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中醫診斷學》教學大綱
(供五年制中醫類專業用)
一、前言
《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研究診察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科學。它是中醫學各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
通過《中醫診斷學》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望、聞、問、切諸診法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方法;掌握八綱辨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方法;了解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和疾病診斷、命名與分類的基本知識;初步訓練診法、辨證和病案書寫的基本能力,從而為學習中藥、方劑及中醫臨床各科打下有關的基礎。
《中醫診斷學》的教學,要貫徹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并重的方針,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之比是3:1。課堂教學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完整性、實用性,突出重點。要充分運用圖表、模型、幻燈片、聲像片、計算機軟件等教具和儀器設備,開展實踐性教學,以提高和鞏固教學效果。臨床見習要注意選好病例,注意病情資料采集、辨證思維、病案書寫等內容的技能訓練和診法、辨證的綜合運用。
二、大綱內容
緒 論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醫“診斷”、“診法”、“診病”、“辨證”、“病案”、“證”、“病”、“癥”的概念的含義。掌握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2.熟悉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主要內容。
3.了解中醫診斷的發展概況。
[教學內容]
1.診斷的含義,《中醫診斷學》的性質、地位和教學目的。
2.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診法、診病、辨證、病案,初步介紹癥、病、證的概念。
3.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
4.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是整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合。
5.中醫診斷學的發展簡史。
6.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為主,部分內容自學,診斷的內容與發展簡史等可配以幻燈片或實物資料。
第一章 望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的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2.熟悉常見異常形體、姿態的表現,色澤變化及五色所主病證。
3.了解形體、望姿態、望頭面五官、望肢體皮膚、望二陰、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的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
1.望診的概念,望神色形態和望局部診病辨證的原理,望診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現、識別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3.望色:正常色澤和病色的區別,面部色診的分屬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證。
4.望形體:強、弱、胖、瘦、常見畸形等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5.望姿態:常見異常姿態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6.望頭面五官:望頭面與發、望目、望鼻、望耳、望口與唇、望齒與齦及咽喉的基本內容,常見異常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7.望肢體:望頸項、望胸脅、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見異常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8.望二陰:望前陰、望后陰的常見異常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9.望皮膚:全身皮膚色澤變化及斑疹、白、癰疽疔癤等的表現及一般臨床意義。
10.望排出物: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質量變化的內容及其一般臨床意義。
11.望小兒指紋:望指紋的方法,正常指紋,指紋變化的一般臨床意義。
[教學內容]
按教學內容編排的順序,盡量利用掛圖、圖譜、幻燈片、聲像片、模型等資料,邊看邊講,理論教學與實物、電化教學相結合。
第二章 舌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舌診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現,異常舌象的表現及其一般臨床意義。能夠識別臨床常見舌象。
2.熟悉舌的結構,舌診原理。
3.了解舌診的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1.舌的結構,舌診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診的內容和正常舌象,診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望舌體:舌色的淡、白、紅、絳、青、紫,舌形的老、嫩、榮、枯及胖大、瘦薄、點刺、裂紋、齒痕等,舌態的僵硬、萎軟、顫動、歪斜、短縮、吐弄,舌下絡脈等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3.望舌苔:苔質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落,苔色的白、黃、灰黑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4.舌象分析要點,舌診的一般臨床意義。
