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本賬號,及時獲取國際教育,科技,文化,經濟,社會及世界語(Esperanto)最新資訊】
新年伊始,一部關于猶太人大屠殺的紀錄片《誰將書寫我們的歷史?》走進了美國影院,這部電影改編自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歷史學教授塞繆爾·卡索于2007年出版的同名書籍,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這段極度黑暗的人類歷史的關注。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歷史學教授塞繆爾·卡索(Samuel Kassow)在2007年出版了《誰將書寫我們的歷史?》(Who Will Write Our History?)一書,書中記錄了大屠殺這段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卡索以大屠殺幸存者后代的視角,通過波蘭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Emanuel Ringelblum)搜集的秘密檔案,對這段歷史進行還原,也試圖重建更具個體化的猶太人的身份認同。
卡索:“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感到痛苦的主題,我母親尤其遭受了太多折磨。 人們傾向認為,大屠殺幸存者重建了他們的生活,一切都很好,但我認為很少人能夠完全走出這段陰霾,作為一個俄羅斯歷史學家,我更適合研究這段歷史,也可以讓我更健康。”
塞繆爾·卡索接受聯合國新聞專訪
痛苦而幸運的經歷
卡索出生于德國的一個流離失所者營地,父母都是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在經歷了地獄般的痛苦之后,卡索的父母曾一度對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充滿著“怨恨”,但比起600多萬在大屠殺中喪生的猶太人,卡索父母“幸運”地屢次死里逃生,可謂奇跡。
卡索:“我的父親被關押在蘇聯的集中營,他是一名裁縫,因此他不必外出砍樹,那樣的話死亡率會很高,他在戰爭中幸存了下來。 我母親遭受了更多的磨難,她被警察局長攻擊,并被公然毆打。她在一次行刑中死里逃生,當時士兵們用槍頂著她的頭,說要槍斃她。后來,她在一次針對猶太住區的大屠殺中有幸逃出了警戒區,但一名德國士兵抓住了她,用槍頂著她的腹部,扣下扳機,但子彈卡住了。我母親隨后又來到了另一個猶太區,一名年輕的波蘭人將她帶走了。她的母親和姐妹們在另一個猶太區中被殺死了,只有她的小妹幸免于難,她被兩顆子彈擦傷,躺在我祖母的身體上裝死,最終得以幸存。”
奧斯維辛集中營。這里已成為大屠殺、滅絕種族和恐怖暴行的象征。
由于家庭影響,卡索自幼便對猶太歷史萌生興趣。1960年,他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為數不多的一名猶太學生。1966年大學畢業之后,卡索先后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牛津大學學習,并最終在普林斯頓攻讀了歷史學博士。1972年,他成為了三一學院的歷史學教授。父母離世后,卡索意識到,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的經歷應該通過歷史性的敘事讓世人銘記,因此他將工作重心從研究俄羅斯歷史轉向研究猶太人歷史。然而,對他而言,與悲劇共處卻十分困難。
卡索:“這并不容易。不過這對我的姐妹們來說似乎容易得多。我的一個表姊妹,她的母親曾經兩度從亂尸坑中爬出來,最終在費城建立了家庭。我母親的小妹,她裝死幸存之后,游過一條半冰封的湖,爬行了15英里后來到一個農場,她知道我母親躲在那里。她最后在芝加哥成立了幸福的家庭。這是一個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悲劇。”
塵封的檔案與鮮活的歷史
1940年,波蘭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Emanuel Ringelblum)在納粹占領的華沙猶太人聚居區建立了一個秘密的學術組織(Oyneg Shabes,希伯來語中安息日的喜悅)。1940-1943年間,該組織從華沙猶太人區收集了數千份證詞,將波蘭猶太人的戰時命運記錄在案。這些秘密檔案包括散文,日記,圖畫,海報以及描述猶太人區生活的其他材料,許多被儲存在牛奶罐和金屬盒中并埋藏在地下,旨在保護華沙猶太人區人民的記憶,文化和抵抗。
卡索的《誰將書寫我們的歷史?》一書則講述了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以歷史保存二戰猶太人記憶的英勇決心,并披露了部分藏在牛奶盒中的秘密檔案。卡索說,大部分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敘述都與德國有關,但對猶太人個體性的描述卻很少,因此他尋求重塑猶太人的身份認同和他們的觀點。他的研究尤其關注戰前生活在波蘭猶太區的居民。
卡索:“我想提醒人們,波蘭猶太人并不是一個被‘受害’定義的社區。在戰爭爆發前,我們有著自己的身份認同。他(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告訴我們,歷史學家可以領導抵抗,抵抗可以通過筆桿子來完成。這就是書名《誰將書寫我們的歷史?》的意義。
“德國人屠殺了猶太人,并決定他們將如何被后世記住。猶太人看到了德國人的政治宣傳,看到德國電影和照片,他們知道,在屠殺猶太人之后,德國人將向全世界展示猶太人曾是多么可惡。猶太人因此決心不讓德國人塑造這一歷史,他們將在地球上留下時間的膠囊。某一天,這些時間膠囊可以被發現,讓猶太人基于自己的紀錄而被世人銘記。”
今天,已被發現的檔案包含約6000份文件,陳列在位于華沙的猶太歷史研究所(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中。1999年,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檔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位于華沙的猶太歷史研究所
卡索:“檔案搜尋工作在1946年進行,這十分艱難,需要測量員、工程師,并使用戰前的航拍照片,因為華沙在戰爭中被摧毀了,猶太區被摧毀了,最終他們得以對這些街區進行定位,并發現了10余個鐵盒。唯一知道檔案所在地的幸存者瓦薩從開往特雷布林卡的火車上跳車,并奇跡般地幸存了下來,他說這些檔案只是他們埋藏的一部分,但其他的都找不到了。1960年12月,波蘭建筑工人碰巧找到了兩個鋁制牛奶盒。”
故事搬上熒幕
2018年,導演羅伯塔·格羅斯曼(Roberta Grossman)和制片人南希·斯皮爾伯格(Nancy Spielberg)將卡索的書改編成同名電影,這是第一部關于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檔案及其組織的專題紀錄片。這部電影于1月27日和1月30日先后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和聯合國紐約總部放映。
《誰將書寫我們的歷史》電影劇照
卡索:“讓學術遇見電影人,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但我曾在華沙博物館工作過很長時間,我意識到,撰寫歷史與向公眾呈現歷史非常不同,基本規則就是,為了講述一個清楚的故事,你得忘記你所知的99%的內容。我認為羅伯塔·格羅斯曼和南希·斯皮爾伯格在改編電影時做得很好。”
來源:聯合國
編輯:田小蘭
「學外語」全球7000種語言中哪種最好學?世界語Esper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