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是會意字,由“川”和兩個中間“丶”組成,“丶”字音義同“主”(見《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17頁),意為“入住”、“進駐”。所以州的本義是入住河邊,也就是建筑在河流邊上,有城墻防御洪水的城市,或建筑在平地、洼地上的有城墻防御汛期洪水的城市。
《路史》云:“(伏羲)因水居方而置城邑。”清《世本》之《氏姓篇》云:“天皇(伏羲)封弟媧于汝水之陽,后為天子,因稱女皇。”這表明中華始祖伏羲女媧都在河邊建城,這正契合早在4000多年前(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100 年)的龍山文化時代,逐水而居的古代中國人就興起了建筑河邊方城用以防范洪水,讓家園既方便取水生存發展,又能安全渡過汛期。
州,源遠流長,長期作為中國的重要行政區劃,從東漢末年成為重要的行政區直到民國才退出歷史舞臺。
先秦時期州更多為地理名詞,禹置九州,即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夏鑄九鼎代表九州,成為中華的歷史最悠久的代名詞,商周傳承。
禹貢九州圖
秦設立郡縣制,未設州。
漢初承秦制,仍設郡縣。漢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將全國除三輔、三河、弘農七郡設司隸校尉部外,參照古九州將全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益、涼、幽、并、交趾、朔方13部,也就是13個監察州,每部設刺史一人,監察幾個郡國,直到西漢滅亡。
短暫的過渡王朝-新王朝將全國設12牧。東漢光武帝于公元42年改州牧為刺史,撤朔方將全國分為司隸校尉部和12州,設12個刺史,仍為監察官。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下令改刺史為州牧,形成為凌駕于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由于刺史為中央政府牧守一方,所以也稱州牧,東漢末年不少地方的州牧變成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這就是《三國演義》里所稱呼的劉荊州(劉表)、劉豫州(劉備)、馬涼州(馬騰)的來歷。
所以,東漢末年州成為真正的行政區(相當于現在的省),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東漢的州郡
三國和西晉基本上是東漢的延伸,三國魏設12州,吳據3州,蜀僅1州,西晉一統天下分全國為19州,后來增加到21州。
東晉由于北方淪陷,設立很多代管的僑州。南北朝時期,州的范圍逐漸縮小,很多州管轄不過一縣之地,名不副實,南北朝末期全國高達600多個州。
隋統一中華后隋文帝楊堅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607年隋煬帝廢除州改為郡,恢復秦時的郡縣制,但因此時設郡達190個,所以效仿漢朝設監察州管理。
唐高祖改郡為州,此后郡退出中國的行政區劃,因全國共有三百多州(大州成為府),在州上設立道(唐太宗設10道,唐玄宗增設為15道),設置采訪使,類似西漢刺史起到監察作用639年(貞觀十三年),10道統領府、州358,縣1551;740年(開元末年),15道統領府、州328,縣1573。安史之亂后各地節度使藩鎮割據,節度使凌駕于州縣之上,直至五代十國結束。
唐朝道州縣三級制(江南西道)
宋朝時期,977年(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盡罷天下節鎮,全國諸州(另設同級別的軍、監和府,宋太祖打下800座軍州講的就是這個)直轄于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在州上設置路(類似漢的州,唐的道)作為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形成路州縣三級制。
北方的遼代所設諸州有節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金代遼后,學習宋制,各州隸屬于路,但州分節鎮州、防御州、刺史州3類,以節度使、防御使、刺史為長官。
宋路州縣三級制(京東路)
元代開始,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13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元朝形成省、路、州、縣四級制,但有的州有的屬于路,有的則屬于省,即直隸州。
元朝省路州縣四級制(四川行省)
明形成了一個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三級制并存的大體格局。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于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于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
清承明制,但廢除省府州縣四級制,增加了行政區劃單位——廳,改為省府縣(散廳)、省直隸州縣(散廳)為主的三級行政區劃系統和省直隸廳二級行政區劃并行。清末道成為省轄下府州之上的一級政區。
明清朝省府縣三級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設自治州,行政地位在省以下、縣以上,目前全國共設立30個自治州。
一、全國保留“X州”名字的城市共計71個,其中地級市47個,縣級市18個,縣6個。分布如下:
河北5個:地級5,晉州、涿州、定州、霸州、深州;
山西2個:地級2,朔州、忻州;縣級2,澤州縣、霍州市;
遼寧2個:地級1,錦州;縣級1,蓋州市;
黑龍江1個:縣級1,肇州縣;
江蘇6個:地級5,徐州、常州、蘇州、揚州、泰州;縣級1,邳州市;
浙江6個:地級5,杭州、溫州、衢州、湖州、臺州;縣級1,嵊州市;
安徽4個:地級4,滁州、宿州、亳州、池州;
福建3個:地級3,福州、泉州、漳州;
江西2個:地級2,贛州、撫州;
山東5個:地級2,德州、濱州;縣級3,滕州市、萊州市、青州市;
河南6個:地級1,鄭州;縣級5,汝州市、林州市、孟州市、禹州市、鄧州市;
湖北3個:地級3,荊州、鄂州、隨州;
湖南3個:地級2,郴州、永州;縣級1,靖州縣;
廣東8個:地級4,廣州、惠州、梅州、潮州;縣級4,雷州市、高州市、化州市、連州市;
廣西7個:地級4,柳州、梧州、欽州、賀州;縣級3,全州縣、象州縣、龍州縣;
海南1個:地級1,儋州市;
四川4個:地級2,瀘州、達州;縣級2,彭州市、崇州市;
甘肅1個:地級1,蘭州。
二、全國成為城市轄區的“X州”區的38個,分布如下:
北京1個:通州區;
天津1個:薊州區;
河北1個:冀州區(衡水市);
遼寧1個:金州區(大連市)、銀州區(鐵嶺市);
江蘇3個:通州區(南通市)、海州區(連云港市)、潤州區(鎮江市);
浙江1個:鄞州區(寧波市);
安徽3個:徽州區(黃山市)、潁州區(阜陽市)、宣州區(宣城市);
江西3個:吉州區(吉安市)、袁州區(宜春市)、信州區(上饒市);
山東2個:膠州區(青島市)、兗州區(濟寧市);
河南1個:陜州區(三門峽市);
湖北1個:黃州區(黃岡市);
廣東1個:端州區(肇慶市);
廣西2個:玉州區(玉林市)、宜州區(河池市);
海南1個:崖州區(三亞市);
重慶2個:萬州區、開州區;
四川3個:安州區(綿陽市)、利州區(廣元市)、巴州區(巴中市);
貴州1個:播州區(遵義市);
陜西3個:耀州區(銅川市)、華州區(渭南市)、商州區(商洛市);
甘肅4個:秦州區(天水市)、甘州區(張掖市)、肅州區(酒泉市)、涼州區(武威市);
寧夏1個:原州區(固原市);
新疆1個:伊州區(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