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創制于1725年,烏龍茶的品種與名稱自古以來就極為繁雜。上世紀就有人做過統計,品種與產品的花名有上千多種。
而“老叢”、“名叢”、“單叢”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詞匯。在學茶過程中,小編聽到不少關于“老叢”和“老樅”的爭辯,也有問“叢味”的說法。
就如“老叢水仙”來說,有一些茶客反饋幾乎家家的水仙都有其滋味。每一次喝的老叢,香氣滋味都略微帶來感受不同,因此也帶來了不少的疑惑,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做個總結:
多少年才稱得上老叢?
老叢之所以稱老,指的是樹齡老。然而究竟多少年的樹齡才稱得上“老”呢?有的說30年以上,有的說50年以上,有的說至少要100年以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所謂的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兒童的眼中,30歲就算老了,可在老人眼里,30歲就是個青年;在過去,到了50歲就可自稱“老夫”,“老朽”。但按目前時尚的觀念,50歲還正是壯年未老;似乎只有到了70歲,才算得上老。而一顆茶樹的壽命很長,但要稱老叢,從概念上回答至少也應要50年以上。
若從2020年逆推,只有60年代以前種植的茶樹可算得上“老叢”,這實則不多;再往前推,按“百年老叢”的說話,要在上世紀初期的茶樹才能夠有資格這么稱呼。可是,這樣的老茶樹極少。真正有數量時期是在80年代末期,時代經濟大發展,后茶園發展也增多。
那么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三十年的茶真的能稱之為老叢嗎?當然,沒有固定一說!
“老叢”還是 “老樅”
叢與樅有否不同呢?查閱了《辭海》及有關字典,發現樅與叢是兩個概念:
樅字義一義為木名;二義為聳峙;三義為姓氏。
叢字義一義為聚集;二義為細碎;三義為姓氏。
我們在武夷茶的外包裝上,常看到“叢”與“樅”兩字混用。查閱有關茶書,也有這個現象,如華夏出版社《中國茶事大典》,就用“樅”,有鳳凰單樅,武夷名樅等。而在武夷山,茶文化專家林冶和趙大炎的茶書中則用“叢”:名叢,老叢水仙。
就方言來說,閩北方言讀音近叢,但不能讀蔥。在字義上,閩北方言中是一種量詞,指聚生在一起的草或樹木如一叢稻,一叢茶,一叢樹。水仙茶樹多為叢生,這樣看來,準確的應為 “老叢”,而不是“老樅”。
叢味是什么味?
但是對于茶客來說,更多人關注的是所謂的“叢味”。可是叢味究竟是什么味?
收集了很多的資料,絕大部分人都說“叢味”是一種“青苔”味,口感滋味較一般水仙更粘稠;也有人說是木質味、陳茶味等等。
聽一大師曾說老叢水仙所謂木質味,實際上是一種茶葉本身的自然味道,這在曬青茶中最常見,特別是生普與陳年白茶的木質味非常明顯。但作為烏龍茶的武夷巖茶中,如果出現這種味道,很可能是加工不到位。
至于陳茶味,顧名思義,只能出現在多年陳放的茶中;所以,木質味,陳茶味我們可以暫且先排除在外。
青苔味呢?這是老叢的最大亮點。青苔本身的味道,是一種清新的青草味;這種青草味像干草、巖石等,具有干凈的穿透力。
而這一滋味也是評判武夷巖茶“巖韻”標準之一,有時甚至可以判別是否“正巖”茶的一個標準。但如果是上品巖茶,巖韻的最主要特征,一是花香,二是巖骨—茶湯的滋味。在品鑒外巖茶時雖然沒有武夷正巖茶特有的 “巖韻”。主要是茶湯缺少“骨感”,并不等于沒有好茶。
除此外,不少茶客品過有青苔味的“老叢”,多數感受上是花香極弱,苔味濃重,感覺并不好。為此,很多茶人這么解釋,這種青苔味有可能是茶葉沒焙透的“返青味”,可能是儲存不當造成茶葉防潮現象。若返青味不嚴重,可再把茶葉復焙即可。但無論何種方式,終不能把“返青味”當作“叢味”,不然就是概念混著了。
總結
烏龍茶在中國幾大茶類中,使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具有穩定的性狀特征,其合格產品也具有明顯的品種特征,盡管由于茶樹生長地域和樹齡有所區別,但在鑒賞時首先要判別其是否具備茶的基本感官特征;其次才確定所謂的 “叢味”——青苔味是否出于自然,以及程度的輕重。
不過對于一個理性的茶客來說,應更多關注的是茶葉的本質。人不能倚老賣老,茶也一樣,關鍵在于品質。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看法,若大家還有補充,歡迎評論互動、只有互相交流才能一起進步。若大家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分享給自己的朋友,讓茶文化給更多的人知道!您的支持就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