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雄
生卒時間:274年-334年,享年60歲
在位時間:28年,
出身:少數民族將領的兒子,家族世代為巴族的一個頭目。五胡亂華的少數民族,基本都和曹操有關。這個巴族也叫巴氐,是氐族的一個分支,原本整個氐族都生活在四川境內,后來不斷發展,往周邊擴散。到了三國時期,有些氐族投靠了劉備,更多的投靠了曹操。曹家幾乎將大部分征服的、投靠的、俘虜的少數民族人口都遷徙到了曹魏控制的地區,基本上遍布整個關中地區。剛好填補經過長年戰亂后人口嚴重不足的問題,讓曹魏的人口大幅增加,而且都是強壯勞動力。因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少數民族是弱勢群體,是蠻夷,他們在漢人眼里是低人一等的,所以很多人成為 漢人的佃戶、奴仆。
李雄家也是投靠曹操,被曹操遷徙到長安附件定居的,包括后來的哪些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如石勒、苻健等著名人物,都是有這種經歷。真正開啟了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浪潮的是曹操,這是歷史對曹操沒有確認的功績。
如何上位:通過戰爭,從東晉手中割據了巴蜀漢中,建立“成漢政權”,是開國皇帝
如何死的:病死
帝號含義:國號“大成”,史稱“成漢”,謚號成武帝,也就是大成王朝的武皇帝,以武建國的意思
年號含義:建興、宴平、玉衡,建興大概是建國興邦之類的意思;宴平大概是海晏河清,安定,天下太平的寓意;玉衡是北斗七星之一,估計當時有星象異象之類的事情,才會改為玉衡,這么一個少見的年號,而且用了二十多年,再沒改過。
主要輔助大臣:李驤、李始、李離、李云、李璜、李國、閻式;基本都是家族子弟為主;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李雄少數民族出身,腦子里就沒有儒家、法家以及漢族王朝的那種繁文縟節、精密的法律系統意識。甚至包括長幼尊卑、官員品級高低、俸祿高低等觀念和意識都沒有。而且因為其少數民族的身份,對稱帝這種事情是非常小心和忌憚的,內心估計也沒有認為少數民族可以稱帝。這是當時文化背景下的普遍心理,不但他一個人這樣想,大部分少數民族、漢民族的人都這樣想。
所以在李雄統治期間是非常謙卑、寬松的,不管是稅收、律法、管理、禮制,還是軍隊、官員等,都是非常 隨意。法律是約法七章,估計只有七條。據晉書記載,李雄治國不講就威儀,官員都一樣的工資,位置也沒有高低,行兵打仗沒有統一指揮,也不講究兵法、陣法等。反正就是很隨意,估計晉書有抹黑的意思,說根本不用禮法。夷族登大寳,真正的禮崩樂壞,一班完全不懂禮儀為何物的野蠻人。
但無論如何,從資料上看,李雄割據四川后,對吸收、容納因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而無處容身的中原,特別是關中地區的流民,提供了一個安全可以容身的地方。對這些受戰亂之苦的漢民族的流民,是莫大的恩惠。李雄雖然是少數民族,但經過幾代人的融合,估計已經和漢人沒有多大的差別。所以他也是漢姓,靠流民起家。才建立了成漢政權。
對歷史的影響:
李雄的是晉朝八王之亂后,第一個割據地方稱帝的,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后續北方大地,從四川到東北,不斷的相互戰爭,相互討伐、相互殘殺下。前后一百多年間,建立二十多個政權。也就是出現了二十幾個開國皇帝,所以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十六只是個大概數,是十六個主要的政權而已。主要是五個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李雄的巴族還不是主要的民族,是少數中的少數)。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亂的時期之一,從戰爭激烈程度上,比國家數量更多的春秋時期更加嚴重。
第二個稱帝建立政權是匈奴人,自稱漢朝外甥所以姓劉的劉淵,他建立了漢趙政權,是在李雄稱帝兩年后。從此,這兩個人嚴格來說是李雄這個人,打開潘多拉之盒,放出了少數民族稱帝的這個魔鬼,導致中原進入煉獄時代。混戰百年,漢族人不是移民就是被殺、或者餓死,幾乎滅種。
