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世族起源于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世家及累世公卿,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使其獲得了政治上的特權,西晉晉武帝頒布的占田制使之取得經(jīng)濟上的特權,門閥士族就此逐漸發(fā)展興盛起來,東晉時世家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東晉晉元帝時,江南世家王家與東晉皇室并有天下,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然而自東晉末,門閥世族走向腐朽、江河日下,南朝時全面衰落,門閥世族的衰落首先是由于自身的腐朽所造成的,士族政治上雖高官厚祿,卻不理政事,大倡清議之風,不務庶務,因而不學無術,游手好閑,自命清高,生活極端腐化,出則乘車,入則扶持,吃喝玩樂,醉生夢死,逐步喪失了政治能力,墮落成腐朽的寄生階層,其次,以軍功起家的寒門新貴的興起,東晉末年,戰(zhàn)亂不止,世族門遭到重創(chuàng),庶族地主因軍功而地位上升,劉裕出身寒門,因而掌握政權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軍政實權,重用寒門,于是庶族地主,紛紛參政,門閥所擔任的清流雅職,雖高官厚祿,而無實權,而寒人所擔任的如中書舍人之類的官職,品位雖低,但參與機要,出納王命,具有實權。終宋,齊,梁,陳四朝,軍政實權,均由寒人掌強,門閥上族獨攬朝政的局面被打破了。再次,門閥經(jīng)濟實力的削弱。由于南朝時期家族關系的變化,門閥大族的土地所有制也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轉化,財富的分散和封建依附關系的削弱,使門閥間賴以生存的經(jīng)濟基礎發(fā)生了動搖。最后,門閥世族的腐朽,使其失去了應變能力,因而在戰(zhàn)亂中坐以待斃,在侯景之亂中,京都大族,被消滅殆盡。由此,門閥世族的統(tǒng)治,終于走到了盡頭,隨著南朝的結束而逐漸消亡。
南朝時期隨著門閥士族的全面衰落,出現(xiàn)了“寒人機要”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寒人擔任史書舍人:從劉宋開始,多用寒門庶族出身的人擔任樞機要職一一中書舍人,掌管奏章,傳宣詔命,二是寒人執(zhí)掌兵權。士族“不樂武位”,以不過問軍事為清高,致使軍權逐漸落入寒人之手,三是寒人出任地方典簽,從劉宋開始,提高府州傳遞文書的小吏一典簽的地位,使其往來于朝廷與州府之間,以進一步控制地方,由此出現(xiàn)了“惟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的狀況。“寒人掌機要”使庶族勢力逐步控制了政治中樞,為寒人集團登上政治舞臺,進而取代大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