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肅,我想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荒涼、沙漠、戈壁,不過古時這個地方還是非常適合人住的,有水有草空氣好,作為兵家必爭之地,這片古老的大地從來都不缺乏戰(zhàn)爭。
要說哪個朝代沒有幾段難堪的歷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有的朝代很快就洗刷了恥辱,而有的朝代卻一蹶不振。
甘肅風景
在中唐時期發(fā)生內亂之后,這塊地就被唐王朝遺忘了,被異族給占領了,直到將近百年之后才又重新收復回來,這就是河湟之恥。
對于吐蕃這個番邦來說,它一直是唐朝頭痛的地方,雖然唐朝初期就想要滅掉它了,但它所處的環(huán)境又讓唐朝無法大舉進攻,就像是曹孟德曾經的那塊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河湟之恥
本來兩者都是相安無事的,你發(fā)展你的,我發(fā)展我的,咱倆誰也別給誰找事,要不然都難堪,不過這個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唐朝發(fā)生內亂了。
原本就對唐朝土地眼羨不已的它,那肯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的,而這個時候的吐蕃,也有了這個實力了,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再加上唐朝發(fā)生的內亂,它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造反了,當時打的朝廷措手不及,因為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安祿山居然會反叛,他當時可是受盡恩寵,還成為了楊貴妃的干兒子。
安史之亂
好在朝廷及時反應過來了,立馬調兵去平叛這場內亂,當時唐玄宗調用的河西、隴右等地的兵,這個地方的兵基本上就是屬于邊防的兵了,這些士兵一走,這片地方基本上就屬于空虛狀態(tài)了。
當時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搞的轟轟烈烈的,很多地方都被席卷進去了,此刻的唐王朝正在想著怎么把這場內亂給平定下來呢,誰能想到西南邊陲的吐蕃會在這個時候,向大唐伸出狼爪呢。
據《新唐書》記載:“還而安祿山亂…………悉河、隴兵東守潼關…………邊候空虛,故吐蕃得乘隙暴掠。”
楊貴妃劇照
趁著邊境空虛,吐蕃大舉進攻這些地方,在756年,沒有唐軍阻攔的吐蕃軍隊,勢如破竹一般,數十個州的地方都被它們占領了,而此刻的唐朝正忙著平叛呢,所以沒管他。
這可是讓吐蕃嘗到了甜頭了,他開始更加瘋狂的攻占西北這片地方,一直到764年它才停下手,安史之亂結束了,在這個期間,它把整個隴右、河西等地都給占領了。
那時候的這些地方可都是重要的糧食產地,還有養(yǎng)馬的地方,再加上數百萬的人口,不過,內亂之后唐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趨勢了。
隴右道
一場內亂還沒有讓他恢復過來,而此刻正是這個番邦兵強馬壯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硬拼,整個唐朝會再一次陷入動亂之中,而這塊地盤也就默認的是吐蕃的了。
吐蕃的這種行為,對于唐朝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恥辱,河湟之恥自此開始了。當時的河湟指的是黃河和湟水的交匯處這片地方,在這里就代指了河西、隴右這片地方。
河湟
當時的甘肅包括青海在內,基本上都是它的地盤了,當時的這片地方可是非常的富有,有句話叫做“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看著唐朝并沒有出手的意思,更加助長了它們的威風,它們開始在這片地區(qū)強行的推行它們民族的文化。
當時的漢人可都是非常有骨氣的,對于中原文化來說,它們的文化就跟原始的一樣,很多人都看不上,要讓他們學野蠻的文化那更是不可能的。
唐朝中后期
吐蕃人可是不講這么多的道理,只要你不聽他的話,那他就直接把你殺了,所以當時的河西、隴右這片地方血流成河,唐朝詩人張籍曾描寫過當時的場景。
毀掉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毀掉他們的文化摧殘他們的精神,為了把這片土地給占為己有,所以強迫漢人學它們的語言,穿上它們的衣服,還要紋身,它們想把這些漢人徹徹底底的給變成吐蕃人。
這些漢人以為唐朝會派兵來救他們,但是他們想多了,經過內亂之后朝廷元氣大傷,而且他們有的人被打怕了,所以一直想要跟吐蕃講和。
在783年的時候,兩國簽了一個條約,唐朝低頭了,同意割讓土地了,我之前有篇文章專門寫過這個條約,《唐蕃清水盟約》。
清水盟約
簽署這個條約之時,說是國家為了息事寧人直接承認吐蕃占領的這些土地是他們的了,可以說自從安史之亂之后,吐蕃一度處在上風位置。
在786年的時候,有個叫韓洸的節(jié)度使請求朝廷說要收回河湟失地,但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在位的唐德宗并不想要收回這些地方,因為他怕了,他想要茍且偷生。
唐德宗的這一慫不要緊,但是他卻讓河西、隴右等地被異族占領了將近百年,一百年之內已經有好幾代人了,說不定當初那些人的后代早已忘記自己曾經是個漢人了。
張議潮
好在那時出現了一個英雄張議潮,在公元848年的時候,他在沙州率兵起義(當時的沙洲一直在抵抗吐蕃),在849年的時候,除了涼州以外,758年之后丟的領土基本上都回來了。
張議潮心里面一直認為自己是大唐的子民,他收復這么多失地之后趕緊向唐宣宗匯報了,朝廷也沒有吝嗇,給他們加官進爵。
在863年,張議潮又收復了涼州,將近百年的河湟之恥結束了。
河湟之恥,讓強盛的唐王朝顏面無存,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領土被占領,國民被對方肆意踐踏侮辱,穿著番邦的衣服,成了他們的奴隸,而那個時候的唐朝卻非常的無能為力。
張議潮出行圖
即便是張議潮收復了這些地方,但是也收不回他們的心了,前面咱們就已經說過了,經過將近百年的時候已經是好幾代人了,經過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心里面不一定有唐朝了。
而且當時是唐朝把他們的祖先給拋棄的,要是心里面沒有一點恨是不可能的,他們已經被蠻夷化了。
河湟之恥引起了當時很多愛國人士的不滿,但是單憑他們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們就把這種悲憤用文字表達了出來,杜牧、白居易等人都寫過這方面的文章。
杜牧的河湟
以史為鏡,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是不行的,因為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懦弱,丟失了大片土地,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國民成為奴隸,現在看來只有擁有了實力才能說話。
河湟之恥雖被洗刷,但它仍然是唐王朝心中的一個痛。
作者:話說史記·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