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黃巢之亂的唐帝國早已事實分裂,強悍藩鎮割據稱雄已經不可逆轉,唐僖宗只能面對一個被藩帥驕將控制的國家:
李昌符據鳳翔,王重榮據蒲、陜,諸葛爽據河陽、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全忠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瑄據鄆、齊、曹、濮,王敬武據淄、青,高駢據淮南八州,秦彥據宣、歙,劉漢宏據浙東皆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光啟元年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鹽利之爭其實也說明了中央權威已經不復存在,而這場危機卻引發了王重榮、李克用、朱玫、李昌符在關中的大戰。在朱玫擁立襄王篡位的變亂中,宋文通再次建立功勛,被晉封檢校尚書左仆射、洋州(今陜西西鄉)刺史、武定軍節度使,進爵隴西郡公。
唐末藩鎮
《舊五代史》本傳中對這段歷史的記載較為詳細,“朱玫之亂,唐僖宗再幸興元,文通扈蹕山南,論功第一,遷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節度使,賜姓,名茂貞,僖宗親為制字曰正臣?!?/p>
在這次變亂中,禁軍將領出身的李茂貞因功不僅泰列藩侯,節度武定軍,更為重要的是,李茂貞獲賜國姓,出身行伍的武夫宋文通不見了,在歷史上代之出現的則是位列于皇室宗譜的藩帥李茂貞。
李茂貞,字正臣,無論是本名,還是表字,都體現了唐僖宗對這位親軍猛將的期待。唐廷衰微太久了,中央軍在對藩鎮的戰爭中很久沒有勝利了,李茂貞麾下的神策軍在朱玫之亂中表現出色,僖宗幻想著依靠這支軍隊實現帝室的中興。但是,李茂貞并不這么想。
李茂貞
朱玫之亂平定后,田令孜自知如果繼續留在宮廷,恐怕會兇多吉少,于是自貶為西川監軍,并薦飛龍使楊復恭代掌樞政。而流亡在外己有半載的唐僖宗決定由興元起駕返回長安。時為武定節度使的李茂貞持節宿衛,護駕返京。
在亂世舞臺上已初露鋒芒的李茂貞此時雖然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他受封的武定軍是一小鎮,對他而言仍缺少一個合適的據點,這不僅難以在亂世中安身立命,更談不上成就大業了。雄心勃勃的李茂貞需要一個更大的舞臺。
機會很快就來了。光啟三年三月,天子返京一行到達鳳翔,可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宮室未完”為由,“請駐蹕,以俟畢工”。李昌符為何想留下僖宗,《資治通鑒》上說的是“恐車駕還京雖不治前過,恩賞必疏”。李昌符也參與了朱玫擁立襄王的事情,說他擔心恩賞不豐厚確實有幾分道理。但是,更為重要的恐怕是他也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唐朝皇帝的招牌還是很值錢的。
唐僖宗
武夫李昌符并沒有處理好與羈留于鳳翔的唐廷之間的關系,最后釀成唐廷與鳳翔鎮之間的戰爭。唐僖宗手頭此時有一支頗為能打的神策軍,面對鳳翔的發難,不至于毫無應對。李昌符的軍隊被神策軍擊敗,逃到了鳳翔鎮的支郡——隴州(今陜西隴縣)。
僖宗自然不會放過李昌符,不僅是因為他興兵犯闕,而且他也參與了朱玫擁立襄王的事變之中。鳳翔地近長安,號稱“國之西門”,僖宗自然也是想收回來的。
是年六月,唐僖宗任命已是帳下愛將的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出兵征討李昌符。李茂貞當然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他這次仍舊不負所望,率領神策軍窮追猛打,很快將隴州團團包圍。
八月,在李茂貞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山窮水盡的李昌符很快也步了朱玫的后塵,其部下隴州刺史薛知籌倒戈獻城,降于李茂貞。李茂貞入城不僅處死了李昌符,“傳首獻于行在”,還把他一家滿門抄斬。
唐軍
李茂貞殺死李昌符,不僅是在執行皇命,也與私人關系有關。遙想中和元年(881年),李茂貞還是博野軍低級軍官的時候,正是在當時的鳳翔節度使鄭畋擢拔之下,才有機會在龍尾坡一戰擊敗黃巢大將尚讓,一戰成名。
但是,鳳翔鎮的部將李昌言卻乘機兵變,驅逐了鄭畋。鄭畋的人生從此走了下坡路,兩年之后即病逝于西川彭州。李昌言就是李昌符的哥哥,中和四年,李昌言病死,李昌符才繼任為鳳翔節度使。這樣,自中和元年李昌一言逐鄭敗而占據鳳翔,李昌言、李昌符兄弟盤踞鳳翔七年,自此而滅,鳳翔鎮表面上又重新納入了朝廷的直轄范圍。
李茂貞僅用一個多月便使得鳳翔叛軍不戰而內潰,徹底平定了李昌符之亂,大顯天子龍威。光啟三年七月丙子,朝廷“制以武定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兼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李茂貞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等使。”
唐軍
除卻榮寵的爵位不提,李茂貞從武定軍節度使到鳳翔節度使,便有了割據的資本。鳳翔地處關中,也算是天下雄鎮,對于唐廷而言,又是“國之藩籬”,地位和實力非同小可。李茂貞統領鳳翔鎮的同時,理所當然地擁有了鳳翔鎮的邊防軍,實力大增。
鳳翔鎮幅員雖不廣大,但是西依六盤山,南靠終南山,兼有秦嶺之險、渭水之利,進可攻,退可守。鳳翔又兼有井鹽制造之特許,連河西,通西域,招商引賈,所獲頗豐。在當時李克用居于河東一隅,朱溫專心經營汴州等地的情況下,鳳翔鎮四周并無強鄰,正是李茂貞掩有關中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