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商場如戰(zhàn)場,現(xiàn)代的筆者們?yōu)榱隧槕獣r代的發(fā)展,又會將歷史反解釋的如商場一般。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官渡之戰(zhàn)就像是一場經(jīng)典的并購和反并購戰(zhàn)。
企業(yè)龍頭,財大氣粗的袁紹集團,想要惡意并購行業(yè)新星,快速崛起的曹操集團,希望以此達到壟斷河北的目的。
但令人意向不到的是,收購曹操集團所需要的代價,遠遠超過了袁紹原本的預算,導致最后反被曹操方逆襲。
這下問題來了,袁紹和曹操雙方的真實實力究竟如何呢?真的只是一場簡單的以少勝多嗎?在進入官渡之戰(zhàn)正題前,就雙方實力,我將和大家繼續(xù)深入分析。
“四世三公”袁本初出身于漢朝頂級門閥世家,在官渡之戰(zhàn)時據(jù)有冀、幽、青、并四州之地。《后漢書·袁紹傳》記載:
紹既并四州之地,眾數(shù)十萬
為東漢末年天下第一政治軍事集團,不過盛名之下,其實是否相符?袁紹具體實力如何呢?請聽在下對四州情況逐一分析。
冀州
冀州為袁紹龍起之地,更是其經(jīng)營時間最久,且發(fā)展最好的根據(jù)地,不僅居四州之首,甚至在漢末各州中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下轄安平、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有侯國(縣)百余。
漢順帝時冀州各郡國的人口均在六十萬以上,其中以渤海郡為首,更是達到百萬以上。東漢末年,各地先是爆發(fā)黃巾之亂,后帝國核心的司隸地區(qū)又接連遭到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涂炭。因此中原的大量世家大族遷徙到相對安定的冀州,反而使其經(jīng)濟、人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雖然還不及亂世前的京畿及其周邊地區(qū),但各郡發(fā)展均衡,當時已穩(wěn)居北方各州之首,尤其是農(nóng)業(yè)基礎保存完好。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能夠?qū)⒉懿偻系綇棻M糧絕的地步,主要便是依靠冀州糧草的供應。
更重要的是冀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秀戰(zhàn)略地理位置,曾有“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下可爭天下”的評價,兼之南北縱深長,使袁紹集團進可攻,退可守。
幽州
幽州是東漢最北邊的州,有代郡、上谷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及遼東屬國,共十郡一國、九十縣。
但幽州地廣人稀,漢順帝時,人口最多的涿郡也不過六十余萬,與冀州普通郡國相當,其他郡國一般都在十余萬。不過由于黃巾之亂,大量的人口在劉虞主政期間涌入幽州,《后漢書·劉虞傳》載:
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余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yè),流民皆忘其遷徙。
大大提升了幽州的實力,但這也導致了外來者與本地士族的利益之爭,再加上地處邊疆,有著大量的鮮卑、烏桓、夫余、穢貊等異族,使得幽州的環(huán)境異常復雜和混亂。
并且袁紹在公元199年才從公孫瓚手中奪取幽州,至官渡之戰(zhàn)前,由于經(jīng)營時間尚短,不僅無法借助幽州的力量,甚至還會添亂。
《三國志·田豫傳》載:
時雄杰并起,輔莫知所從。豫謂輔曰:"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后禍期。”
在幽州胡人中有極高聲望的鮮于輔聽從田豫的勸告,在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后,親自前往前線投靠曹操。被拜為左度遼將軍,還鎮(zhèn)撫本州,在205年曹操攻克南平后,率領幽州軍隊正式投降。
《三國志·袁紹傳》載:
觸自號幽州刺史,驅(qū)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
在袁紹死后,焦觸自立為幽州刺史,與張南一同攻擊袁熙、袁紹,陳兵數(shù)萬投降曹操。
青州
青州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河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qū),共有齊郡(國)、樂安郡、千乘郡、北海郡、長廣郡、東萊郡、濟南郡、平原郡、甾川國、膠東國、高密國,十一郡國,65縣。
