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論治癃閉主張分虛實、別真假、內外治法合用,尤其對急性癃閉之外敷、導尿、坐浴法的應用,迄今仍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試將有關內容分析如下。
1
癃閉要在分清虛實,辨別真假
1.1 癃閉病因有四,首當分清虛實
癃閉病因多端,要在火結、氣閉、瘀阻、正虛四方面。論病機重氣化。癃閉病機復雜,但火盛水涸,氣閉瘀阻是致成癃閉的基本病機。小便的形成與排泄是體內水液代謝的重要過程,其中充足的水液與正常的氣化是必要條件。水之行由于氣,水之化亦由乎氣,故先生申明“有水始有溺”,而“有氣斯有水”。是故先生治癃閉,既重氣化,又重水源,有氣始能化水,有水始有小便。癃閉之病機屬性有虛實之分,須明辨之。
(1)癃閉實證有三
一由火邪結聚小腸、膀胱,“火結下焦,而膀胱熱閉不通”。小腸泌別清濁,膀胱為州都之官,火熱邪氣結聚則清濁不分,而州都之官氣化不利,是為“氣門熱閉不通也”。若火邪熾盛,以致水源干涸,無水則小便無由產生,名曰“水涸無源”,此系因實致虛。一由敗精或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此本非無水之證,不過壅閉而然。一由氣實而閉,“氣實結于小腸膀胱之間,而壅閉不通”。膀胱藏津液,氣化而后能出,“氣實而閉者,不過肝強氣逆,移礙膀胱”,膀胱不利為癃。《靈樞·經脈》提出“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亦“有痰氣逆滯而不通者”“有熱閉氣逆者”。癃閉實證,總由邪氣阻滯,氣閉不行,氣機壅塞,氣化不暢,水道不通。
(2)癃閉虛證有二
一是氣虛而閉,其來也漸。氣虛之證,責在腎與脾。膀胱氣化則津液氣化水液出為尿,其根基在腎中元陽元陰,陰陽平秘,氣化正常。“凡氣虛而閉者,必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水火不交,陰陽否膈,所以氣自氣而氣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氣不化水則水腑枯竭。”“凡氣虛而小便閉者,必以素多圻喪,或年衰氣竭者方有此證。正以氣有不化最為危候。”此謂下焦元陽不足,氣化無力。若“氣虛而下陷,升降不利”,小便亦不能暢行,即《靈樞·口問》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便”,病本在脾。一是水虧液涸,無水以下。責在治療不當:或“久服桂附之屬,以致水虧陽亢而小便不通”,或“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水虧下竭之證”。無水則膀胱空虛,無物可藏,必然無尿可下。
1.2 癃閉須辨真假
“小水不通是為癃閉”,癃閉之小便不通有真假之異。所謂真者,“有水不通而為癃閉”。此指膀胱能藏而不能泄,責在氣化不利,水道壅阻不通,是雖欲下而不能,水壅不行,此為真癃閉。有水涸無源,無物以下是為假。假性癃閉,除上述誤治水涸外,又有“膀胱無水”證數條:“有因泄瀉水歸大腸而小水不通者”,“有因大汗多汗氣從汗泄而小水不利者”,“有虛勞妄血傷精水隨液去五內枯涸而小水不利者”,“此數者,皆膀胱無水枯涸之證。水泉既涸,故不可再加分利。”治癃閉當辨真假,其假者不可妄行滲利,古今一理。
2
癃閉之治
2.1 內治諸法
(1)通閉救急
凡小便閉塞不通,即屬急癥、危候,而“氣閉之證,尤為危候”。諸藥不效,速尋白菊花根搗爛,生白酒沖和取酒汁溫以飲之,神效。或以家菊根代之亦必無不效。
(2)清熱瀉火通利小便
治火熱壅結膀胱,水道閉塞之癃閉,常用大分清飲、抽薪飲、益元散、玉泉散及綠豆飲。諸方組成特點以清熱瀉火通利小便與甘寒生津并施,瀉火熱利水道而無耗陰之虞,滋液生津以充水源,此為熱結癃閉之良法。若肝腎實火擾于精室,精濁下遺,或損傷血絡而尿中帶血,亦當“清去其火,水必自通,前法俱可通用”。
(3)宣郁利氣
