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需要健全的法度來治理,有的嚴酷,有的寬容
從百家爭鳴開始,法家的思想學說便開始影響著世人,更有不少的君主加以利用使之成為他們統治國家的利器。歷朝歷代也是將刑法開發到了頂峰,大家所熟知的“滿清十大酷刑”也是由此來的產物。然而,中國古代刑罰的產生和戰爭往往是分不開的。俗話說“兵刑同源, 刑起于兵”, 這也正好向我們表明了古代刑罰為何是血腥而又殘酷的。在古代,法即是刑, 刑即是法, 這兩者雖然聽起來不同,但是在一些層面上卻有著相同的部分。
根據古籍記載, 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了“象刑”。《尚書》上將“象刑”理解成對有罪者施以某種象征性懲罰: “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履,下刑墨幪”,或者是采用這種“畫衣冠、異章服”的方法標明“犯罪”者的身份,目的在于懲戒,讓他羞于見人。其中有些刑法還成為了現在大家熟知的成語,比如“千刀萬剮”,相信大家熟悉的還有《水滸傳》中所說的“刺青”,也就是刺面,在臉上留下印記。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位奸臣就被處以了最殘忍的刑罰——凌遲。愛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朋友們一定都在劇里聽到這句話“將某某拖出去,凌遲處死”,雖然經常聽到,但是大家應該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就由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何為“凌遲”!中國古代刑罰里的凌遲之刑,就是用薄如蟬翼的刀片將人肉一片一片的割下來,只留一副人骨。有傳言說道,只要有行刑技術好的人,即使將全身的肉都割下來人都不會死,直到最后的血全部流光。
劉瑾是明朝時期極為著名的奸臣,因為明武宗的寵信,他逐漸權傾朝野。之后劉瑾便開始鏟除異己、貪贓枉法,將朝堂對自己不利的官員大多數都消滅掉。之后在大明正德三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引起轟動的事情——奉天門匿書事件。在一次正常的退朝之后,突然有人在管道上撿到了一封寫滿劉瑾全部罪狀的匿名信。很快,事情便驚動了劉瑾,便想著將寫這封信的人找出來,看看究竟是誰如此膽大妄為,于是便將所有的官員圍困住在奉天門前,讓他們跪在那揭發寫信的人。但是逼死了好幾位大臣也沒有找到幕后之人,只能匆匆結束。
后來,也許是壞事做多了,報應也隨之而來。兩年后,皇帝對劉瑾的罪行感到憤怒,便將他處以凌遲之刑并規定3357刀,一刀不能少。因為執行的人根據皇帝的意思猜度,既然一刀不能少,就不能讓他死得太早,于是劉瑾在受到一千三百多刀的時候還活著,并且還喝下了一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