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皇帝謚號大多一個字,唐朝之后皇帝謚號越來越長,到努爾哈赤時已經有25個字。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極立紀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史學家為了稱呼的方便一律稱呼唐朝以后的皇帝為廟號,到了明清則稱呼年號。因為年號大多就倆字。
那為何不稱呼隋朝之前的皇帝的年號和廟號呢?廟號起源于商朝,漢朝再次啟用,含金量很高,非有大功大德不立廟號,就連漢景帝都沒廟號,但謚號每個皇帝都有,故而稱謚號。至于明清之前為什么不以年號稱呼皇帝?明之前大多皇帝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多個,故而只能稱呼謚號。
開國皇帝謚號為太祖者多為祖上沒什么基業,白手起家的第一位開創者。比如劉邦(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稱呼他漢高祖,并不是因為他的廟號是高祖。)朱元璋(明太祖)
開國皇帝謚號為高祖者,通常將太祖追封到自己祖上某一位開創者或者中興者。
對于楊堅來說,并不是其家族事業的第一位開創者,楊堅是貴族二代,其父親楊忠為北周十二將軍之一。所以其篡位之后,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他的父親楊忠,自己的廟號的為高祖。同樣情況的還有李淵其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為太祖,自己廟號高祖。
所以楊堅無論從哪個傳統上講都不可能稱呼為“隋太祖”
廟號是指君主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時期,廟號被廢止過,歷朝歷代都沿用,和謚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廟號只屬于君主。
劉邦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劉徹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
年號是漢武帝時候創建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年號是“宣統”。如“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取得都是帝王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