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于中國版圖之地理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 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其他一些杰出的政治、軍事人物等也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
蜀漢后期,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經營漢中及隴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勝敗。姜在漢中實行“ 斂兵聚谷”以御敵,終因朝政昏聵而失敗。
漢中確實是蜀漢門戶,當年先主劉備還是漢中王時,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屯重兵以抵抗外敵,這樣可以將來犯之地敵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 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此法。
但是蜀漢后期,魏蜀實力相差越來越大。姜維認為這種方法老成持重,可以抵御敵人,卻無法大勝。所以傾向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有點類似后世經常說的“關門打狗”。
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約在今甘肅省舟曲縣,是一個處于岷山、迭山環抱中的小型盆地,當年姜維就是屯兵于此。他之所以屯兵沓中而不是漢中,一方面就是貫徹他的上述戰略意圖,另外此處是盆地,確實有利于屯田,解決蜀漢短缺的糧食問題;另外姜維向后主提出殺黃皓,但被后主拒絕了,因擔心受到黃皓的暗算,于是遠離成都屯田避禍況。作為大將軍的他帶重兵在外,別人不敢輕舉妄動。最后他屯兵沓中,是可以隨時起到對南下魏軍的戰略威懾作用。
后來魏國的幾路大軍突破蜀漢防線,應給說主要責任不是姜維戰略的失敗,而是蜀漢內部朝政回饋荒廢、朝廷用人不當所致。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謝邀!
先看看地圖上的漢中和沓中,就明白漢中直上就是長安,直接威脅故都,長安一動整個關中都可能完蛋,所以劉備拼了命地要把漢中拿下。守是蜀的門戶,攻是進攻關中兼有天下的跳板。沓中在漢中之左,是現在甘肅南部的地方,涼州的腹心,這是諸葛的中策,不能取關中,還可以向西發展不斷蠶食涼州,擴展疆土。經過諸葛和姜維的數次征伐,蜀國在涼州地界蠶食到一點東西,地盤比之前是有發展的,姜維屯田沓中,是可以起到穩固既得利益,積蓄糧草,為進一步蠶食打基礎,但是這里對長安還夠不成直接威脅。
但是,只要守住漢中,蜀國的門戶就沒問題。姜維的失策時防守戰略問題。魏延當時說曹操親統大軍來,都可以讓他無功而返,就是漢中要固守要隘邊關,再多人來也沒用。姜維后期改變了魏延的這個防守策略,收縮防御,把主力收回到南鄭去了,導致防守的被動。如果當時姜維在漢中,就算開始被動一點,憑他的才干也足以扭轉回來,可離開漢中就缺少了對局勢最直接的掌控,導致反應不及被鐘會鄧艾夾擊。如果姜維在漢中,保證漢中局勢穩定,鄧艾就是偷渡陰平成功,走不到劍閣,鄧艾抽空帶個小分隊就能把他給滅了。大概是大漢的氣數已盡吧。
當然,還有可能姜維是故意的,想把魏軍放進來,然后來個甕中抓狗,結果沒想到玩大發了,被狗咬了。
曉木個人理解~
1,魏延的方法很好,用來防御非常不錯,以至于魏延死后好多年依然沿用他的辦法,沒有丟過土地
2,姜維為什么采用主力部隊后置,前線放下幾個重要據點的方式呢?一句話,想打防守反擊。魏延的做法固然可以拒人于外,但也導致這變成了雙方對峙空耗國力的情況,司馬懿同學一直都是筑城筑城跟諸葛耗著,蜀國國小(魏國國力是蜀的5倍到10倍),耗了幾十年了,有點耗不住了。
那么利用地利,占住有利地形,扼住咽喉,讓對方大部隊進來。主要這幾個據點不失,打防守反擊,如果可以殲滅過來的主力部隊,接下來可以順勢下關中了。
3,事實是,用人不當,蔣舒叛變,導致據點很快失去,然后防守反擊的計劃直接破產了。
總之,蜀國在硬拼實力不濟的情況下,策略偏激進,想利用地利打一點防守反擊,頗有賭博的意思,可惜賭輸了。
如果是諸葛統軍,這種冒險的事肯定是不會做的,不過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不兵行險招,蜀確實沒有勝魏的希望(諸葛同學希望的魏國有變,可是司馬篡權這樣的大變化都很快被撲滅了,然后孫權太不給力,沒有一次能給魏國實際性的威脅,統統是在送經驗),可惜姜維對面是號稱魏之子房的鐘會,不好搞。
