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國與蜀國位于今天的四川、重慶一帶。
巴國首都是巴,位于重慶嘉陵江的北岸,在春秋時代時,是西南比較活躍的國家之一,軍隊以強悍勇猛而著稱。巴國在歷史上與楚國關系比較緊密,在戰國時代曾經與楚國聯姻,戰國七雄先后稱王之后,巴國君主也自立為王,稱為巴王。
與巴國相比,蜀國稱王的時間要早得多,大約是在東周初期。第一任王是蠶叢王,之后是柏灌王、魚鳧王。蜀國的早期歷史資料很少,在魚鳧王之后,還出過一位名君,他原名叫杜宇,自立為帝,又稱為“望帝”。望帝十分重視農業與水利,他死時正值二月,漫山的杜鵑啼叫,人們便認為是望帝化為杜鵑,提醒大家到播種的農時了。后來李商隱的名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即是出自此典故。
古代蜀國的文明已達一定規模,后來在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國青銅器、金器、玉石等證明了這點。特別是青銅器造型夸張、離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結構復雜,聞名天下。對當時中原國家來說,蜀國屬于蠻夷之國,但在蠻夷中算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蜀國定都在成都,在西南蠻夷中稱雄一方,被稱為“戎狄之長”。
戰國秦惠王時,秦國對蜀國虎視眈眈。可是從秦國到蜀國的道路十分難行,故而遲遲未對蜀國用兵。秦國人一向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攻打蜀國的關鍵是要有一條打通崇山峻嶺的道路。要怎么來修筑這條路呢?謀士云集的秦國總是能想出奇招妙策。
據《華陽國志》的記載,秦國故意造出五頭石牛,聲稱它們能拉出一粒粒的黃金糞便,稱為“牛便金”。秦國人故意放出風聲,說要把這五頭能“便金”的石牛送給蜀國作為禮物。蜀王畢竟缺乏唯物主義的科學觀,信以為真,派了使者到秦國,向秦惠王請迎石牛。
為了把五頭石牛運回蜀國,必須得開一條通往秦國的馬車路才行。蜀王派了五位大力士前去迎石牛,又在崎嶇山嶺中修了一條石牛可以通過的道路,這條道路,史稱“金牛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這五頭石牛被從秦國拉到了蜀國,可是再也沒有拉出過一小粒的黃金糞便了。秦國人一舉兩得,一方面讓蜀國開出一條由蜀入秦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令蜀國耗費大量的民力、財力。
上當受騙之后,蜀王很生氣,一怒之下,又派人把五頭石牛給拉回到秦國去,并罵秦國是“東方牧犢兒”。按道理說,這個事件之后,蜀國應該對秦國有更多的防患心才對,可是秦惠王又抓住了蜀王的另一大弱點大做文章:好色。如果說秦國送給蜀國會下金蛋的石牛是徹頭徹尾的騙局,那么獻上的美女可就是貨上價實了。
秦惠王送五名美女給蜀王,蜀王十分高興,又派五位大力士前往迎接,沒想到卻遭遇到一場災難。據野史所記,五位大力士在護送五名秦女時,路上遇到一條大蛇,大蛇竄入山洞中,有一位大力士拉著它的尾巴,但拖不出來,便喚來其他四人相助,結果五個人拖著一條巨蛇,居然攪得山崩地裂,五位大力士與五名美女都被壓死了。這個故事編得過分離奇了,真相大概是當他們行經此山時,忽然發生地震,十人全部喪生。蜀王得知后,心里很悲傷,便把此山稱為“五婦冢山”,后也稱為“五丁山”。偉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地崩山摧壯士死”,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秦惠王對蜀國早就垂涎三尺,只是因為秦國的戰略重點仍然是向東發展,故而對蜀國的征服遲遲沒有行動。
但是在秦惠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國發生內亂了。
事情是這樣的:蜀王有個弟弟,被封于漢中,稱為“苴侯”。苴侯這個人喜歡交朋友,他與巴國國王稱兄道弟,交情好得不得了。可是偏偏巴國一直以來是蜀國的敵人,蜀王對此相當憤怒,認為弟弟胳膊肘向外拐,便親率軍隊討伐苴侯。苴侯落荒而逃,逃到了巴國。蜀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軍隊開進巴國,蜀、巴戰爭爆發!巴王自忖打不贏蜀軍,怎么辦呢?只能向秦國求援了。
當時秦國高層有兩種意見,一以張儀為首,認為巴蜀無足輕重,應該集中力量向中原發展;一以司馬錯為首,認為取蜀一舉多得。最后秦王同意司馬錯的意見,大舉出兵伐蜀。秦軍本來是扛著救援巴國的旗幟伐蜀,到蜀國到手后,又順手牽羊把巴國吞并了。吞并巴蜀之后,秦國在此設郡,納入秦政府之管轄。
舉個例子,據《宋本方輿勝覽》記載,在公元前四世紀時,巴國的萬州發生叛亂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巴國將軍巴曼子向楚國借兵平叛。其實巴國雖地處偏遠,但是與中原各國的關系還是挺緊密的,史書中就曾經記載巴國和楚國一同出兵滅掉申國的事件。
