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韓國的“政治烏龍”事件最為赫赫有名。其謀劃之奇異,操持之隆重,發作之頻繁,后果之驚人,整個戰國時代可以說是獨步天下。這些事件,傳之青史,后人往往匪夷所思,姑且只能看作是一種戰國式幽默吧。每每細細咀嚼之下,既令人扼腕,又令人捧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大“政治烏龍”事件究竟如何?
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記載,公元前262年,秦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進而兵逼韓上黨。面對秦國的進攻,韓國不是聯合趙、魏抗秦,而奉行的是一種獻地求和的投降路線,按照韓恒惠王的意圖是,將韓上黨獻給秦國以求和,而韓上黨郡守馮亭則違背了韓王的意圖,主動將天下垂涎的最大最險的兵家必爭之地——韓上黨,獻給了趙國。雖然獻韓上黨于趙有違韓王初衷,但是仍然符合韓國割地求和的既定國策,韓國君臣甚至認為更絕,自詡為——移禍大邦,脫我存亡之危也。然最終的結局是:直接引發了秦趙長平大戰,加速了秦趙大決的進程,韓國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非但全部丟失了上黨、野王等黃河以北的要塞險地,且連黃河南岸的水陸要道也被秦國全部占領。
長平之戰
長平大戰之后,錯失滅趙戰機的秦昭王又突然悔悟,連續連派出王陵、王龁、鄭安平三支大軍攻趙,結果連遭慘敗。為了挽回顏面,同時做出以攻為守的態勢,秦昭王斷然派出王族大將贏摎率軍第四次東出,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兩地。韓國大為驚慌,深恐秦國一鼓滅韓,韓國廟堂一番密謀,議出了一條“肥周退秦”的奇計。
此計的大體謀劃是:因陽城、負黍兩地恰在洛陽東南,為西來秦軍必經之路。韓國可以將陽城、負黍兩地割讓給洛陽天子做貢禮,洛陽天子以王師之名出兵截斷洛陽要道,迫使秦軍知難而退。秦軍若責難周室,韓國愿意出豐厚糧草,以供天子犒賞秦軍,其時秦軍必樂于班師,此所謂——肥周退秦計。此計在韓國看來三方皆大歡喜:西周得功得地,韓國避禍全國,秦國不損糧草。非但三全其美,且一舉昌明天子偃兵救韓之大義。
然而最終結局是:非但導致八百余年的周王朝正式滅亡,韓國自己也一舉喪師十多萬,從此疲弱不堪一擊,只有對秦國俯首稱臣。
為了從經濟上徹底拖垮秦國,從而使得秦國無力東出滅韓。韓國派出了天下最有才華的治水大家鄭國入秦,為秦國籌劃并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因為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幾乎要征調秦國關中絕大部分精壯勞動力才能夠完成,從而在經濟上拖垮秦國,此所謂——疲秦計。而計劃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個黑色幽默,秦國不僅沒有疲軟,反而更加強大了。因為在秦國舉關中所有民力修建鄭國渠的時候,韓國既沒能趁機對秦國發動大規模戰爭,又沒有發動六國合縱攻秦,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秦國公然建成了一項龐大的水利工程,一舉解決了秦國渭北地區的旱災威脅,使得關中成為秦國號稱“金城天府”的巨大糧倉。更為滑稽的是,其后秦國大軍東出,第一個滅了韓國。
治水大家鄭國
韓國在實施水工疲秦失敗之后,又策劃了另外一個“弱秦存韓”計劃,這個計劃的大體方略是:派遣一個大才名士,進入秦國,完成兩大任務:
其一,離間秦國君臣關系,引發秦國動蕩,從而削弱秦國的力量,這就是“弱秦”。
其二,以韓國向秦國稱臣為理由,將秦國的東進攻擊目標轉向山川廣袤的楚國,或者城高墻厚的魏國,或者寒冷偏遠的燕國,總歸是,不能使秦國對韓國開戰,從而使韓國得以喘息,再圖謀長遠之計,這就是“存韓”。
而韓國最終選擇實施這一計劃的正是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韓非以特使身份進入秦國之后,按照上述方略做了兩件大事,不幸地是均宣告失敗。
其一,猛烈攻擊秦國的外交分化戰。韓非采取的方式是全力誣陷秦國的外交大臣姚賈,力圖使秦王殺掉姚賈。因為姚賈主要負責對魏、韓、楚三國進行外交分化戰,對韓國的威脅最大。然而最終的結果是,韓非失敗了,不僅沒能搞掉姚賈,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自己。
其二,韓非對秦國“先取韓國”的戰略,正面做出了否定。這次韓非不是向秦王當面進言,而是以更為鄭重也更為擅長的方式,正式上書秦王,駁斥了“先取韓國”的方略。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戰略的提出者,正是韓非的同學李斯。對于韓非的上書,秦王嬴政沒有直接反應,而是立即下發給了李斯。作為政治家的李斯,既明白韓非的用心,也明白秦王的意圖。李斯的做法也很明確,與韓非一樣,鄭重上書秦王,直接駁斥韓非的《存韓書》。最后的結果,按照史料的記載是“秦王未用韓非”,不久之后,韓非下獄,并最終死在了秦國的云陽國獄。
韓非子
割肉而伺虎,進才以資敵,使敵加速強大而能更加有力地吞噬自己,原本已經令人瞠目結舌了。偏偏韓國還能做得煞有介事,每每精心謀劃,當做救國奇計隆重推出,實在是亙古罕見。
事實上正當的強國途徑是——修明法制,富國強兵,求人任賢,去除浮淫,而且已經被戰國變法反復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以韓王為首的韓國廟堂高層,畏懼變法強國的遙遠和艱難,他們只醉心于權謀政治,只醉心于以“奇術”鼓搗秦國,企圖以極低成本削弱敵人而保全自己。
術治亡國啊!
《史記》
《戰國策》
《大秦帝國》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