大概是天意吧,姜維同學好可憐,現在因為這個還老被黑
謝邀!從地形圖看,沓中在漢中左側,屬于甘肅南部地區,在軍事上,的確沒有漢中地理位置重要,只要守住漢中,就等于守住了通往成都的門戶,至于姜維為何要把蜀軍主力駐扎在沓中,我想姜維在九伐之后,從思想上似乎放棄了再從岐山進攻魏國的意圖,有可能想在沓中養精蓄銳,之后試圖改道歧山,向左大迂回,從隴西郡向東突然發起進攻,這樣就可以不知不覺的繞過魏國的重兵防御,輕而易舉的通過魏軍的重兵防守的關口,揮師一路殺向長安,不然姜維為何放棄據守漢中,卻到對成都防守毫無意義的沓中駐扎?當然姜維這招是步險棋,是在過去只有蜀軍進攻魏軍的條件下可能突發奇想的,怕什么就來什么,沒想到魏軍反過去只防守不進攻的常態,兵分四路從金城郡、隴西郡、天水都、長安向蜀軍大舉進攻,而日搶在姜維的前頭,這使姜維手忙腳亂,急忙揮師劍閣阻攔鐘會大軍,豈料鄧艾繞過姜維,奇出陰平,直逼成都,滅了蜀國,從魏蜀態勢看,我認為魏國太過強大,而蜀國似乎到了窮途末路,僅有姜維一路慌忙應對魏國四路大軍,即是姜維在漢中據守,我認為也是大勢已去,何況在沓中駐防。可以肯定的是,姜維駐守沓中,犯了兵家大忌,更令姜維沒有想到的是,魏國會一反常態,變過去只防不攻為主動四路出擊,這正是蜀國在戰略判斷上出現了致命的失誤,與在什么地方駐防沒有多大關系,蜀國滅亡乃氣數已盡,非姜維防守錯誤之過也。謝謝!
謝謝邀請。姜維去沓中屯田是避禍。這是秘書郎郤正給姜維出的主意。為什么姜大將軍要去避禍?姜維第九次伐魏,先攻洮陽再戰祁山,激戰正酣之際,后主一日三詔召回。原來,后主聽信黃皓讒言,初欲以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大將軍職位,后因害怕魏將鄧艾而作罷。可憐,后主在宮中玩樂,大將軍雖在成都,可是想見一面都不容易。這說明姜維這個大將軍朝不保夕。所以郤正說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見沓中屯田首先是姜維自保。為什么去沓中不留在漢中?郤正說,一者沓中土地極其肥壯,屯田以充軍實。二者可圖隴佑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視漢中。郤正說此乃保國安身之策。可是,這里有個最大的破綻。最高的軍事統帥怎么就帶著百戰精兵去扶犁種田了呢?果然,魏國君臣一眼看透了。魏從事中郎荀勗說:蜀主劉禪溺于酒色,信用黃皓,大臣皆有避禍之心。姜維在沓中屯田,正避禍之計也。若令大將伐之,無有不勝。司馬昭的反應是大笑。那么,姜維避禍也應該留在漢中是不是?漢中豈無可種之田?細細的揣摩三國演義中姜維彼時的處境,結論是姜維無法留在漢中。姜維一直在漢中主持軍事。九次伐魏都是從漢中發起的。可是,國內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第九次起兵,意見領袖譙周干脆罷工了。甚至大將廖化也直接反對用兵而被姜維棄用。以閻宇代姜維難道僅是后主和黃皓的想法嗎?奪姜維的兵權調姜維回成都恐怕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礎的。那么,沓中屯田是個折中方案。姜維離開了一線軍事中心漢中,軍事北伐集團被拆散。但是,姜維沒有回成都,手里還握有幾萬兵馬。這樣的局面一經大白于世。司馬昭即著手準備伐蜀。所以魏鐘會鄧艾伐蜀,高明之士皆曰:破蜀必矣。山河之險不足恃。人心固則國固。人心若散了,國亡無日矣。
第一,當時幾次北伐不克而還都是因為缺糧草,蜀漢當時很缺糧食,屯田也是為了獲得糧草繼續北伐。第二,政治因素,姜維向后主提出殺黃皓,但被后主拒絕了(華陽國志中記載的,不辨真偽,不過這點不重要),姜維雖然身居要職,并且有直接罷免官員,軍隊指揮權,但是,當時姜維北伐遇到巨大挫折,也就是他的死對頭鄧艾,他的不敗神話在段谷遭到鄧艾瓦解,并且屢次因為各種客觀因素敗給鄧艾,劉禪等人已經對他沒了信心,況且黃皓自陳祗死后,在政治上他是只手遮天的,從陳壽的屢次造降職,羅憲等人因為和他關系不好就被甩一邊去了就能看出。后主也不太看好姜維了,更看好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黃皓也一直想搞下姜維,譙周等人為首的益州派也是,如果不帶兵在外,姜維就很危險,所以政治因素也是一個原因(不是主要)。第三,戰略因素,之所以選擇沓中,是因為可以沓中的儲備可以起到對南下魏軍的威懾作用。基本上就是這幾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