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殷,武王采取“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無變舊新,唯仁是親”的政策而始行分封,以確立周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 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疆域廣大,周王派遣子弟姻親和異姓貴族,在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叫做“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諸侯對王室有按期納貢朝見、出兵助王征伐等義務,其內政基本是獨立的。周王分封主要對象有四類:一是同姓貴族。二是異姓親 戚。三是元老重臣。四是古代圣王后裔?!胺馍褶r之后于焦......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 提到分封制就不得不提及宗法制。
宗法制是處理宗族內部成員間的親疏、等級和世襲權利的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 制。宗法制制定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等不同的等級,它和分封制相結合,形成了一套等級名分制度,構成貴族等級制度。宗法制只適應于同姓貴族之間;與異姓貴族之間的關系,則以婚姻為紐帶聯結起來。
西歐采邑制在西歐封建制形成的過程中產生。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指西歐封建主之間依據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關系而形成的等級關系。由 于我們從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理解封建制度,其上限和下限與中世紀大致相同,所以其又被稱為中世紀等級制度。等級的劃分及其之間的關系首 先以人身的依附關系為依托,在西歐典型地表現為封君封臣的關系。
封君封臣制來源于一種服從與保護的關系,由羅馬的家丁護衛制與日耳曼親兵制融合發展而來,而后親兵制與家丁制漸趨合流,由此產生 了一種新的制度――封臣制。國王封賜土地讓封臣自養,所賜土地只能終身使用,不可世襲,稱為“采邑”。一塊土地經過分封,成為封土, 封君與封臣對之都有相應的權利,兩者之間制約和依賴,封土呈現出一種等級性,因此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為等級所有制。大小封建主依據封君封臣關系而形成了不同的等級,擁有不同的貴族頭銜。第一等是國王;第二等是直屬國王的教會大貴族……第七等是騎士。
從周文王開始,便重視在王畿地區用分封制拓展周人的勢力范圍。武 王克商后,也分封了一批對象。從周公輔政開始,在成康時期,是中國古代分封制最鼎盛的時 期,即大約公元前11世紀中期至該世紀末期。而西歐開始普遍結成封君封臣制關系,是在11 世紀,直至13世紀以后逐漸解體。西歐的封君封臣制比中國的分封制要晚了近兩千年。
西周分封是先有爵后有地,而西歐封建制是先有地后有爵。即西周的分封制有兩個基礎,一是與王室淵源較近,二是有較大的功績,兩者 具備就封給爵位,指給一塊地建國,有爵者互不從屬。而西歐的封建領主,一般是通過武力、聯姻等等手段獲取土地,后再宣誓效忠某位更高 級領主,獲得爵位。就其出發點而言,雙方側重點不同:西周統治者側重于從政治方面維護統治,而西歐的分封則融入了統治者在軍事上的考慮。
西周的分封制是層層從屬: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諸侯,大夫也效忠與天子,即效忠于上級的上級直至天子。而西歐各級封建主之 間只效忠于直接上級,隔級之間無效忠關系。西周諸侯只能從屬于天子,不服就要受到討伐,等級森嚴,一成不變。而西歐效忠關系十分松弛 和自由,沒有嚴格的宗法與分封制度,等級也有可能隨著國力的改變而改變。正因如此古代歐洲有這樣一句話“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周可以派遣官吏對諸侯國進行監督,而西歐國王則無此權利。
西周分封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而西歐分封中宗教貴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西周的土地繼承是嚴格按照宗法制的男系繼承,女系及 外戚無權繼承,而且理論上講諸侯的繼承都要受到王室的節制,王室有權否認繼承。而西歐雖然有著更加嚴格的長幼制度(即長子繼承全部, 幼子什么也得不到。西周宗法幼子降一級分封),但在繼承權上相當松,女兒有繼承權,外戚也有繼承權,這就造成了大諸侯跨國領有土地、 同時從屬于兩個上級領主、繼承糾紛國際化等情況的產生。
隨著土地私有和周天子大權旁落而難以為繼,在秦 朝為郡縣制所取代。雖然漢初和明初仍然分封過一批諸侯王,但是分封制在歷朝歷代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中國的貴族階層,幾乎隨著官僚階層特別是文官階層的興起而衰落。但維系分封制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卻影響了之后中國二千年的歷史。
西歐的分封制,在普遍盛行之際,導致騎士階層的興起和騎士精神的培育,要求人們勇敢、虔誠、優雅。即使封君封臣制 逐漸瓦解,貴族階層在西歐歷史上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在西歐分封制下,也孕育著城市獨立和自治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