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綿延上千年,雖然現在無數人評擊,科舉制度的僵化腐朽。可是在封建時代,跟其他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科舉制度還算是比較先進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像印度,說是種姓制,高種姓的人統治低種姓的人,說白了就是血統論,出身低的人,連接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以后治理國家的機會了。
而中國的科舉,就給了寒門士子一個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對科舉制度最好的描述??婆e制度共有四關,一個是童子試,一個是鄉試,一個是會試,一個是殿試。今天我們就來單獨說說,這個殿試,殿試就是科舉的最后一場考試了,考試的前三名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
相對于前面的三場考試,殿試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是最輕松的。之所以說它最重要,因為這場考試是要在皇宮內舉行的,出題人是皇帝,甚至前十名的考卷,皇帝還要親自看過。這場考試之后,考生們才能夠正式授官,完成鯉魚躍龍門的最后一躍。而之所以說它最輕松,是因為在殿試中,是不會淘汰考生的。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參加殿試,一個進士的名額就穩穩的到手了。
那么,什么是殿選呢?殿選就是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婆e考試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后,進一步打擊和削弱江南士族,徹底廢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于開皇七年設志行修謹科和清平干濟科,以文章選取官吏。至隋煬帝大業三年,又開進士科,創科舉考試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種種原因,打破士族獨霸官場的局面便成為歷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國舉行了真正歷史意義上的第一場科舉考試,取進士四人,開學子仕進之途。到唐太宗時,科舉作為一種取士的制度固定下來,從此成為定制。到了武氏周朝,由于武則天日夜不忘隴西貴族反對立她為后的舊恨,為進一步削弱貴族勢力而放手招官,并親自殿試貢士,又使科舉制度得到了加強和鞏固??婆e一開,貴族壟斷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莘莘學子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奮志,寒窗苦讀,形成了中國社會文化特有的狀元效應。
貢士們的殿試試卷,最初由皇帝親閱,后來改由主考朗讀,皇帝裁定。到明清兩朝,殿試已經只是在理論上由皇帝親自主持,除乾隆帝之外,皇帝不再親自閱卷,由讀卷大臣評閱,按文章優劣定為五等,然后把前十名貢士的試卷進呈皇帝御覽,當面拆示考生姓名。會試上榜參加殿試的貢士原則上也不再淘汰,一般都可以成為進士,只由皇帝欽定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人選和二甲前七名的順序。因此明、清的殿試,實際成了競爭狀元和鼎甲人選、確定新科進士先后名次的專場考試。第二天清晨,皇帝還要單獨召見前十名新科進士,史稱“小傳臚”。正式揭曉殿試名次,是在皇帝召見之后,填寫大、小金榜,等一切就緒才放榜。放榜稱“大傳臚”或“傳臚大典”,是科舉時代國家最隆重的儀式之一。而放榜傳臚之后,殿試的程序并不算完成,新科狀元還需率領同科進士赴禮部專設的宴會,唐、宋稱“探花宴”,明代稱“瓊林宴”,清代則叫做“恩榮宴”。宴會之后,狀元還得率眾進士到孔廟拜謁這位儒家鼻祖,禮拜既完,再去國子監立碑,將新科進士的姓名勒于石碑上,殿試的程序才算全部結束。
看到這里,有些讀者朋友可能會驚訝了,要知道,古代的科舉考試,其競爭之激烈,淘汰之殘酷,不亞于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那為什么到最后一關,也是最關鍵的殿試,竟然不會淘汰任何人呢?說起來這可關系到北宋的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張元。
張元是北宋的舉人,多次參加殿試,可沒想到每次被落第了。小伙子滿肚子怨氣,一時想不開,竟然跑到了西夏,為西夏人出謀劃策,反過來攻打宋朝。更坑的是,張元的確有才能,多次打敗宋朝,就連那些成功通過殿試的進士們,也被張元打得落花流水,這下可就尷尬了,考上的竟然打不過沒考上的。
宋朝就吸收了這個教訓,知道能考到舉人,進入殿試這一關,本身就是英才了,在以后的殿試中,不再淘汰任何舉人。當然,宋朝也是怕再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張元。反正對于宋朝來說,多錄取些進士,不過是多分點官職的事兒,免得他們當不上進士,就會為別的國家所用。
這個事情雖然發生在宋朝,但是后來的王朝,比如說明朝清朝,都沿襲宋朝的制度,在殿試中不在淘汰舉人。其用心,恐怕跟宋朝的想法是一樣的。這些士子,經過重重關卡,終于考到最后一關,如果到最后一關被淘汰,會產生巨大的怨氣,不利于國家的統治,還不如一個都不淘汰,通通都給進士的名分,以后都能當官,落得個皆大歡喜。這也就是為什么殿試中,考生們只做排名,卻不在淘汰的來龍去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