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年僅十四歲的漢平帝突然駕崩,第二年三月,眾臣議立不到兩歲的劉嬰為太子(史稱孺子嬰),由權臣王莽以“假皇帝”名義代行天子之職,西漢進入皇位空懸階段。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元月),劉嬰被廢黜太子之位,王莽正式登基為帝,改國號為“新”,西漢就此滅亡。于是,史學家認定,王莽早已心懷不軌,之所以立年幼的孺子嬰為太子,就是為日后篡漢做準備。
事實上,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這個結論純粹是以班固為首的儒家學者,為了維護儒家道統,完全不顧歷史事實,編造出來混淆視聽的說辭。后人因為歷史環境的變化,不能辨識其中的奧妙,跟著人云亦云而已。當我們解析完以下五個疑點,真相就一目了然。
孺子嬰
漢平帝駕崩以后,實際上漢元帝劉奭這一支已經全部死絕了,后嗣之君只能從漢元帝的兄弟后人中選擇。漢元帝有四個弟弟,除了幼弟無后早亡,其他三個弟弟分別是:淮陽王劉欽、楚王劉囂、東平王劉宇。
漢代君主繼承遵守周公的宗法制,即立嗣以嫡。也就是說,父親死了,要立嫡長子為繼承人,如果沒有嫡子,就將庶子立為嫡子,如果連庶子都沒有,就將血緣關系最近的后代過繼給先君,作為嫡子繼承皇位。
舉個例子,漢成帝(漢元帝的嫡長子)一生沒有子嗣,就將跟他血緣關系最近的侄子劉欣(漢哀帝)過繼為子,繼承了他的皇位。劉欣也無子,他去世后,劉奭后人中就僅剩下一個劉衎(漢平帝),所以,就只能將劉衎過繼給漢成帝為子繼承皇位。現在漢元帝劉奭的獨苗劉衎也死了,就只能從他的弟弟的后人中尋找一人,過繼給劉衎為子,以延續國祚。
漢元帝劉奭
筆者特地查詢了一下皇室成員譜系,發現史書沒有完全記載跟孺子嬰同輩的兄弟們。原因很簡單,按照古代封爵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兄弟的封爵隨著輩分增加,逐步降格,到了劉嬰這一代,除了嫡長子們,大多數人已經沒了爵位,所以史書很少記載他們。
雖然沒辦法將劉嬰這一代所有人員全部獲知,但我們可以推算一下他們的年齡。以史書確切記載的,以年齡最大的漢成帝為例推算,到元始五年,劉嬰這一輩年齡最大的頂多十四五歲,這還是在極端情況下。也就是說,很大可能性是,劉嬰的兄弟們大多跟他年齡相仿,都沒有成年,立年長的意義也不大。
這個疑問看起來理由很充足,但西漢立嗣有個原則:兄弟不相入廟。意思說,哥倆都是皇帝,死后只有一個可以進太廟,所以一般情況下,一輩人只有一個皇帝,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在孺子嬰這輩人中立嗣君的原因。
祭廟
有人可能要反駁,漢哀帝和漢平帝就是兄弟輩。是的,那是因為首先要滿足另一條原則:立嗣以親。即要在先皇最親的人中尋找,漢哀帝死后,漢平帝是唯一的獨苗,根本沒有后輩可立。
確實有比劉嬰歲數大的,有兩個原因導致只能立劉嬰。一是即使比他大十歲左右,同樣是未成年人,同樣無法親政;二是別忘了另一個事實,駕崩的漢平帝只有十四歲,劉嬰是要過繼給漢平帝為子繼位的,一個十四歲的“父親”,你能給他弄個十幾歲的兒子嗎?所以,選擇劉嬰實屬無奈。
這個問題只要了解當時的情況,答案就一目了然。如果劉嬰被立為皇帝,那么他就必須臨朝,可他還不滿兩歲。那么就只能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懷抱小皇帝臨朝,試想一下,七十多歲的老太后抱著兩歲的嬰兒上朝,這不是要人命嗎?
王政君
即便臨朝,朝政還得由王莽主持。萬般無奈之下,暫時立劉嬰為太子,等他年齡稍長,能坐得住龍椅再登基稱帝,恐怕是那個條件下唯一的選擇。
關于這個問題,了解了漢哀帝時期的歷史就會知道,一是這種做法不符合禮法規定,二是這種做法可能會造成朝政的新一輪爭斗,完全可能引發漢哀帝時期的悲劇重演。當年,正是因為漢哀帝的外戚傅丁兩族,把大漢帝國拖進了萬劫不復。
限于篇幅問題,筆者不能把這個時期的所有情況展現給大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之所以立年幼的孺子嬰為太子,實在是一種無奈選擇。要怪只能怪古代的繼承法太過死板,而這個繼承法恰恰是由周公創立,是古人心目中的憲法,是維護封建王朝正統性的根本保障。這部法律,直到清王朝,才由滿人做了一些靈活性的變通,在漢代,它的神圣無可替代。
王莽
因此,拿立幼不立長做文章是不客觀的,是某些史學家刻意隱瞞實情,概念上偷梁換柱,欺瞞后人不懂當時的歷史環境,以軟刀子誅殺王莽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