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馬先生(李敦彥)
有史以來楚國的歷史上,沒有任何關于“鄀國盜牛”的文字記載,從古至今也沒有人聽說過“楚人偷牛”的傳說故事。
鄀國盜牛出自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圖
《百度文庫》: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
“鄀國盜牛”和“楚人偷牛”的典故來自清華簡楚居。此說出自2011年《中國史研究》第一期李學勤發表“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釋讀簡文為“至熊繹與屈(??),使郗嗌卜,徙于奎宅(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納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納尸,抵今曰(??)必夜”。解讀為“燔室以肉奉祀,所以熊繹等偷了都人的無角牛”,其中有兩個未譯出的字用“??”代替。因為清華簡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加上李學勤的學術影響,自此“鄀國盜牛”和“楚人偷牛”說引起學術各界的關注和認同,自此學術界關于“楚人偷牛”的“鄀國盜牛”典故正式面世,并開始在媒體廣泛傳播。
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2014年2月24日播出八集大型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并以“楚人偷牛”片段專題推薦。紀錄片中,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也言之鑿鑿的講述了出自清華簡《楚居》的“鄀國盜牛”典故講述楚人偷牛,之后“鄀國盜牛”的典故和“楚人偷牛”的故事被各界廣為流傳。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 截圖
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楚人到鄀國偷了一頭小牛 截圖
從“鄀國盜牛”典故誕生的過程來看,李學勤可謂“鄀國盜牛”典故的始作俑者。關于李學勤“鄀國盜牛”說,因為來自清華簡《楚居》,如果出自清華簡楚居的竹簡文字釋讀準確無誤,無疑填補楚文化和楚國歷史的空白,反之如果文字釋讀有誤的話,李學勤的鄀國盜牛說無疑有主觀臆斷和編造之嫌。
徹查“鄀國盜牛”說出籠以來,學術各界雖然多論及楚人在周朝立國之初鄀國盜牛一事,相互佐證了楚國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直至2017年8月1日勘誤清華簡《楚居》發現《楚居》竹簡文字中沒有找到楚祖熊繹及楚人偷牛的證據以前,學術界專家學者幾乎眾口一詞,沒有人懷疑過文字釋讀的有誤沒有人懷疑過楚人偷牛問題是否真的發生過。所以八年來李學勤的“鄀國盜牛”說得以成為歷史典故在學術各界廣為流傳。
細節決定成敗,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沒想到在“鄀國盜牛”說誕生八年后,李學勤的鄀國盜牛神話露出破綻。
清華簡《楚居》關于“鄀國盜牛”的竹簡文字與譯文 圖
2017年臥馬先生在發現清華簡《楚居》文字之誤勘誤時,發現記載所謂“鄀國盜牛”的清華簡竹簡文字中并沒有與盜竊偷相關的文字。清華簡《楚居》高清圖片的確鑿文字證據證明,李學勤“鄀國盜牛說”并沒有可憑信的文字依據。專家讀者可以嚴格對照清華簡《楚居》竹簡文字嚴格核查所言虛實。
清華簡《楚居》竹簡文字與譯文對比圖
楚人偷牛問題看起來是3000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其實不然,偷雞摸狗偷奸耍滑取偷工減料欺世盜名賊眉鼠眼等與盜竊偷盜和賊有關的引申為不正派、邪惡、殘暴、狡猾等貶義詞令人所不齒,自古“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是做人的底線。關于楚祖去鄀國盜牛的楚人偷牛之名,往大了說直接關乎到楚國楚人道德品行問題。
百度百科“鄀國盜牛”詞條截圖
百度百科:“楚人偷牛”詞條 圖
清華簡《楚居》中無偷無盜無竊賊的竹簡文字鐵證如山,鐵的證據證明鄀國盜牛和楚人偷牛之說,純粹是無中生有的主觀臆斷。滑天下大稽的“鄀國盜牛”典故,無故給楚祖熊繹和楚國楚人背上了“盜牛”和“偷牛”的大黑鍋。你說沒有偷牛的楚祖熊繹、楚國和楚人是不是比那個竇娥還冤?
2018 7 23 文字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