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許多朝代,大部分人一張口就是“唐宋元明清”,再往前的也只熟悉個漢朝,秦朝,仿佛泱泱華夏五千年文化,就只有這么幾個朝代,不得不說的是影視劇的傳播在這一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有些時期的朝代,卻很少在影視作品中出現過。
五代十國,是很少出現在熒幕上的時期之一,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期僅僅只有七十年的長短,我們隨口說出的唐宋元明清,中間并非是完全的承接,五代十國就是出現在唐朝之后,直到趙匡胤的出現,才結束了這長達七十年的混亂局面。
而再往前看,五代十國的性質更像是春秋戰國,不管是在政治、經濟上,都是各自為尊,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獨立,這是我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但就算是春秋戰國群雄割據,卻也共享這中原文明這一文化體系,而五代十國大大小小分崩離析的政權,卻完全打破了這項規則,因此在有些史學家眼中,五代十國成了有違史學正統的一段歷史,被稱為禮樂崩壞的“畸形兒”。
而這個時期所保留的史學材料本來就不多,因此唐下自然成了宋,五代十國被看成了一段過渡期,無獨有偶,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與其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我們對魏晉南北朝時的感覺又不同。
稍微了解晉朝歷史的人,一說到晉朝,自然會想到“風流倜儻”這四個字,晉朝的詩詞風骨中,總帶有那么一些不羈自由之風,這樣的一個時期,為何出現在人們眼中的次數也如此之少?
這就得從司馬家族說起,司馬家作為晉朝的皇族,卻同樣也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族,自從司馬炎之后,這個朝代幾乎就沒出現過什么靠譜的皇帝,其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留下千古“名句”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據史書記載,他是一位弱智皇帝,其他的不是早夭就是無能。
而皇權的衰弱勢必會出現氏族的崛起,而晉朝的貴族明顯是這個朝代的主流,光是我們熟悉的就有王羲之所在的王家和謝靈運所在的謝家,這個時期在我們眼中就像一位彬彬有禮的儒生,缺乏那么一丟丟的陽剛之氣,因此后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徹底攪亂了天下。
但不知我們有沒有發發現,在提到晉朝的時候,人們總是要在前面加個“魏”,似乎這樣叫起來更加舒服順口,而一說到“魏”,那自然是三國,這個時期與晉比起來,簡直就是兩個極端,就像當紅明星與十八線明星一樣的待遇,因此可以說晉朝始終是活在三國的陰影里,這樣就不難解釋,晉前面總加個“魏”字。
從另一方面來看,晉朝之前是最純正傳統的中原文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在儒生們的眼中,叫“魏晉”是文化上的承接,但同樣是一個提醒,它時時刻刻的提醒著人們,晉朝的誕生永遠都背負著判主的印記。
這點相信就算是司馬懿也早已經料到,有人說為何曹丕用同樣的手法篡位,為何不在“魏”前加個“漢”字,只能說這是后人的選擇,難道晉朝之人叫自己朝代的時候也叫“魏晉”?歷史都是過去,做出選擇的永遠都是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