5.舌診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與實物、電化教學相結合,盡量利用幻燈片、圖譜、實物模型等,邊看邊講。結合望診的內容,安排臨床見習。
第三章 聞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噯氣、噴嚏、譫語、鄭聲等變化及其一般臨床意義。
2.熟悉呼吸、語言、嘔吐等聲音高低、強弱、清濁等變化的一般臨床意義,口氣、汗、痰、二便、帶下以及病室氣味等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教學內容]
1.聲音:發音、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噴嚏、呵欠、腸鳴等聲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2.嗅氣味:口氣、各種排出物及病室氣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教學方法]
課堂講解為主,有條件時可聽病理聲音錄音。
第四章 問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問診的內容,常見現在癥的內容。
2.熟悉問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常見現在癥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3.了解問診的意義。
[教學內容]
1.問診的意義、方法及注意事項。
2.問診的內容:一般情況、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義、詢問意義,詢問方法與要求。
3.問現在癥:寒熱、汗、疼痛、頭身胸腹不適、耳目、睡眠、飲食口味、二便、經帶、小兒等詢問的內容,常見癥狀的表現及臨床意義。
[教學方法]
課堂講解為主。問診錄音錄像示范,選擇病例進行見習。
第五章 脈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寸口脈診的方法,正常脈象的特征,常見脈象(浮、沉、遲、數、虛、實、洪、細、弦、緊、滑、澀、濡、緩、弱、微、促、結、代)的特征與臨床意義,相兼脈的結合與主病規律。能夠基本上辨識臨床常見脈象(浮、沉、遲、數、滑、澀、虛、實、洪、細、弦、緊、弱、促、結、代等)。
2.熟悉脈診的原理及診脈的意義,脈象的生理變異,長、短、芤、革、牢、伏、散、動、疾脈的特征和臨床意義,診婦人脈、診小兒脈的特殊性。
3.了解遍診法、三部診法的診脈部位,真臟脈的特征及臨床意義,脈診的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1.脈診的原理及脈診的意義。
2.脈診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診法、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診法、仲景三部診法。脈診的時間、體位、指法。
3.脈象要素及圖述。
4.正常脈象:胃、神、根的含義、特征和意義,正常脈象的特點,脈象的生理變異。
5.二十八脈的脈象及意義。
6.相似脈的鑒別比較,相兼脈與主病的規律,真臟脈的含義、特征和臨床意義。
7.診婦人脈與小兒脈。
8.脈診研究進展。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為主,利用脈象模擬儀、脈診儀、脈圖等幫助學習理解,進行脈診方法訓練,領會正常脈象及發現異常脈象。
第六章 按 診
[目的要求]
1.掌握按診的方法,按脘腹的內容及意義。
2.熟悉按診的意義,按胸脅、按肌膚、按手足、按腧穴的內容與意義。
3.了解按診的研究進展。
[教學內容]
1.按診的叩、按、摸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診的意義。
2.按胸脅、按脘腹、按肌膚、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內容與意義。
3.按診研究進展。
[教學方法]
以示范性教學為主,進行按診方法訓練、結合脈診等內容進行臨床見習。
第七章 八綱辨證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綱辨證的概念。掌握八綱各綱領證候的概念、一般證候表現及臨床類型。掌握表證與里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要點,虛證與實證各自包括的內容。掌握陽虛證、陰虛證、亡陽證、亡陰證的概念與證候表現。
2.熟悉八綱之間的相兼、錯雜、真假、轉化關系。熟悉八綱辨證的意義。
3.了解八綱辨證的發展情況。
4.初步學會對臨床病例進行八綱辨證。
[教學內容]
1.八綱辨證的概念與源流。
2.八綱基本證候:表里辨證、寒熱辨證、虛實辨證、陰陽辨證。
3.八綱證候間的關系:證候相兼、證候錯雜、證候真假、證候轉化。
4.八綱辨證的意義。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為主,進行臨床見習,組織病例討論分析。
第八章 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氣血津液辨證的含義、各自包括的證候。掌握外風、實寒、暑、濕、燥、實熱(實火)、毒、膿、食積、蟲積、氣虛、血虛、氣滯、血瘀,痰、飲、水停、津液虧虛等證的含義與證候表現。
2.熟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的實質是辨別證的原因與性質,熟悉其辨證意義。
3.了解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各證的常見證名,了解各證之間的兼并、因果關系。
4.初步學會對臨床病例進行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
[教學內容]
1.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的概念意義,病因病性的概念。
2.病因辨證:外風證、實寒證、暑證、濕證、燥證、實熱證(實火證)、毒證、膿證、食積證、蟲積證。
3.氣血辨證:氣虛類證、血虛類證、氣滯類證、血瘀類證、血熱證、血寒證。
4.津液辨證:痰證、飲證、水停證、津液虧虛證。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進行臨床見習,組織病例討論分析。
第九章 臟腑辨證
[目的要求]
1.掌握各臟腑的病變范圍和病機特點。掌握各臟腑常見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和病機。
