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社會上層階級的豪門大姓,對這一條件特別講究。現在我們說家世,一般指的是物質上的富貴,但在古代,論起家世背景,不但要看物質基礎,更講究家族修養和傳承文化積累。只有二者具備,才可稱為名門望族。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不僅“士庶之際,實至天隔”,很長一段時間里皇室在郡望世家面前,都要矮上幾分。“王與馬,共天下”,即門閥世家和皇帝勢均力敵,共同治理一個國家。
在唐朝以前,沒有世家大族支持的皇帝就如光桿司令,發出的號召很難得到響應。歷史上各方豪杰靠世家大族幫助爭奪天下,從而坐上皇位的很多;世家望族有兵有糧,多次挑戰皇權,不把皇室放在眼里的更是數不勝數。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直到鼎盛的大唐,七宗五姓為代表的門閥世家依然地位超然。尤其是崔盧鄭王四大老牌貴族姓氏,在血統傳承上看得特別重,基本只在四大家內部結親,幾乎不與外姓通婚。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想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五大姓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找來清河崔氏商量,結果沒想到,崔氏聽到皇帝的打算,想也沒想就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直接拒絕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崔氏等老牌名門望族,之所以不愿意和皇家結親,是因為皇姓李氏不屬于七宗五姓。雖然李氏當皇帝后,修改族譜說自己是隴西李氏一脈,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認可。李氏又是用武力奪的天下,在幾大世家眼里,皇室一族就相當于當今的暴發戶而已。
被拒絕的李世民大為光火,但顧忌崔氏和其他三族的勢力,嫁公主之事只好作罷。但又實在忍不了這幾大家族的傲慢,于是便下令重新修改《氏族志》。《氏族志》是按士族世家名聲排行,編纂的官員不知皇帝的心思,便按事實將崔盧鄭王幾大家族排在了皇姓李氏的前面。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氏族志》初稿編好呈上去,李世民一看,當場就氣得跳腳,罵道:“我李氏堂堂皇姓,竟然威望名聲還比不上這些世家?朕要下旨昭告天下,皇姓李氏才是天下第一姓!”圣旨下過后,又命令編纂官員重新排名,李氏被放在了《氏族志》中姓氏的第一位,皇后長孫氏排在第二。
雖然在李世民的干預下,李姓在《氏族志》里被抬為天下第一,但是實際效果卻不明顯,上到士族下到百姓,依然以崔盧鄭王李來排名。到唐高宗的時候,甚至用律法的形式下詔,禁止四大世家私自互相為婚。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但依舊改變不了這些世家輕視皇室的事實,他們私底下依然互相婚配,不能公開,就寧愿用一臺轎子偷偷將新娘送進婆家,也不愿意隨意跟其他姓氏婚配。幾大世家如此嫁娶的消息傳到民間后,竟然模仿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用轎子迎娶新娘竟然成了婚嫁習俗。直到如今,許多中式婚禮仍在沿用。古代名門望族的名氣和影響之盛,可見一斑。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哪怕到唐后期,門閥世家的觀念依舊強盛。唐文宗想替太子求娶太子妃,他看上了鄭氏家族在朝為官的宰相鄭覃的孫女。怎料鄭覃不但拒絕了唐文宗聘太子妃的想法,還把孫女直接嫁給了崔氏家族的一個九品官。文宗只能嘆氣:“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其實這時的世家拒絕和唐皇室結親,不僅是因為皇姓李氏家族不屬于正宗的郡望世家,更因為唐皇室內部混亂的婚姻關系。比如唐太宗占了嫂子,唐高宗立父親的才人做皇后,唐玄宗則納了兒媳婦為貴妃,在傳承了幾百年極其注重修養和聲望的名門世家眼里,這是很不恥的行為。長輩們這樣混亂的人際關系影響下,小輩們還不知道會放縱到什么程度,因此,幾大世家沒人愿意讓自家的青年才俊去娶公主。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門閥世家為貴的風氣,一直持續到宋代,朝廷主張“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分閥閱”,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參與到政權中心,在唐末黃巢起義等戰亂中逐漸淪落的世家,才算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