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蜀國東有大巴山,西有西藏高原,南部是橫斷山脈,北部是秦嶺,比巴國要閉塞得多,當時的成都平原還沒有都江堰,岷江水位不定致使蜀國國力不強,史書中關于蜀國的記載就是在周慎靚王五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蜀國,此后蜀國就成為了秦國的大后方,為嬴政一統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
司馬錯改變了巴蜀的命運,李冰給巴蜀帶去了希望。
戰國時代,七雄并立,在遠離中原地區的西南地區,巴蜀也從未消停過,巴國和蜀國一度成為一方強國,相互仇視,又不斷與楚國起戰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為司馬錯的高瞻遠矚,巴蜀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之后雖不斷出現叛亂,終在秦昭襄王時期徹底平定下來,為秦國攻滅楚國提供了條件,并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
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作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大國之間爭霸稱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區域爭霸,互相攻伐,搶奪地盤,巴國和蜀國是在西南地區發展起來的兩個強國,因距離中原過遠,存在感相對較弱,北有秦國,東有楚國,只能偏安一隅。
公元前666年左右,荊人憋靈因為治水有功成為古蜀國新一任君主,開明王朝自此建立,開始了開疆擴土的步伐,國勢強盛,秦國曾一度攻下古蜀國的南鄭,十年后古蜀國重新奪回,古蜀國東接巴國,兩國之間連年征戰,巴國國勢漸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國直接越過巴國攻打楚國,奪取茲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滅昔阝國和平周國,設附屬國苴國,蜀王將其弟封為苴侯。
戰國時期,古蜀王國疆域達到最大值,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巴國是封于西周時期的姬姓子爵國,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關系,隨著楚國的強大,與之相鄰的巴國感覺到了威脅,時而聯盟,時而攻打,謀求自己的發展。巴楚聯合曾滅掉鄧國,在又一次聯合作戰攻打申國時,巴國攻下了楚國的那處城,后來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軍反擊卻被巴國打敗,其后果就是,失敗而歸的楚文王不被允許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關系惡化。最開始,巴對楚作戰多次勝利,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形勢開始逆轉,楚國吊打巴國,不斷把巴國往西趕,而西面是強盛的蜀國。
戰國時期巴國的疆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
公元前319年,巴國聯合苴國,要滅掉充國,而充國又與蜀國結盟,巴國一口氣滅了充國,然后蜀國又打敗了巴國,回過頭收拾苴國,苴國向秦國求救。蜀國也向秦國示好。
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國引發了一場大辯論,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問題上犯了猶豫,道阻且長,又怕韓國來犯。張儀認為應該先攻打韓國,東進是首要任務;而司馬錯卻認為不然,應該先取巴蜀,理由有三個:
攻打韓國可能會有來自于山東諸國的阻撓,但攻打巴蜀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攻下巴蜀之后,巴蜀就成了秦國的后勤基地,為秦國的東進提供人力物力財力;
取道巴蜀,攻打楚國更加容易。
于是秦惠文王命司馬錯、張儀、張若領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國,將其滅亡,又滅了苴國,巴國。巴蜀成了秦國的土地。
之后,秦惠文王將蜀王貶為蜀侯,陳莊任蜀國相,張若為蜀國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陳莊殺死蜀侯,蜀地叛亂,之后秦武王命司馬錯協助甘茂平定蜀亂,殺死陳莊。
張若做為蜀守治理蜀地,將蜀地發展成秦國的后勤基地,并為秦國攻打楚國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后終成為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