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發現了這么一個現象:就是秦之后的朝代尤其是割據一方稱帝的政權,大多數襲用先秦時期的國名為國號,比如說三國時期曹丕建立的魏國,孫權建立的吳國,五代十國時期,這種情況更是多了去了。而作為先秦以前的三個朝代的國號:夏、商、周,“夏”與“周”都頗受后世人的青睞,比如說隋末時期的竇建德就建立了以“夏”為國號的政權,北宋時期的黨項人李元昊建國也是以“夏”為國號等等。以“周”為國號的就更多了,女帝武則天的大周政權,五代十國時期的郭威,元朝末年的張士誠,明末清初的吳三桂等人都是以“周”為國號。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同為先秦三朝的國號,如此多的人以“夏”“周”為國號,而“商”卻仿佛被后人遺忘在了角落,幾乎沒有被后人用來做國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點:歷代王朝施行的政策幾乎都有這么一條,重農抑商,打壓商人。
當年周武王起兵伐紂成功之后,建立起了大周,商朝之人成為了亡國奴,這些人失去了他們的固定產業,為了活下去,其中一部分人只得從事買賣工作,靠做生意謀生。長此以往,別人就把這項行業稱之為“商業”,做生意的人稱之為“商人”。
由于商人手中往往會掌握著一筆巨額的財富,這就使得他們成為社會最大的不安因素之一。所以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就奉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之后漢高祖劉邦建立起了大漢王朝,更是大肆打壓商人,頒布了一系列針對商人的政策:比如說商人不得錦衣馳馬,商人以及商人的子孫不得踏入仕途等。再之后的朝代幾乎都延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可以說是極為低下,極為被人歧視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自然就不會有王朝以“商”為國號,否則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嘛。
第二點:其實有些朝代雖然不是直接以“商”為國號,但是其實也蘊含了“商”。
在古代,國號其實并不是單一的,很多時候別人會以其所占地盤,或者其國都的所在地名稱為國號。比如說商朝歷史上也被稱之為“殷”或者“殷商”,就是因為商朝曾經頻繁遷都,后來盤庚將國都遷至“殷”(今河南安陽)穩定了下來的緣故。還有戰國時期的魏國,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梁國”(魏惠王遷都於大梁)等。
據記載,當年周公誅殺了紂王之子武庚后,將微子啟(商王帝乙的庶子,是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封于宋地,讓微子啟在宋地繼續奉殷人祀,所以籠統的來說,殷,宋其實都可以用來代表商。如此一來,無論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王延政建立的大殷,還是趙匡胤建立的北宋都蘊含了“商”這個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