秦非子,周代時開始在秦地發(fā)展創(chuàng)建秦國,后逐漸強(qiáng)大,并滅諸侯國“六國”,建立了一統(tǒng)的大秦王朝。僅秦國嬴姓君王及其公族以《百家姓》書中姓計就演支出26姓,計有:趙、秦、葛、費(fèi)、廉、黃、梁、藍(lán)、徐、繆、裴、馬、饒、谷、車、仰、池、桑、逯、益、況、伯、百、江、子車、壤駟。趙姓是由嬴姓分支出的,后建立趙國,國君為趙姓,后從趙姓中又演支出馬姓與饒姓,趙、馬兩姓均為全國較大之姓。
伯夷,是上古帝王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后裔中的重要一支。史料傳記,伯夷號稱太岳,在帝堯當(dāng)政時期其授職為“四岳”之職(掌管三山五岳事),位尊權(quán)重,曾推薦帝堯的繼承者為“舜”(名姚重華),被堯采納。經(jīng)考驗,確為賢者,后禪位于舜,史傳為佳話。因功被封于呂(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商末周初時,伯夷的后代中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姜子牙(也稱太公望,姜太公),被周文王姬昌請賢授任為軍師,大力輔佐武王姬發(fā)擊滅殷紂王,建立大周朝。因姜子牙建有大功,被周天子封為齊國的國君,共傳26世。伯夷的后裔共演支出41姓,計有:許、呂、謝、章、賀、齊、紀(jì)、強(qiáng)、邱、駱、高、盧、丁、左、崔、儲、井、焦、鈄、厲、景、申、酈、浦、尚、充、易、聶、查、桓、岳、佘、年、福、柴、諸葛、淳于、申屠、閭丘、東郭、梁丘。其中絕大部分為姜子牙所建齊國君主、公族演支發(fā)展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