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該詩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五言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該詩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整首詩由四個五言句組成,共分為兩聯,絕句沒有對仗的硬性規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對仗。很多對仗的絕句也只是有一個對仗句了。這首詩首聯采用正對,句式極為工整,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