處于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的青州,是東漢末年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但同時也是黃巾軍最猖獗的地方,直到官渡之戰(zhàn)期間都依然還有其活動。
同時青州也是各諸侯之間角力最激烈的地區(qū),袁紹、公孫瓚、曹操都曾參與其中。另外青州當?shù)赜钟写罅勘3知毩⒌暮缽妱萘Γ珀鞍浴O觀等人。
因此,袁紹雖然是名義上的青州之主,實際能夠支配則只有平原、濟南、樂安三郡。不過這三郡也擁有青州大半的人口,漢順帝時,平原人口最多,達百萬,濟南45萬,樂安42萬。
當然了,經(jīng)歷了黃巾之亂,重災區(qū)的青州還有多少人口就不得而知,而在官渡之戰(zhàn)開始后,已投降曹操的青州豪強臧霸,數(shù)領精兵入青州,使得青州無法為袁紹提供助力,緩解了曹操的右側(cè)壓力。
并州
并州為大禹治水所劃分的古九州之一,含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共九郡,但在東漢時被并入冀州,直到三國魏被復置。
對于袁紹來說,并州地廣人稀,更甚于幽州,人口最多的雁門郡順帝時僅有二十五萬,此外除了上黨有12萬,太原有20萬,其他各郡國更是只有一兩萬。
同時并州地區(qū)羌胡等異族勢力極其強大,漢末時已經(jīng)逐漸侵占了并州大部地區(qū),各郡國深受其害,因而導致了并州無法在經(jīng)濟和糧草上對袁紹提供支持。
但也由于并州民風彪悍,“婦女載戟挾矛,弦弓負矢,況其悍夫”,是絕佳的兵源地,其騎兵名滿天下,與涼州鐵騎并稱于世,名將呂布、張遼等皆出自并州。
不過并州雖然能夠招募到精兵強將,但是如上所說,異族勢強,地方勢力又往往擁兵自重,使得外來的袁紹勢力不僅無法獲得支援,還需要派重兵提防。故而袁紹將其交由自己的外甥高干治理,而非三個親身兒子,可見在袁紹眼中,并州的價值甚至還沒有青州高。
在《三國志·牽招傳》中曾記載:
時尚外兄高幹為并州刺史,招以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帶甲五萬,北阻強胡,勸幹迎尚,并力觀變。幹既不能,而陰欲害招。
從中也可見,袁紹對并州的實際控制范圍,未曾達到其全境,雖有帶甲五萬,卻要“北阻強胡”,因而在官渡之戰(zhàn)期間,未曾見其對袁紹進行支援。
小結(jié)
對袁紹集團來說,各州如果按價值來劃分先后為冀州、幽州、青州、并州,但實際能夠提供支持的卻唯有冀州。
不僅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更可以從袁紹對繼承人的安排中看出。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令諸子各領一州,最喜歡的幼子袁尚督冀州、次之袁熙督幽州、最不喜歡的長子袁譚督青州、外甥高干督并州。
但依在下看來,正是袁紹的這項安排,為官渡之敗在內(nèi)部埋下了最大的炸彈。如果說之前,諸子之爭只是暗斗,那“各領一州”的安排就是標志奪嫡之戰(zhàn)開始的信號槍,將各方勢力牽扯其中。
敵未動,內(nèi)先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卻成了袁紹勢力內(nèi)部各利益集團的角力場!當然這是后話,在下一篇文章將繼續(xù)詳細分析。
都說袁強曹弱,但是當翻開漢末割據(jù)分布圖,大家會發(fā)現(xiàn),曹操的地盤甚至大過袁紹。同樣是四州之地,但是占據(jù)了包括司隸京畿在內(nèi),曾經(jīng)大漢最富有的司、豫、兗、徐四州,除此之外還有荊州、青州的一部分。
怎么看都是財大氣粗的曹操,為什么還稱為弱呢?請聽在下道來。
司州
司州,曾經(jīng)大漢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部,下轄河南郡、河內(nèi)郡、河東郡、弘農(nóng)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晉改為司州。
漢順帝時,僅河南郡就有人口百萬,河內(nèi)人口80萬,河東人口57萬等等,但因為董卓之亂,李傕、郭汜等人的劫掠,曾經(jīng)繁華的三輔之地,變成了一片廢墟。
《三國志·董卓專》:
時三輔民尚數(shù)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后來漢獻帝逃亡期間,缺衣少食,以至無數(shù)宮女餓死路上,不少隨駕的官員在出們打柴的途中,就直接栽倒在地死去。
皇帝官員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艱難可想而知,司州剛?cè)氩懿偈种兄畷r,完全可以用人間地獄形容,如其曹操詩中所寫那般:“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加之當時關中一代掌握在馬騰、韓遂等人的手中,雖然他們當時表面上依然聽命于漢室,但造反起家的二人,卻是極不穩(wěn)定因素,全仗鐘繇在其中進行斡旋。
