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沒有答案的就是對的,錯的在題目下方就有錯誤的原因。
判斷以下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史記,是西漢司馬遷主持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與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
答:“主持編寫”誤,應為“獨立完成”;“司馬光編寫”誤,應為“司馬光主持編寫”。
2. 《史記》、《左傳》、《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史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答:《史記》和《左傳》《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說法錯誤,應為“《史記》和《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
3.仲尼,即孔子,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倡導“仁”的思想。()
4.箴,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
5.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
6.實錄,古代編年體的一種,專門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7.《論語》是記載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匯編,共20篇,與《孟子》《大學》《禮記》并稱為“四書”。()
答:“四書"不包括《禮記》,應將其改為《中庸》。
8.“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五部經典,加《論語》為“六經”。()
六經:《易》《書》《詩》《禮》《春秋》《樂》
9.《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西漢劉向編定。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10. “青詞”指用朱筆寫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詞邀寵。()
11. 《戰國策》又稱《國策》,成書于戰國末年至秦漢間,后經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
12. “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時使用的文書。()
13.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紀傳體歷史著作,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答:“紀傳體”改“編年體”
14. “敕”,中國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
答:“中國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錯誤,無“肱股之臣”。()
15.疏是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16.五經,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稱。《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
17.詔,是天子給臣屬下達命令的一種文體,有手詔、遺詔等。()
18.史臣曰,同《史記》中的“太史公曰”一樣,都是為了頌揚人物而進行的篇末評論,這種評論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但都屬于“論贊”。()
答:篇末評論有褒有貶。
19.《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20. 《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21. 《春秋》是由孔子修訂的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與《樂經》、《尚書》、《詩經》、《禮記》合稱"五經"。()
答:五經為《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22. 詔,是天子給臣屬下達命令的一種文體,有手詔、遺詔等。()
23.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依據魯史編訂的,它與《詩》、《書》、《禮》、《易》合稱“五經”。()
24. 檄,即檄文,指古代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政府公告或者文書。()
25. 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也稱“奏疏”。()
26.檄,指檄文,是古代用于曉諭、征稅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
答:“征稅”不屬于檄文的功能范疇。
27.疏是一種文體,是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
27.“中旨”指明代皇帝自宮廷發出而不正常通過內閣,直接交付有關機關執行的諭旨。()
28. 疏,是分條說明的文字,文中的“疏”是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分條陳述的文書。()
29. “表”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指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或奏章;作為公文,它只能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用來抒發個人情感。()
答:“不能用來抒發個人情感”錯,《陳情表》《出師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30. 《漢書》由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與《隋史》《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答:《隋史》應為《史記》
31. 《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史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32. 誄,哀悼死者的一種文體,主要列舉死者的德行,如《紅樓夢》中的《芙蓉女兒誄》。()
33. 箴,古代以告誡規勸為主的一種文體,如箴銘,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規戒、褒贊的韻文。()
34.“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
答:《論語》不是“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六部儒家經典。
34.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5. “儒術”指儒家學說,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學經典“四書五經”是中國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必修科目。()
36.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37. “沂水之濱”是關于孔子的典故。他編撰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答:《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38. 五經,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
39.“誄”和“奠”都屬于祭文,二者在寫作重點及韻散要求方面沒有區別。()
答:二者雖都屬哀祭文,但在寫作的重點及韻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區別:“誄”多用作“上對下”“尊對卑”,“奠”則沒有這樣的要求;誄文是韻文,奠文則不一定是韻文。
40.表是古代臣下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文體,“自表” 指自己上表呈請。()
41.《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詩》《書》《禮》《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經典。()
42.明經,原義是通曉經學,后來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査儒家經義。()
43.《詩》《書》,指《詩經》和《尚書》,與《禮》《易》《樂》并為儒家“五經”。()
答:《樂》應為《春秋》
44.傳檄,是指傳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
45.《三禮》是《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是古代漢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基礎,是禮法、禮義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
46.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書序、宴集序、贈序之別。其中,“贈序”的內容多是表惜別、祝愿、勸勉、譽揚之意。《贈醫者湯伯高序》就屬于贈序。()
47.疏:是朝廷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疏、章、奏、議、表都是奏章,其名稱不同,功能也不同。()
48. 文學,是與德行、言語、政事并稱,被后世的學者視為儒學“孔門四科”之一的學術門類。()
49. 儒學:指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儒家思想體系在古代影響巨大。()
50. 《六經》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包括《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
51. 《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