2.熟悉臟腑辨證的概念、基本方法、意義及運用范圍。
3.了解臟腑之間的發病關系。
4.初步學會運用臟腑辨證的知識對臨床典型病例進行辨證。
[教學內容]
1.臟腑辨證的概念,基本方法,運用范圍和意義。
2.心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陽虛脫證、心火亢盛證、心臟痹阻證、痰蒙心神證、痰火擾神證、瘀阻腦絡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3.肺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犯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寒痰阻肺證、飲停胸脅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4.脾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脾氣虛證、脾虛氣陷證、脾陽虛證、脾不統血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5.胃腸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胃氣虛證、胃陽虛證、胃陰虛證、腸燥津虧證、寒滯胃腸證、胃熱熾盛證、腸熱腑實證、飲留胃腸證、食滯胃腸證、蟲積腸道證、胃腸氣滯證、腸道濕熱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6.肝膽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郁氣滯證、肝火熾盛證、肝陽上亢證、肝膽濕熱證、寒滯肝脈證、膽郁痰擾證、肝風內動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7.腎膀胱病的病變范圍、病機特點,常見證(腎陽虛證、腎虛水泛證、腎陰虛證、腎精不足證、腎氣不固證、膀胱濕熱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8.臟腑兼病的普遍性和一般規律,常見兼證(心腎不交證、心腎陽虛證、心肺氣虛證、心脾氣血虛證、心肝血虛證、肝火犯肺證、肝郁脾虛證、肝胃不和證、肝腎陰虛證、肺腎氣虛證、肺脾氣虛證)的含義、臨床表現及病機。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進行臨床見習,組織病例討論分析。
第十章 其它辨證方法簡介
[目的要求]
1.熟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的基本知識。
2.了解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病證的傳變關系。
[教學內容]
1.六經辨證的概念,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的含義、主要表現,六經病證的傳變關系。
2.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的含義、主要表現,衛氣營血證的傳變關系。
3.三焦辨證的概念,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的含義、主要表現,三焦病證的傳變關系。
4.經絡辨證的概念,十二經脈病證和奇經八脈病證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組織病例討論分析。
第十一章 診法與辨證運用
[目的要求]
1.掌握辨證的基本內容與具體要求。
2.熟悉病情資料的綜合處理,辨證思維的方法。
3.了解辨證的步驟,辨證與診法的關系。
4.能初步運用診法與辨證的基本知識,對臨床典型病例進行辨證診斷。
[教學內容]
1.病情資料的綜合處理。
2.辨證思維的方法與步驟,各辨證方法的靈活運用,辨證的基本內容,辨證與診法的關系,辨證的具體要求。
[教學方法]
進行臨床見習,采用典型病例進行分析討論。
第十二章 疾病診斷概說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的概念,病、證、癥之間的關系。
2.熟悉疾病診斷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意義。
3.了解疾病命名形式,疾病分類的方法。
[教學內容]
1.“病”的概念與疾病診斷的意義,病、證、癥的關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2.疾病命名的概況與形式,正確對待和運用中醫病名。
3.疾病分類的概況與方法。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第十三章 病案書寫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醫病案書寫通則。
2.熟悉病案書寫的意義、內容、格式。
3.了解病案書寫的沿革,初步學會門診和住院病案的書寫方法。
[教學內容]
1.病案的沿革和意義。
2.中醫病案書寫通則,病案的內容與書寫要求。
3.病案書寫示例。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病案書寫練習。
三、教學時數
教學內容 講授時數 備 注
緒 論 4
望 診 14
舌 診 8 含實驗時數
聞 診 4
問 診 16
脈 診 14 含實驗時數
按 診 4
八綱辨證 10
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 6
臟腑辨證 24 含見習時數
其它辨證方法簡介 4
合 計 108 總計:108
四、本大綱使用說明
1.本大綱除應用于中醫學專業以外,針灸、推拿、骨傷、外科、五官等本科專業亦可使用。
2.診法部分各章,講授順序可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附篇所錄原文,僅供教師在講授時引用和學生自學的參考。
五、主要參考目錄
1.晉·王叔和 《脈經》
2.明·李時珍 《瀕湖脈學》
3.明·張景岳 《景岳全書·脈神章》
4.明·李士材 《診家正眼》
5.清·林之翰 《四診抉微》
6.清,汪 宏 《望診遵經》
7.清·吳 謙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
8.近·曹炳章 《辨舌指南》
9.現·陳澤霖 《舌診研究》1982年版
10. 現·鄧鐵濤 《中醫診斷學》1984年版(統編“五版”教材)
11.現·郭振球 《中醫診斷學》1985年版(全國函授教材)
12.現·郭振球 《中醫診斷學》1990年版(湖南中醫學院教材)
13.現·鄧鐵濤 《中醫診斷學》1987年版(教學參考叢書)
14.現·趙金鐸 《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