在如果你進入實際的歷史中,李雄這種人很可能是不會做皇帝的。據歷史記載,他一直認為自己晉朝臣子,世代忠良,無論如何只能做晉朝的臣子,但他手下的漢族文官、益州等當時的地方官等人力勸李雄稱帝。說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保護流民,其實還是因為擁立之功和擁立之名,讓這些知識分子走上了勸人稱帝的路。
所有少數民族稱帝的借口就是“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边h古的漢族圣人,大禹和周文王都是少數民族,因為有品德高尚,所以上天讓他擁有天下。雖說我是少數民族,但我有德,所以我也能做皇帝。估計勸李雄的人用這個借口,都是漢人,儒家知識分子。
生平:
李雄建立成漢政權,首先要往回看,一個是八王之亂,之前介紹晉朝司馬懿的后代子孫的皇帝的時候,已經詳細說過了。這里再接回去,理清思路。第二個就是李雄的出身和建國的經過。
第一、八王之亂,也就是李雄能夠割據的原因和時代背景: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在265年經過祖孫三代的努力,終于竄得了曹操家篡來的皇位。這一年離李雄稱帝也就是59年左右,離劉禪投降曹魏(司馬昭掌權)的263年,也僅僅過去61年,基本上就是一個甲子,巴蜀又獨立了。天下未亂蜀先亂是沒錯的;
290年,司馬炎傳位給他兒子司馬衷,傳說這個兒子有點白癡,所以他當上皇帝后,那些權臣、外戚、皇親國戚爭權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中國王朝幾千來從來沒有失靈過。所以先是他的外公掌權,然后是他聰明、脾氣暴躁的老婆、接下來是他的叔父等,紛紛登場。
差不多十年后,也就是300年時,到了他叔父司馬倫掌權的時候,當權臣還不夠,直接篡位了。所以引發司馬家族爭奪王位的大混戰,這就是八王之亂。從此司馬家的互相殘殺,各地有實力的地方官或司馬家的王爺們紛紛割據。這其中就有李雄的父親李特幾兄弟。
李家是巴族人,是一個少數民族,據說是現在的土家族人的先祖(未經考證)。四川為什么有巴蜀之稱,就是以前有一個巴人建立的巴國,還有什么大巴山都與巴人有關。李雄家的祖先在劉備諸葛亮還沒有統治四川、曹操占領漢中的時候,就已經從帶領他的小部落,共幾百戶人投靠了曹操。后來跟隨曹操大軍離開漢中,被安置在關中,一直到八王之亂。
296年,八王之亂還沒正式開始,是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掌權,發生了少數民族氐族齊萬年造反,后來還稱帝,只不過很快被平反。這時天下其實已經大亂,特別是少數民族已經紛紛反叛,攻擊漢族疆界城池了。
戰亂再加上當時連年大旱,略陽、天水等六郡百姓沒有了活路,只能逃亡成為流民,之前說的流民帥也就是這些逃亡民眾的領頭人。這幾個郡的周邊,東南西北方,只有四川是唯一有點希望的地方,所以幾萬戶人開始陸續進入漢中、巴蜀等地,尋找生存之地。李雄一家人也在這些流民的隊伍里面。因為李雄父親李特長的人高馬大,而且很有義氣,經常保護、救濟這些流民。因此慢慢的就樹立的威望,很多流民開始以他為首,跟著他走向漢中。
301年,益州牧趙廞為了安撫這些人數眾多的流民,不至于讓流民造反,同時也為其割據四川稱帝做準備。就任命李特的弟弟李癢為威寇將軍,把他看做心腹。李癢召集了幾千流民的精干男子作為軍隊,為趙廞效力。但沒過多久,就因為李癢被人妒忌,唆使趙廞殺了李癢。李特秘密集結了七千人為弟弟報仇,并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入成都,趙廞只能帶著妻女坐小船逃走,后來被隨從所殺。
李特后來在司馬衷任命的入川的平西將軍羅尚面前,把自己包裝成成功破獲謀反集團的英雄,再加上賄賂羅尚,因此被封為宣威將軍,弟弟李流被封為奮威將軍。
七月,司馬衷的朝廷下令要遣返流民,不能留在漢中。并要求羅尚派兵強制執行,但所有流民不愿意回去,都說中原太亂,而且剛到四川,沒有糧食無法回去。要求通融留到秋收后再出發,朝廷為了順利遣返流民(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只能同意。但這個剛進川的羅尚和下屬辛冉卻密謀殺死所有流民帥,搶奪流民的財物(這晉朝的官員也是夠喪心病狂的,還是知識分子嗎?)
