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遼戰爭,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北宋被動挨打,軟弱的不得了;提起抗遼名將,最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楊家將,除此之外再難說的上其他人的名字。這讓人非常遺憾,宋遼之間艱苦卓絕的戰爭史,被遺忘了太多的故事和人物。
北宋與遼國打了幾十年,雙方大大小小上百戰,宋軍雖然整體上處于劣勢,但也不是說毫無還手之力,還是取得了很多勝利的,打的毫不保守,總的來說基本是一個四六開的局面,十場戰役,宋軍能贏四場。而大家所熟知的楊家將,在真實的歷史中只有楊業和楊延昭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后來的楊文廣戰功不多,而且是跟西夏作戰;除楊氏父子外,北宋抗遼戰爭中還有曹彬、潘美、李繼隆、李繼和、劉廷讓等人,而要論戰功,李繼隆要說第二,無人敢說第一,連楊業也難以望其項背。經查閱《宋史》后發現,李繼隆在對遼作戰中至少打過八次勝仗,而且有多次殺傷遼軍數萬人的大捷,包括打敗遼軍名將耶律休哥,堪稱抗遼第一名將;而楊業除了雁門關大捷,就是陳家谷口的最后一戰了,而且在作戰中楊業只是潘美的副將,李繼隆將軍到后來可是宋軍名副其實的頭號大將,是宋軍抗遼的核心人物。只可惜,如今人們似乎只知楊業,不知李繼隆。
接下來,我一一列舉李繼隆將軍的數次戰功:
1,公元979年,北宋滅掉北漢之后,宋太宗御駕親征北伐遼國,雖然北伐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宋史》記載,在此過程中李繼隆與郭守文二人作為宋軍先鋒,“破契丹數千眾”,“及圍范陽,又與守文為先鋒,大敗其眾于湖翟河南。”
2,公元979年,宋軍北伐后,遼軍報復性南下,宋遼兩軍在今天的河北滿城相遇,李繼隆與崔翰指揮宋軍及時改變陣型,取得大勝,此戰遼軍死傷數萬。
3,還是公元979年,此時的李繼隆駐守在河北抗遼前線,在駐防媯州期間他與潘美主動出擊,史籍記載“破靈丘縣,盡略其人以歸。”隨后,李繼隆駐防定州,再次領兵出擊,史籍記載“與賊戰,獲牛羊、車帳甚眾。”
4,公元982年,遼景宗率大軍南下,李繼隆與潘美率軍迎戰,雙方激戰于雁門,李繼隆大破遼軍,斬首數千人,俘虜數萬人。
5,公元986年,宋太宗出動三路大軍第二次北伐遼國,李繼隆在曹彬統領的東路軍。雖然東路軍最后慘敗,但東路軍中的李繼隆部是唯一一支打了勝仗的部隊,《宋史》記載,李繼隆率兵助先鋒薛繼昭破契丹數千,隨后連下固安和新城,左大腿中箭血流不止,最后“獨繼隆所部振旅而還。”
6,公元988年,遼軍南下,打到了今天陜西中部的蒲城,即將進入今天的河南境內,距開封已經不遠了,形勢危急,李繼隆與袁繼忠奮力迎戰,《宋史》記載,“戰數合,擊走之。”開封轉危為安。
7,公元989年,遼國于越耶律休哥率三萬鐵騎南下,宋將尹繼倫背后偷襲遼軍,李繼隆、范廷召等及時支援,宋軍大勝,追擊遼軍幾十里,斬首無數。
8,公元1004年,遼軍南下,打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宋真宗御駕親征,55歲的李繼隆隨行護駕,當時遼軍數萬騎兵攻勢凌厲,李繼隆毀車為營,與石保吉頑強抵抗,打退了遼軍,追奔數里。此時的李繼隆經過連年征戰,已是積勞成疾,此戰過后,第二年就病死了,時年56歲。
李繼隆去世后,謚號忠武,與李沆,王旦同配享宋真宗廟庭。到南宋末年宋理宗供奉大宋二十四功臣神像時,李繼隆將軍赫然在列。在明代成書的《廣名將傳》中,李繼隆將軍同樣位列其中。
李繼隆將軍是將門之后,他的父親李處耘是北宋開國名將,而他的妹妹后來嫁給了宋太宗,成為了宋太宗的皇后,他也成了宋太宗的舅子。皇后的兄弟做將軍,這一點與西漢名將衛青倒是有些相似,不過與衛青一樣,李繼隆領兵作戰可不是只靠裙帶關系,靠的是真本事,如果宋太宗沒有他這個大舅子的幫助,很難想象宋軍對遼作戰會多么劣勢,耶律休哥還有誰可以阻擋。
北宋抗遼第一名將李繼隆,值得被更多人熟知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