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戰爭在世界文明史上十分常見,不同宗教教義與其利益之間的沖突經常會導致戰爭。但是像基督教的十字軍(Crusade)東征這樣大規模的宗教戰爭卻是少見的。
宗教戰爭
11世紀后期,長期在絲綢之路沿線和東羅馬活動的突厥人向西亞移動。突厥人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民族,關于他們的歷史由于受到文獻的影響,人們知之不多。中國文獻是最早記錄突厥歷史的,中國學者耿世民曾經指出過漢語中“突厥”一詞的來歷,“據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漢文‘突厥’二字應為古代突厥語Turk~Torik (意為“強有力的’一詞后加粟特語復數附加成分t,即Torkit的音寫。阿拉伯文為Turk,希臘文為Turkoi,梵文為Turuska,萊特文為Twrk,藏文為DruguD.他們早在6至8世紀之間,就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突厥汗國,以后就逐漸西移,離中國遠去,后來文獻就沒有記載了。而突厥人11世紀在西亞的出現,應當說是再現,其遷徙的歷史過程仍然是一個謎。但無論如何,塞爾柱突厥人在11世紀末占領了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城陷落。
突厥人畫像
突厥人的信仰十分復雜,除了他們原有的原始宗教外,以后陸續接受過佛教與伊斯蘭教,這對于排斥異端的基督教來說,顯然是不能容忍的。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召開了克勒芒宗教會議,參加者是來自各地的修道院院長與主教們,教皇在會上發表了長篇演說,提出組織十字軍,收復失去的圣城耶路撒冷,向東方進軍。一時間整個歐洲為之沸騰。在歐洲封建制度與工商業發展中,相當多的封建家族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財產與土地,十字軍東征對于這些破落貴族和封建領主的子弟不管是次發財的大好時機。 也不可否認,基督教會長期的排斥異端的宣教、西方文化中固有的異域征服與冒險的傳統、宗教忠誠、商人們借機發財的欲望,甚至一些破產農民 子弟以戰爭軍功作為發財立身的本錢等,所有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形成了十字軍東征的高潮。從1095年到1291年,十字軍有9次大的征伐。第-次是1096年春季出發的農民十字軍,由于參加者都是倉促組織起來沒有軍事經驗的農民,出師不久就幾乎全軍覆沒。當年秋天,所謂的騎士十字軍再次出動,1099年7月,十字軍攻占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這一王國是宗主國,所屬有愛德沙(Edessa) 伯國、特里波里(Tripoli) 伯國與安條東(Antioch) 公國。在宗教與政治上,制定了《耶路撒冷條約》,這是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宗教合一統治的東方版,對于東方文化是完全陌生的。以后,十字軍東征的浪潮不可遏止,戰爭狂熱席卷歐洲。最可笑的是,最后竟然完全改變初衷,戰爭蔓延到原發起國拜占庭。拜占庭原本是十字軍的積極支持者,它的目的是通過十字軍東征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得到西歐的支持。可是十字軍在東方取得勝利之后,由于意大利商人們的策劃,第四次東征軍隊竟然轉向攻打拜占庭,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成立了所謂的“拉丁帝國”。不過,從此之后,十字軍東征也走向了低潮,1291年,十字軍在東方的最后據點阿克城(Acre) 失守,標志著十字軍的最后失敗。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的東征是亞歷山大王之后西方最大的一次東征,在世界史上也有特殊地位。東西方大的戰爭先以波斯人西征為開端,這次西征到希波戰爭結束。然后是亞歷山大王的東征,東征到印度為止,沒有進入到中國。這次短暫的東征之后,就是十字軍東征。十字軍之后則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西征,蒙古人雖然西行直到黑海,但相對來說,蒙古人的根據地仍是東方草原,其所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明。可以說從近代以來,沒有發生過像十字軍東征那樣的大規模宗教戰爭,這是世界大型戰爭的一種轉化。現代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不再是宗教戰爭,經濟與政治的因素居于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每次戰爭的背后, 都有著深刻的宗教與民族原因。
東征的騎士
壁畫
們掠奪了東方的財富,法國的圣殿騎士團成為舉國皆知的首富,戰爭的不義之財終于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13世紀末,法王腓力四世與教皇矛盾加劇,圣殿騎士團就成為引火索。法王為了抑制宗教勢力,占有教會的財產,對圣殿騎士團大加迫害。1302年,腓力四世用武力脅迫,把羅馬教廷遷向法國阿維農,此即所謂“阿維農之內”。在戰爭中發財暴富的圣股騎士團團長及主要成員,在教廷失去權力之后,竟然被腓力四世處以火刑,于是,十字軍騎士們搶掠來的巨大財富,最終落人王室。英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約翰。威克里夫Cohn Wifle約130 1384)以后在論述教會改革的重要性時,公開宣稱教會的大量財富是不正當的,應當由國王沒收。所有這些,都無可避免地把宗教改革提到了議事日程中。但是,應當說宗教改革除了這些直接因素外,還有著更重要的思想內容。
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