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為適應統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用以規定宗族內嫡庶的辦法,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來確立、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地位的制度。這種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是用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它規定,周王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天下的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
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依此類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分封制是指周天子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把某一地區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民封賜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的制度。
同時,受封的諸侯要承擔鎮守疆土、隨同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也有權利把自己封區內的土地和人民封賜給自己的家族和親信,并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權利。因此,實行分封制不僅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區域,也使分封制下諸侯權利相對較大。某些諸侯勢力的壯大對分封制本身形成一定威脅。宗法制與分封制結合緊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礎,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產生,與宗法制互為表里。
從根本上說,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舉措和體現。分封制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西周王朝在完善政治制度的同時,對經濟發展相當重視,也制定了一些經濟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井田制開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作為西周以來實行分封制下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因土地被劃成“井”字形而得名,到西周時得到全面推廣。
一般是以百畝(約合今31.2畝,約2.08萬平方米)作為一個耕作單位,稱為一田。縱橫相連的九田合為一井。十井為一成,十成為一同。也有以一田為一夫,十夫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計算的。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權屬天子,層層分封后,受封的奴隸主貴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不能隨意轉讓買賣土地,同時還需繳納貢賦,政治上要完全服從周王的命令,軍事上要隨同出戰。井田上奴隸集體勞動,其勞動果實完全被奴隸主貴族占有。西周以鎬京為中心,有王畿約千里的土地,因周人積極經營,農產豐富,成為西周經濟的主要基地。在當時,西周王畿是最先進的地區。王畿外齊、魯、衛三大國,經濟文化不及西周轄地,更不必說其他小國。在工商業領域,商周時期則實行工商食官制。工商業均由官府經營,商業發展,經濟繁榮,出現了不少巨賈。
齊、魯成為當時手工業十分發達的諸侯國。從考古出土的實物來看,西周青銅器數量多,分布地域廣,青銅禮器、炊具、兵器、工具,裝飾精美,花樣翻新,令人贊嘆。至于陶器、瓦器、玉器、絲織等行業也相當有起色。東周王室衰微,百工散到各大諸侯國,諸侯國才開始發展。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器上面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世所罕見。
當時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制作和工藝水平已經很高,部分工匠聚居于城中的“肆”里,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春秋時期,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私田”大量出現。奴隸主貴族控制著私田產品,逐漸出現“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隸的不斷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開始瓦解。魯國的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終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以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各國的勞動力,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到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取代木制農具,牛耕替代人力耕種,“深耕易耨”提高了農業產量。同時,煮鹽、冶鐵、漆器業等都發展起來了。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大大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