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元璋似乎和活力沾不上邊,眾所周知他是一個政治強人。他一生致力于強大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政治上,他殺胡惟庸,使相權(quán)合于君權(quán);誅藍玉,牢牢掌握軍權(quán)。屠殺開國功臣,上演狡兔死,狐狗烹的好戲;設(shè)立錦衣衛(wèi)監(jiān)視百官,朝野之上人人自危。社會上雖然搞了大波福利,可是法律眾多,處處都是規(guī)矩,一不留神就反了法。文化上僅僅因為孟子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孟子趕出孔廟,還對<孟子>進行刪節(jié)。
朱元璋(劇照)
明朝人民表示,著實很沒“活力”!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讓人很難感到有“活力”的人卻因兩道不經(jīng)意的旨意給當時原本“白骨露于野”人民紛紛“易子而食”的社會注入一劑強心劑,為大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史重新注入活力。
(小編不是標題黨,雖然標題確實是為了讓你們點進來看,當時這兩到旨下的作用小編絕對沒有夸大,不信往下看)
第一道詔書,記載《皇明詔令》中的《正禮儀風俗詔》:"佃見田主,不倫齒順,如并少事長之禮。若在親屬,不拘主佃,則以親屬禮行之。"意思是說,佃戶見到自家地主,不論年齡大小,要行小弟見到兄長的禮儀;如果雙方是親屬,那就不論地主雨佃戶身份,要行親屬禮節(jié)。
第二道詔令,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給工部下令,命令“在京工匠上京者,日給柴,米,油,鹽”。又規(guī)定“休工者停,聽其營生勿拘”。連起來意思是,在京干活的工匠,干活的每天補助柴米油鹽;不干活的,可以干別的營生,不要拘捕他們。
這兩條詔令看起來平平凡凡,可是了解中國古代“匠戶制度”和對中國古代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和元末明初有一點了解的人才會知道意義所在。
聽我細細道來,首先中國古代分為士農(nóng)工商,而這兩道詔令涉及農(nóng)民階級和手工業(yè)勞動者,也就是農(nóng)合工這兩者,也幾乎是所有底層勞動人民。
元朝人種等級圖
那關(guān)地主和“匠戶制度”什么是呢?
首先我們理清農(nóng)民和地主矛盾,一句話就是農(nóng)民永遠都被地主壓迫。但是各個歷史時期又不一樣,有點時候?qū)捤梢稽c,有的時候壓得你喘不過氣。農(nóng)民被壓迫太慘這么辦,沒錯,起義,到時天下大亂??梢哉f沒錯天下大亂或者朝代更替都是農(nóng)民沒法活了被逼造反。
元末明初農(nóng)民待遇大家都知道了吧,畢竟我們的朱皇帝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沒有田的佃戶就如地主奴隸,《元典章》明確規(guī)定佃戶和地主見面要行主仆之禮,如果地主打死佃戶只要打下板子交錢就沒事,沒有田的農(nóng)民過著非人生活。
朱元璋深知元滅亡的原因,而且自己也是從貧苦人民出身,所以到了他這一下就變啦,雖然還是地主地位高點,但好歹在一個級別上啦,而且這是明文規(guī)定,是受法律保護,到了朱皇帝這可不跟你開玩笑??梢院敛豢蜌獾恼f,農(nóng)民身份“上去啦”。
早年當和尚朱元璋(劇照)
明之前的工匠你不如戶沒法活,入了戶不僅終身得干這個,自己子子孫孫都要干這個。戶籍就是為了方便抓人,一有事按著戶籍一抓一個準。比如征集你來京城,不僅路費自理,在京生活費自己掏錢包,而且是不允許你干別的營生。
詔令下了之后,每三年來京服役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個月,工匠有了更多時間從事自己營生,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工人可以服役期間拿到工期工錢,工人也有更大自由。
農(nóng)民上了身份,工匠有挺起腰來干活,工人不會被強迫免費勞動,反而有了更多機會。
僅從兩個事實就能看出這個成就意義:洪武元(1368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開荒的土地達到一百八十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一頃,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耕地數(shù)目更是洪武元年四倍還多。中國歷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農(nóng)業(yè)騰飛奇跡。明朝陶瓷也,絲綢一改元時粗糙,重新煥發(fā)出燦爛的美麗。景德鎮(zhèn)也從一片廢墟重新成為陶瓷重鎮(zhèn)。明朝手工業(yè)技術(shù)也得到突破,明朝火器更是一度領(lǐng)先世界。
那么你們覺得朱元璋是不是暴君,殺功臣是對還是錯,如果換是你們呢?歡迎討論━(*`?′*)ノ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