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最早起源于商朝,對社稷有大功者,值得后人永遠祭祀的先王,就會被加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周朝建立以后并沒有將商朝的廟號制度延續下來,而是將商朝的謚號制度繼續發揚光大了,所以周天子都有謚號無廟號,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后,干脆將廟號和謚號都一起廢止了,秦始皇認為上“謚號”和“廟號”的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這是大不敬,所以這種做法應當禁止,直到西漢建立以后才繼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雖然將廟號制度承襲了下來,但是兩漢時期廟號制度卻是極為嚴格的,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的,最初擁有廟號的有漢高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只因他的謚號是高皇帝,所以后世人們習慣性的將他尊稱為漢高祖,太宗漢文帝劉恒,世宗漢武帝劉徹,中宗漢宣帝劉詢,高宗漢元帝劉奭,統宗漢成帝劉驁,以及被王莽追加廟號的元宗漢平帝劉衎,只是后來光武帝中興漢室以后,對西漢皇帝的廟號進行了縮減,認為高宗,統宗和元宗的廟號名不符實,應當奪去廟號,所以整個西漢時期擁有廟號的皇帝只剩下了四位。
由此可見兩漢時期對于是否給皇帝上廟號的問題還是非常慎重的,慎重到什么程度咱們舉個例子來說,“文景之治”給漢朝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作為文景之治的二號人物漢景帝劉啟,卻在駕崩以后連個廟號都沒能混上,漢武帝即位以后不是不想給他父親上廟號,而是不能不上,“文景之治”雖然功勞巨大,但是漢景帝只能算是漢文帝時期各項政策的執行人,漢朝國力的提升雖然有漢景帝的一份功勞,但是也難以掩蓋漢景帝的各種過錯,首先漢景帝由于盲目的削藩,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爆發,戰亂發生以后他看到諸侯王的勢力過于龐大,又企圖希望通過誅殺晁錯來平息七國的憤怒,這種幼稚想法顯然沒有行通,最終還是不得不依靠大將周亞夫去平亂,其次七國之亂結束以后沒有多久周亞夫也無罪被殺,而太子劉榮本身并無過錯,只是受到了其母親的牽連,就被廢除了太子之位,所以漢景帝駕崩以后人們認為他德行有虧,不應該給上廟號。
如果說漢景帝沒有廟號似乎還情有可原,那么千古一帝漢武帝在駕崩十多年以后才擁有廟號這是為何呢?漢武帝的一生雖然波瀾壯闊 功震寰宇,但是卻對他也有很大的爭議,前半生的漢武帝開疆擴土,抗擊匈奴,開辟絲綢之路,文治武功歷代罕見,但是后半生的漢武帝卻變得有點窮兵黷武,致使漢武帝后期大漢朝的戶籍減半,“巫蠱之亂”更是致使太子劉據蒙冤九泉,衛皇后含冤自殺,此次禍亂牽連甚廣,武帝末期天下已經出現了動蕩的痕跡,為了穩定局勢漢武帝不得已下了“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才使得劉家江山重新穩固。
漢武帝的廟號直到漢宣帝時期才確定下來,漢宣帝劉詢之所以要在漢武帝仙逝十多年以后,還要堅持給他上廟號,一方面是表達自己的孝心,二是通過給漢武帝上廟號的機會,為自己撈取更多的資本,因為漢宣帝的祖父就是因“巫蠱之亂”自殺的太子劉據,他則是漢武帝嫡曾孫,雖然他因受牽連一度成為平民,但是漢武帝晚年承認了自己錯誤,恢復了他皇室子弟的身份,借此機會漢宣帝向天下表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也打壓了反對他的朝臣。綜上所述,如果不是漢昭帝早死,海昏侯劉賀荒淫無道,恐怕即使是漢武帝有著如此的豐功偉績,漢宣帝也沒有機會為他上廟號。從西漢到隋朝廟號制度被執行的還是比較嚴格,泛濫成災則是從唐朝時期開始的,自唐以后廟號成了每一個帝王的標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