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后宮里,除了皇上一個正常的男性經常出入外,去的最多的就是服侍各位小主的太監宮女了。
人食五谷雜糧,不免會生病。皇上和眾嬪妃也不例外,因此歷朝歷代,宮里的御醫、太醫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太醫是正常的男人,又能進出后宮,那就難免會出一些讓人想入非非的事情。
《甄嬛傳》里溫太醫和沈眉莊不就是一例嗎?
而實際上,想歸想,古代發生溫實初和沈眉莊這樣事情的,可能性極小。
太醫院并不在內宮,需要太醫時都是宣太醫前來的。而后宮晚上也會封鎖,因此太醫是不可能24小時呆在后宮的。
妃嬪宣太醫診治,會有太監陪同,妃嬪這邊也有宮女丫鬟陪伴。眾目之下,很難有非分之舉動。
而太醫進出宮的時間,都是有專人記錄的,不可能在宮內久留。
有一句玩笑話說,學中醫的和學歷史的有相似之處,就是越老越值錢。確實如此,俗話說,老中醫。因為中醫的博大精深,學會并用到實踐上,需要長久的時間。真正醫術高明的老中醫,大多是一把老骨頭了,哪還有那么多心思。
電視劇里那些年輕的太醫,在真實歷史上多是不太可能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給皇上看病,弄不好可是掉腦袋的。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皇帝的女人更是摸不得。相傳太醫診治,有懸絲把脈一術,更有隔紗診脈的手段。太醫診治,已是誠惶誠恐,發生其他事情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此,古代的宮廷雖然規矩嚴苛,也并沒有將太醫咔嚓了再去為皇室服務的。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考慮的就是,醫學在古代多是家學,如果將太醫也變成太監,那就是竭澤而漁,以后且不說沒有醫生敢進宮,醫學傳承都是問題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同學,你的擔心是對的。說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后宮,還能和妃嬪宮女們閑聊,那是電視劇上胡說八道呢。
不僅太醫不能隨意出入后宮,就連侍衛也不能進入后宮護衛。后宮除了皇帝和年幼的皇子(皇子八歲以后就得清出去)以外,是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男人的。你想想,古代皇帝弄個后宮,并且讓后宮里服侍人的男性都把那玩意兒割去是為了什么?后宮的侍衛,是由后宮里的技勇太監擔任的,不是正常男人。如果后宮失火或者進盜,技勇太監負責撲火和剿滅,而決不允許前殿的普通侍衛進來。
像上圖這種太醫和娘娘聊天的情況,現實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現的。
太醫非有召不得進入后宮,即便被傳喚進后宮,也必須由管事太監監督出入,不許他一個人面對女眷。太醫的行為都有專門人員負責記錄,什么時間進了什么宮,干了什么事,都會記在值班簿上。
太醫給妃嬪治病的具體情況,要分朝代。明朝的管理最為嚴格,明朝的時候,太醫基本完全不能進入后宮。明太祖下令,后宮凡有疾病者,只將病情寫給或說給管事宮女,管事宮女再轉呈給管事太監,管事太監呈遞外頭,外頭給他開藥,再拿回去治。
明朝以前和清朝,太醫是可以請脈的(即切脈)。孝貞后(慈安太后)生了小病就請了薛福辰搭脈,薛福辰認為她沒什么大毛病,不用開藥。而當晚慈安太后就暴斃了,薛福辰認為不可能,而左宗棠也說早上見慈安太后,慈安太后“語言清朗周密”,不可能病死,故而人們懷疑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
當然是有特殊情況的,譬如武則天自己當皇帝了,她就召御醫沈南蓼來給她“看病”,結果就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除此之外,太醫不是隨便請的,請來看病,病也不是隨便看的。這種嚴苛的管理,就是因為“男女之大防”。
在后宮,只存在三種男人,一是去shi的男人,二是流動的技術男,三是真正的男人。要想發生溫實初和沈眉莊的一夜風雨,壓根不可能。除非,權勢的女人特意看上了你,比如武則天的太醫男寵沈南蓼。
太醫和太監這兩種男人有區別,太監是長久伺候妃嬪,屬于后宮的固定人口,而太醫則是短暫伺候,屬于流動人口。
所以皇帝從不憂心太醫能給自己的頭頂之上帶來一片青青草原。真的放心?好吧,皇帝還是有點不放心。
可以明確的說,皇帝曾經考慮過將太醫物理閹割,但一旦實施開來,誰會主動進皇宮來為皇家服務?要知道醫生屬于落后醫療條件的救命稻草。退一步說,太醫是中西醫生,醫術是靠時間加成而累積,一般年齡都偏大,不適合閹割。
第一,層層推薦,層層篩選,一旦出差錯,推薦人腦袋搬家;
第二,太醫非傳召不得進后宮,一經傳召,必須登記入冊,需有小太監陪同,不能久留后宮之內。有些時候,是后宮女人寫一張條子,讓太監去抓藥。
舉個例子,慈禧就醫之時,來的太醫先一跪三叩首,再跪著問話。如果要診脈,則是跪著前往。甚至太醫自己開的藥方有時候還需要遞給皇帝圣裁,看是否能用。在明朝一位太醫治療妃嬪的月經不通疾病,皇帝先是怒斥,宣稱不用。諷刺的是后來用了藥方,還把太醫幽禁了起來。
所以說太醫哪里有閑工夫給皇帝戴帽子,命能保住就算不錯了。說點題外話,混太醫,哪一個是笨蛋?里面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醫治方式手段,令人諷刺的是太醫治不好的病,被外面的醫生治好了,是太醫無用嗎?
(我是非常茴香豆,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