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也好,分封制也罷,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行政制度,也并非是周王朝面臨的選擇題,想選哪個選哪個。這兩者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比如說分封制是從從前的部落制度中脫胎,而郡縣制又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關系以及土地等資源關系的再調整。因此準確來講,就是周王朝也沒得選,以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認識還沒到那兒。
周人推翻了商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設立兩都城,并且開始建立封建諸侯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分封的網絡,得到封地的不是親戚就是子弟,因此是建立在宗族血緣關系之上的行政統治體系。同時周人也沒有故步自封,而是鼓勵與外族通婚,這樣一來,通婚后外族也成為了周人的親屬,自然而然藩衛周王室。每個封建國內又有自己的都邑,在周王室的封建系統中,龐大的網絡幾乎籠罩了所有的族群在內,不排斥,卻是強吸收,逐漸融合。但是分封制有一個大缺點就是,由于是世卿世祿,所以往往諸侯國在幾代的發展下不斷強大,還擁有軍隊,漸漸就不在周王室的掌控之內,離心力頗大。
到了春秋的后期,經濟發展,土地私有制也發展起來,在一些諸侯國中逐漸出現了縣制,統治系統也出現從世卿世祿轉向官僚制度。郡縣制的出現使原本分散的權力一層層有逐漸收歸中央,到了戰國時期開始各個諸侯國開始采用縣制。但是在周王朝剛剛建立之初并不存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以及社會基礎。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么說呢!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么管天下。
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么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系。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系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沖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么?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卷天下的實力,并且中國由于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
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后,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并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
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后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并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
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并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
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系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并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
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
說道這個問題,就要先說說看,周王朝是怎么打敗商朝贏得天下的,為什么沒有周朝沒有延續商朝的制度,而采用了分封制。
商朝是目前可以有佐證的中國第一個王朝,他的歷史主要記錄在甲骨文碎片上,值得自豪的是由于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甲骨文上面的字匯有1000多可以被專家辨認,這樣也讓我們了解了商王朝的制度。
為什么呢?從甲骨文上的記錄看,商朝在其500多年,甚至600年的歷史中,遷都達6次以上,可以動用3000人以上的軍隊。這說明這個王朝好戰,經常攻打其他部落,搶奪資源,妲己就是紂王攻打蘇氏時搶過來的。那么商朝的繼承者,肯定要采用能打仗的人繼承王位,如果是兒子繼承,那么小,怎么領導國家打仗。
所以商朝滅亡時,說商紂王殘暴不仁,也是有道理的。而商朝末期,隨著社會發展,慢慢邁入農耕文明,人民可以自給自足了,其他部落也慢慢發展起來。這時商王朝還動不動就打其他部落,掠奪他人財物,肯定會引起不滿。
這時周部落就站了出來,周部落隨著國力增強,肯定也心存不滿,但是商王朝軍隊厲害,打不過啊。所以周武王就聯合其他部落一起,在一次商王朝出征攻打其他部落時,把商朝滅了,建立了周朝。
而且商朝打下的地盤太大了,周王朝之前只是一個座落在陜西的部落,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怎么去管理這些地方。
所以周王朝得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得不說,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還真讓周王朝想出了一個“分封制”,分封各個諸侯王,讓諸侯去管理地方。諸侯王的義務也很簡單:遇到荒年,互相救助;遇到兵災,要出兵協助周王朝打仗;收成好的時候,交一點糧食。
所以諸侯王很滋潤啊,肯定就皆大歡喜了。而周武王這邊也很爽,不用怕再打仗了,可以安心讓兒子繼位了,所以兄終弟及的制度就消除了。
至于800年后的郡縣制,在當時周朝時期,人口那么少,地盤那么大,到處都是荒無人煙,周王朝怎么可能想的出來,或許有個精神病,對周武王說,大王可以安排官員去千里之外管理地方政權,周武王或許也聽了,也會安排,但官員沒兵,沒武器,收稅還要上交,或許派遣的官員還在路上,可能就被豺狼虎豹給吃了。
當然社會是發展的,隨著人口增加,經濟條件滿足了現實需求,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可以帶來更大的利益,郡縣制就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