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在天文學中與陽歷對應,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不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它的一年有12個朔望月,約354或355日。主要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稱為朔望月,大約29.530588日,分為大月30日、小月29天。
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歷略微不同于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農歷。而在天文學中認為農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在古代農業經濟中,春天播種、秋天收耕,本來陽歷應更能反映農業周期,但不少古代歷法都是由月亮算起,一個推測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別容易觀察,月亮盈虧一目了然,直至天文技術成熟后,他們才能觀察到太陽在歷法中的作用
伊斯蘭歷也是現今仍在使用的歷法中唯一的陰歷。以公元622年7月16日為紀年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為準,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第一日,12個月為一年,不設閏月,閏年于第12個月后加一天(每30年中設11閏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時48分,每隔2.7年和公歷相差一個月(即19年差7個月),每隔約32.6年(32年又7個月)就會相差一年,即兩者紀年差距就會“縮減”一年,也就是陽歷的32~33年與伊斯蘭歷的33~34年長度相等,因此不分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