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網絡小白菜”
說實話,進攻川蜀這個事件跟金哀宗并沒多大關系,三峰山之戰以后,金哀宗已經是名存實亡的皇帝了,四處奔逃,惶惶不可終日,哪還能指揮得動下面那些各懷鬼胎的地主武裝。
公元1214年五月十八日,金宣宗冒雨出城,踏著泥濘的道路趕往汴京,至此,河東、河北、遼東、遼西等地基本喪失殆盡。金國的內憂外患把金宣宗搞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本來南宋每年要向金國輸納六十萬銀絹的歲幣,現在也賴著不肯給,這不禁讓金宣宗大為惱火,他覺得我大金國打不過蒙古鐵騎,難道還打不過你個南宋嗎!于是他借口南宋不納貢,出兵攻占兩淮之地,來個堤內損失堤外補。結果戰爭前前后后打了六年,最終也沒能分出個誰勝誰負,這樣的結果對南宋來說并沒有什么影響,但對金國來說卻是一場悲劇。因為在此戰的后幾年中,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帶走了蒙古的大部分精兵猛將,只留木華黎獨力經營中原,蒙古對進過的攻勢也因此大幅減緩。本來這對金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良機,金國本來應該抓住機會恢復自己的國力,甚至還有可能從蒙古人手中奪回一部分失去的領土,可惜金國卻錯誤的選擇了對南宋開戰,把自身所剩無幾的力量,全部消耗在一場無謂的戰爭中去,這也使金哀宗一上臺,就要面對一副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金哀宗繼位之后,雖然一直都很努力,但由于在他繼位時,他的國家早已是殘敗不堪了,所以他也無力改變現狀,這種狀態對金國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因為蒙古西征大軍如果遲遲不回,蒙金戰場上的平衡或許還能維持下去,可是蒙古大軍一旦回來,這種平衡必然會打破。
公元1227年77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蒙古內部圍繞著接班人問題開始了一場緊張的權力之爭,暫時顧不上大舉伐金。公元1229年7月,蒙古王公大臣們在克魯倫河邊舉行忽里勒臺大會,闊窩臺把自己的兄弟們弄死的弄死,趕走的趕走以后,終于登上了大汗的位置。隨著闊窩臺正式登上了汗位,金國滅亡的日子也就要來臨了。
公元1232年正月十五日,金軍在蒙古鐵騎的圍追堵截下節節敗退,最終在三峰山一帶臨時落下了陣腳。但是蒙軍根本不給金軍喘息的機會,主將托雷命令士兵就地生火,一邊烤著牛羊肉,一邊以火御寒。托雷又把隊伍分成幾批,命他們輪番出擊,吃飽的去沖殺,然后回來吃肉烤火,再由生力軍去沖殺,這么幾次攻擊之后,又冷又餓的金軍陣腳大亂頓時崩潰,十幾萬大軍被殺的狼奔豕突,毫無抵抗能力,幾乎全軍覆沒。三峰山之戰,是蒙金戰爭中一場關鍵的大戰,此前蒙古雖然屢屢戰勝金軍,但并沒有使金國徹底失去抵抗能力。而在這一戰中,金國絕大部分精兵猛將都被消滅,此后再無能力與蒙軍抗衡了。
金國雖大勢已去,但畢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河南各地仍有不少州縣打著金國的旗號對抗蒙軍,即便是已被蒙軍占領的地區,也不時發生叛亂,這就讓蒙古主將速不抬感到十分頭疼。蒙古行軍,一向有“就糧于敵”的老傳統,可是河南飽經戰火,早已殘破不堪,軍糧很難籌集。因此,速不抬為了盡快將金國滅亡,便于公元1233年六月,派使臣向南宋正式提出了“約共攻蔡,且求兵糧”的要求,并承諾滅金之后,可以將河南之地全部歸還給南宋。
此時從汴京一路逃到蔡州,猶如喪家之犬般的金哀宗聽說宋蒙兩國有結盟的意思之后,對此十分擔心,也急忙派使臣出使南宋,也要向南宋借軍糧,并帶話說道:“宋人負朕深矣,而為謀淺矣!北朝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聯合,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金哀宗的說辭并非沒有道理,南宋方面也不可能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可這個時候正好發生了一件大事,讓猶豫不決的南宋政府倒向了蒙古,徹底把風雨飄搖的金國推下了萬丈深淵。
金國恒山公武仙在三峰山逃生之后,跑到南陽的大山里拉起了一支隊伍,當時各處的潰兵與無家可歸者很多,武仙數月之間就拉起了十余萬人,聲勢很大。金哀宗如蔡州以后,為做堅守之計,便下詔命武仙入蔡州勤王,而武仙則認為蔡州萬難守住,甚至包括整個中原也都非長久之計,因此就想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準備奪取南宋的四川作為落腳之處,于是他就和金國陜西秦州總帥粘哥完展取得聯系,要他奪取興元府,先行打開蜀口,然后由他沿著托雷當年入中原的那條通道,在南宋境內殺出一條血路,爭取將金哀宗接入四川。
這個計劃非常大膽,當相對當時金國的處境來說也不失是一個妙計,可實施起來卻是一塌糊涂。因為武仙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戰斗力極低,出兵第一戰就被南宋名將孟珙殺得大敗,僅被俘就達七萬余人。
這一仗失敗的后果極其嚴重,不但使金哀宗斷了退路只能在蔡州城里等死,而且還使南宋對金國本來就不多的信任度消失殆盡。于是公元1234年正月十日,宋蒙聯軍攻入蔡州城,金哀宗自知大勢已去,自縊而死。至此,享國一百一十九年的大金就這樣滅亡了。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更有愛!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