開上竅以利下竅,治氣郁水道閉塞不通證。氣能化水,而氣之主在肺,氣之司在肝。暴怒郁結,肝強氣逆,以致癃閉者,治宜破氣行氣為主,藥如香附、枳殼、烏藥、沉香、茴香之屬,兼四苓散以用之;或多服此藥,“探吐以提其氣,氣升而水自降也”。若痰氣逆滯,小便不通,用二陳湯、六安煎之類探吐之。熱閉氣逆者,即以大分清飲探吐之。氣實之證,總因郁閉,其治法,“凡氣實等證,無如吐之妙者。”是欲降先升,升已而降。
(4)溫補下元,壯火化水
膀胱氣化根在腎命,腎為水火之宅, 元陰元陽之根。下元虛衰,有陰虛陽虛之異。先生總結其經驗:“若素無內熱之氣者,是必陽虛無疑也。”陽虛即命火不足,“火虛者,必須峻補陽氣,氣達水行,其便自調。”下元陽氣虧甚,必以八味丸料或加減金匱腎氣丸大劑煎服,“可直達膀胱而使水因氣化也”。
(5)滋腎養陰,壯水通便
腎水虧虛者,無源以下,必須大補真陰,腎水充盈,一則氣化有權,一則水道潤澤。可用左歸丸、六味地黃丸或湯,壯水以充化源。陰虛有熱,水不制火,則宜用東垣滋腎丸壯水制火,鼓舞氣化。若因熱藥中毒,以致水虧陽亢而小便不通者,治宜解毒壯水,化陰煎之類主之;甚者則以黃連解毒湯加分利滋陰等藥亦可。水虧有火者,當重食養補之,“尤惟綠豆飲為解毒之神劑”。此湯既能解毒,又能生津,可謂一舉兩得。
(6)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癃閉氣虛下陷,升降不利,宜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陷,或服用此湯探吐之最妙,俾清升則濁氣自降。
下元虧虛,多有先兆,預先察見,以求防微杜漸。“凡氣虛而小便閉者……必其有漸,但覺小便短少,或便時費力,便當留心速治,若待其劇,恐無及也。”治之當分臟腑病位,別寒熱屬性,而上述補虛之法,皆可擇而用之。
(7)泄大便利小便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濁陰出下竅”。六腑主泄濁,而濁氣下泄,要在胃氣和降,《靈樞·平人絕谷》指出:胃腸虛實更替,則“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胃氣和降,驗在大便,大便不通,是濁氣下行之機不利,故先生提出“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則小便自通矣,宜八正散之類主之。”筆者曾遇一癃閉急癥,患者青年男性,每于飲酒后小便閉塞不通,本次發病小便不通已20小時,系頭天晚餐大量飲用啤酒,現腹滿脹急,疼痛難忍,不能平臥,詢之大便亦不得行,遂予開塞露2支塞肛,旋即大便下行,小溲隨之亦通,諸癥皆除。
2.2 外治法
癃閉不通,求助外治,常能取得速效。先生外治癃閉主要有導尿與局部藥浴兩類。
(1)導尿法
癃閉一證,甚為急迫,察其為膀胱有尿,或因氣閉,或為結滯阻塞不能通達者,外治之法用之亦佳。常用方法有二種:
通氣法 使氣體透入膀胱,氣透則塞開,塞開則水道通而小水自出。
水銀灌注法 將水銀經鵝翎筒徐徐灌入尿道,借其重墜,以疏通尿道。導尿法于《備急千金要方》已有記載,但所取之青蔥管,其物既粗且軟,頗難插入尿道,而鵝翎筒較之青蔥管可謂是一大進步。鵝翎筒較短,故借水銀之重墜,以疏通尿道,構思十分巧妙。然水銀有毒,非臨床所宜。
(2)藥液薰洗通便
凡遇氣閉小水不通,脹急危困之極,速用皂角、蔥頭、王不留行各數兩煎湯一盆,令患者坐浴其中,薰洗小腹下體,“久之,熱氣內達,壅滯自開,便即通矣。”本法較之導尿法痛苦小,操作簡便,且可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2.3 治療禁忌
癃閉治禁有二:其一,癃閉無火熱證者,禁用苦寒清利,以免傷其陽、竭其液。其二,癃閉雖小便不通,但切勿過用分利之品。癃閉病因多端,病機亦非止邪滯壅阻一途,分利法僅適宜于火熱結聚、膀胱有水而不通者;若分利過多,必耗其液。所謂“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下竭之證……不可見其假實,恣意疏通,此與榨干汁沫枯油者何異!致令竭者愈竭,鮮不危矣。”這與現代臨床的認識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