兗州
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其中除任城、濟北人口較少為二十多萬外,其余均在40萬到60多萬,其中陳留人口最多達87萬。
至官渡之戰(zhàn)時,除了部分東郡在袁紹手中之外,兗州其余均在曹操手中。兗州是曹操得到的第一塊地盤,也是其經(jīng)營最久最深的根據(jù)地,可以說是曹操南征北戰(zhàn)開始,一直到官渡之戰(zhàn)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不過兗州也是多災多難,先是在192年遭到青州黃巾軍的劫掠,甚至連刺史劉岱都被殺。
次年又在曹操袁術大戰(zhàn)時,被陶謙攻入任城。同年,在曹操攻打陶謙時,陳宮與張邈反叛,迎立呂布,兗州諸郡縣皆叛,只剩下鄄城、范、東阿三城。
結(jié)果禍不單行,兗州接連發(fā)生大旱、蝗災,糧食顆粒無收,甚至出現(xiàn)了人吃人的現(xiàn)象。曹操也走投無路,差點就投靠了袁紹。
直到195年,曹操才稍微恢復實力,整軍再戰(zhàn),奪回了兗州。但這一些列的天災人禍,導致兗州實力大損,所以在官渡之戰(zhàn)時,曹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緊缺。
豫州
轄潁川郡、汝南郡、沛國、梁國、陳國、魯國,漢末都城許昌便屬于潁川郡。豫州由于靠近京畿,因而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最多的汝南郡漢順帝時達到了210萬之巨,其次陳國為154萬,人口最少的沛國也有25萬,其余都在四十多萬。
汝南郡原先屬于袁術的地盤,后曹操將其打敗,完全控制了豫州全境,甚至將勢力延伸到了揚州地區(qū)的合肥,遏制住了孫策北上的步伐。再加上豫州是曹操的老家,可以說是曹操勢力中最有望可冀州媲美的地方。
不過豫州在黃巾之亂中也是受災嚴重,后來又遭到了袁術的橫征暴斂,經(jīng)濟衰退,社會動蕩,有大量黃巾余黨盤踞。而且據(jù)記載,在袁紹南下后,豫州曾發(fā)生大面積的反叛,在《三國志·趙儼傳》中這樣寫道: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diào)。
如真如記載所說,那么官渡之戰(zhàn)時,豫州除了李通所在的陽安郡,其余各郡縣都已經(jīng)反叛了。考慮到豫州人口最多的汝南郡是袁氏本郡,族人門生故吏眾多。再加上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曾燒毀了大量部下和袁紹私通的信件,可見當時曹操是連己方都不看好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的。
在《三國志·滿寵傳》也有記載:
時袁紹盛於河朔,而汝南紹之本郡,門生賓客布在諸縣,擁兵拒守。太祖憂之,以寵為汝南太守。寵募其服從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馀壁,誘其未降渠帥,於坐上殺十馀人,一時皆平。得戶二萬,兵二千人,令就田業(yè)。
不過說諸郡皆叛,那也有些夸張。如《滿寵傳》中,袁氏的門生賓客也只是擁兵拒守,各自為戰(zhàn),成不了多少氣候,被滿寵帶500人便平定了。
不過導致豫州地方動蕩,無法對曹操形成支援卻也是真的,《三國志·趙儼傳》:
乃書與荀彧曰:"今陽安郡當送綿絹,道路艱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窮,鄰城并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zhí)守忠節(jié),在險不貳。微善必賞,則為義者勸。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以為國家宜垂慰撫,所斂綿絹,皆俾還之。"
這里也可見,前面所說的郡縣皆叛,肯定是有夸張的成分在,為的是向荀彧訴苦。但當?shù)匾驗槎嗄甑膽?zhàn)亂,百姓困窮,賊寇橫行,阻斷道路,一定是真的。所以荀彧將此事上報曹操,曹操也免除了陽安郡當年的綿絹。
另外按照魏文帝的詔書記載: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nèi)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可見潁川郡也是沒有叛亂的,但是“四方瓦解,遠近顧望”,“丁壯荷戈,老弱負糧”也表明,豫州整體上雖然還在曹魏控制中,但地方上賊寇橫行,反叛不斷。
到了官渡之戰(zhàn)的相持階段,劉備被袁紹派往汝南,接受黃巾軍劉辟、龔都等人的歸附,又為曹操后方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三國志·先主傳》:
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shù)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可見在官渡之戰(zhàn)期間,豫州始終也無法為曹操提供任何的支持,反而在官渡之戰(zhàn)中牽制了曹操本就有限的力量。
徐州
共有郡國五,分別為東海、下邳、瑯琊、彭城、廣陵,其中東海人口最多為70萬,廣陵最少也有41萬。徐州相當于今天的淮海地區(qū),因此從古至今都是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地區(qū)。
黃巾之亂爆發(fā)后,徐州也受到波及,尤其是和重災區(qū)青州接壤,常常受到劫掠。于是在188年,朝廷以陶謙為徐州刺史,陶謙到達徐州后任用泰山群寇臧霸、孫觀等人為將,一舉擊敗黃巾軍,將其驅(qū)趕出徐州。
但是徐州雖然避開了黃巾之亂,卻由于避難于瑯琊的曹嵩在遷往兗州的途中被殺,引來了曹操大軍的報復。曹操和陶謙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zhàn),使得“墟邑無復行人”,這其中除了戰(zhàn)爭死亡,更多的是大量當?shù)氐氖孔鍨榱吮茈y遷往了江東,甚至更遠的交州。
陶謙之后,徐州又前后迎來了劉備和呂布的統(tǒng)治,最后在198年曹操打敗呂布占據(jù)了徐州。但連年的戰(zhàn)亂使得徐州人口大量死亡和遷移,經(jīng)濟遭到嚴重破壞。
199年,官渡之戰(zhàn)前,劉備重新占據(jù)徐州,東海昌豨及各郡縣多從劉備,復聚集數(shù)萬人馬。劉備以此連袁抗曹,擊退劉岱、王忠的進攻。
200年,曹操親征方打敗劉備,重新奪回徐州。此后徐州五郡國,瑯琊為臧霸、東海為昌豨、廣陵為陳登,曹操真正完全掌握的唯有彭城和下邳。
昌豨反復無常,多次叛變;陳登一方面需要防備孫策,另外其整天也要忙著吃喝玩樂(后來生魚片吃太多,死于寄生蟲病,年僅39);只有臧霸數(shù)帶精兵入青州,為曹操緩解了來自右側(cè)的壓力。
青州
青州雖然名義上屬于袁紹,但是東萊郡諸縣被公孫度占據(jù),置營州。到199年,曹操趁著袁紹忙著剿滅公孫續(xù)、張燕,派瑯琊臧霸奪取青州。
《三國志·武帝紀》載:
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應該是樂安誤寫為東安),留于禁屯河上。
后來袁紹雖然迅速回師,曹操也因此退守官渡,但樂安部分地區(qū),齊、北海全部被臧霸占據(jù)。使得官渡之戰(zhàn)前后,袁紹始終只保留了對樂安部分,平原和濟南的統(tǒng)治。
青州混亂的戰(zhàn)局,使得袁紹青州方向的側(cè)翼被牽制,避免了曹操被夾擊的可能。
荊州
曹操在荊州只占據(jù)了半個南陽郡,不過南陽是一個超級大郡,有人口243萬。更重要的是駐扎在南陽宛城的張繡在官渡之戰(zhàn)前期投降曹操,宿敵來降不僅提高了曹操的政治地位,也斷絕了劉表聯(lián)合袁紹北上攻曹的可能。汝南的劉備也因而被阻斷了和劉表聯(lián)合的道路,無法達成連劉抗曹的目的。
因而曹操對于張繡的來降非常高興,《三國志·張繡傳》載:
繡至,太祖執(zhí)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繡力戰(zhàn)有功,遷破羌將軍。
以上為曹操官渡之戰(zhàn)前的地盤,從表面上看,曹操占據(jù)了司州、兗州、豫州、徐州、半個青州,荊州的半個南陽郡,甚至還有揚州的合肥,勢力范圍和實力似乎都要超過了“據(jù)四州之地”的袁紹。
但曹操的領地卻各有各的問題,司州一片斷壁殘垣,還有馬騰韓遂的威脅;豫州袁氏影響深厚,反叛不斷;兗州和徐州連年戰(zhàn)亂,損失慘重,還未恢復。此外,曹操勢力位于中原,四戰(zhàn)之地,要受到孫策、劉表的威脅。
雖說袁紹的青州、幽州、并州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單單一個冀州便實力雄厚,可與天下為敵。曹操打敗袁氏,占據(jù)冀州后,統(tǒng)計戶口后發(fā)現(xiàn),其具有征兵三十萬的潛力,真可謂是大州啊。也難怪其后來馬上將魏的政治中心搬到冀州的鄴城。
可以說,曹操就好像是掌握大量資源,有著巨大前景和潛力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但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窮,缺少發(fā)展的時間。
而袁紹就像是老牌龍頭企業(yè),發(fā)展?jié)摿退俣入m不及曹操,但目前來說,最大的底氣就是有錢。無論是兵力、糧草、裝備都遠遠超過了曹操勢力。
所以曹操地盤上看去很大,歷史上卻依然認為這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而強大的袁紹為什么卻在此戰(zhàn)中輸給曹操呢?
下一篇文章,我準備從戰(zhàn)略、政治、外交等角度來分析袁紹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