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個朝代更迭非常頻繁的國度,其中既有我們所熟知的秦漢、隋唐等大一統朝代,也有諸如涼、燕、齊等割據政權。而每一個朝代開國,都必定會選一個漕運便利、適合防守的大城池作為都城。
比如西安(長安)、北京、南京等城市,在歷史上就曾多次成為大一統朝代的都城所在,象征著天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北京、南京都有六朝古都之稱,而洛陽更是號稱十三朝古都。
與上面這些城市相比,還有一個六朝古都就顯得尤為凄慘了。其他的城市或者保留著一定的歷史文化遺存,或者沿用著古老的名稱,讓人們不至于忘卻。但下面要說的這座古都,如今卻淪為了河北省一個小村莊。
鄴城先后做過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政權的國度,當然,與西安、洛陽、北京這些城市相比,從未成為大一統王朝都城的鄴城,說它是“六朝古都”似乎有點勉強。
更倒霉的是,凡是在鄴城立都的朝代,都無一例外的非常短命,北魏孝文帝在南遷時就考慮到“曹魏、后趙、前燕都鄴,均短命負墜”,所以放棄了鄴城,選擇了更南邊的洛陽。
最早看中鄴城這塊地方的是東漢末年的梟雄袁紹,作為當時實力最雄厚的諸侯,袁紹曾打算在此立都。所以,鄴城的建設采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方式,城內城外道路、坊里、街市、宮殿官署等建筑劃分明確,縱橫比為則是3:2的長方形,日本學者就稱贊這是最近接黃金比例的完美城制。
只不過袁紹的夢想被曹操擊碎了,鄴城也成了他人嫁衣,不僅做了曹操的王都,后來還成了曹魏王朝的都城(五都之一)。后來經過后趙、冉魏和東魏的不斷增建,鄴城的宮城規制不僅改變了秦漢時代官署分散建置布局,而且皇城、都城劃分明確,“回”字型環環相扣,這就是后世城市建設非常流行的“中軸線與棋盤式的街區”開端。
韓國高麗時代的開城王京、朝鮮時代的漢陽城就是完全仿建了鄴城,連建筑順序也一模一樣,先筑內城,后修郭城,宮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環環相套。日本奈良時代的古都藤原京和平城京也是仿建了鄴城。
不過,韓國并不承認其古都有鄴城的任何影子,倒是日本很大方的承認自己的古都借鑒了中國。日本學者岸俊男就曾說:“藤原京、平城京,其整體形狀與隋唐以前的東魏鄴南城或者南朝建康城倒是極為相似的”。
這位有著千古一帝美譽的隋朝開國皇帝,在繼位前夕下令焚毀了鄴城。鄴城雖然毀了,但楊堅卻對鄴城的完美城制情有獨鐘,他任用高穎、劉龍、高義在陜西仿鄴城營建了大興城(長安城)。
隋唐長安城最終保留了下來,但當年的鄴城卻因楊堅的一把火徹底衰落。如今的鄴城不僅名字沒有沿用下來,而且還淪為了河北省臨漳縣一個叫鄴鎮村的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