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起家于后周武將,卻背義忘恩,辜負周世宗柴榮的重托,從孤兒寡母手中搶來了萬里江山。所謂做賊心虛,無論趙匡胤日后再怎么表現的英明神武,仁慈大度,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一直是他的一塊難以忘懷的心病。之所以讓他耿耿于懷,有兩大原因。一是篡位自立,有悖于三綱五常的君臣大義,二是基于一個更為現實的考量,他總是擔心部下武將會比葫蘆畫瓢,也給他來個“某驛兵變”,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因此,趙匡胤從登基之初,就開始采取嚴密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度重演。他的應對措施主要有兩條,一是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一大批武將的統兵大權,大幅度削弱武將集群實力。第二條是對文武群臣采取“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有意識地打壓武將在朝廷統治集群中的地位,并同時千方百計抬高文臣的權力和地位,用各種條條框框把武將的權限牢牢限制起來。
到了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更是把這一原則來了個“發揚光大”,采取了更為嚴苛的“將從中御”的手段,武將統兵在外,進退行止、一舉一動,都必須要向他早請示晚匯報,大事小情不得自作主張。“重文抑武、將從中御”,成了北宋武將腦袋上的緊箍咒,被歷代北宋皇帝封為金科玉律。趙匡胤弟兄兩人的荒唐舉止,產生了極為嚴重的惡果,從根本上造成了北宋武備虛弱、對外戰爭敗局連連的被動局面。
北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都無與倫比,卻偏偏是一個武備不振的跛足巨人,堂堂天朝大國,被迫向周邊小國遼國、西夏、金國交納歲幣花錢買平安,令人瞠目結舌。更為慘痛的是,北宋靖康年間,金兵洶涌南下直逼汴梁,大宋朝養兵百萬,此時居然幾乎不起任何作用,最終釀成了靖康之變的歷史悲劇,二帝被擄,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中,北宋朝廷武將表現絕大部分乏善可陳。但不能就此說北宋無人。俗語說:仗義每多屠狗輩,國破家亡之際,曾經被視為山賊草寇的108條梁山好漢,有一人卻奮起迎戰金兵,雖然未能改變戰局,但在當時北宋一片哀鴻遍野、望風披靡的敗局中,他的表現無異于鶴立雞群,英勇之氣足以萬古流芳。
此人即是《水滸傳》中所說的青面獸楊志。梁山好漢中,楊志是為數不多被史學家證明實有其人的一個。宣和三年五月,宋江帶領的梁山好漢在海州被宋朝大臣張叔夜擊敗,全軍接受招安,歸降宋朝,被分配編入宋軍部隊中。楊志被分到宋朝名將種師中手下,擔任選鋒軍武將。
靖康元年五月,金兵圍攻北宋重鎮太原。宋將種師中帶領大軍前去援救。種師中是威震西北的名將,但在靖康之變中卻慘遭大敗。由于友軍姚古、張顥畏敵怯戰,朝廷不顧實際情況,催逼種師中在糧盡援絕的險境中孤軍深入,在榆次陷入金兵重圍,被殺身亡。楊志在此次榆次之戰中表現英勇,可圈可點。
宋朝抗金名臣李綱,在著作《梁溪集》中專門提到楊志,對其贊譽有加。種師中帶領大軍遇敵后,楊志奮勇迎擊金兵,“隨種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但在金兵優勢兵力圍攻下,宋軍陷入了苦戰,主帥種師中被殺,導致宋軍全線崩潰,各自逃命。一片混亂中,楊志卻臨危不懼,顯出英雄本色,他“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一個人召集殘余兵力,死守平定縣,防止了金兵乘勢南下,并且敢于主動出擊,“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建議朝廷對楊志“理須激賞”。
遺憾的是,李綱隨后不久就被貶官,楊志不僅沒有獲得升賞,反而被冤殺,死在宋朝刀斧手的刀下。楊志的墓志銘《故贈登州防御使楊公墓碣》記載,榆次之戰后,宋軍大將王樸素來與楊志不和,趁此時機把楊志以戰敗之罪關入大牢,隨后處死。宋朝君臣在國破家亡之際,仍然如此昏聵不明,陷害忠良,遭遇靖康之變的亡國之禍,也就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