因此他們加緊逼迫流民返回中原,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被逼的流民去找李特兄弟尋求對策。李特因此不斷收留他們,最后要建立營地才能容納越來越多的流民。一個要趕,一個要收流,矛盾無法化解,沖突就必然發生。因此在辛冉羅尚他們出兵圍剿流民的時候,流民推李特為首領,起兵反抗。接下來的李特、李流帶領他們分別打敗辛冉、后打敗羅尚,攻入成都站住腳跟。后來羅尚及司馬颙等人多次攻打李特,都被李特打敗。
303年,朝廷派三萬大軍與羅尚聯合討伐李特,因當地土著盟友被朝廷策反,李特兵敗被殺,首級被送回洛陽示眾。
李流及李雄等生還的人,收容殘兵敗將,企圖東山再起。李流等人本來已經心灰意冷,甚至有人開始投降朝廷。可見晉朝也不是那么軟弱無能,起義割據這種創業的事情風險還是很大的。但李雄不愿意放棄,于是開始組織反擊。6月,李雄的叔叔李流病死,李雄于當年12月再次打敗朝廷軍隊和羅尚的軍隊,又一次進入成都。
304年,李雄的下屬開始要求李雄稱帝,但李雄只敢稱成都王。兩年后,即306年,才正式稱帝,國號大成,開始了少數民族式的放羊式的管理。真正做到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連晉朝的法律都廢棄,只與民眾約法七章。朝廷是真正的草臺班子,連統一制服、官員高低大小之分、工作分工等所有朝廷禮儀制度都沒有。后來在一些漢族文官的建議下才慢慢的完善的,成立一個簡單的朝廷,有了基本的工作分工和禮儀,皇帝的言行、政策的制定頒布,才有一定的規矩。
就這樣的政權,對比其他晉朝統治下的區域,起碼在軍事上是優勝一籌的。所以,李雄經過連續多年的征戰,地盤也 在不斷擴大。包括從成都地區擴大到整個巴蜀、漢中等地。而且,李雄的寬松、簡單的管理方式,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在亂世之中,成為一個避風港,不斷的吸引了中原流民、附件區域少數民族等加入成漢,讓成漢出現二十幾年的發展期。直到第二任皇帝,形勢又開始出現逆轉。
二十年后,也就是324年,李雄打算立其兄弟李蕩的兒子李班為太子,但大臣們都反對這個想法,力勸李雄要立自己的兒子。但李雄說這份基業本來就是他哥打下基礎的,他只不過是代管而已。所以最后李雄還是立了李班,有大臣說:“亂自此始矣!"
334年,李雄頭上生毒瘡而死,享年六十歲。其死后傳位給其兄的兒子李班,從此開始成漢奪權篡位殺人的游戲。李班上位一年多,在335年就被李雄的兒子李越和李期所殺,李期登上皇位。
338年,李期被其堂叔李壽廢為邛都縣公,最后自殺身亡,李壽登上皇位,5年后,即343年傳位給他的長子李勢,李勢在位僅4年,于347年被桓溫所滅,成漢滅亡。從李雄306年登基到李勢投降桓溫的347年,成漢政權一共存在了41年。
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雖然在軍事上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沒有成熟的政治體制和管理系統,同樣無法長久。而且,在權力傳承方面也沒有定制,成為王朝最大的隱患。權力的交接機制,永遠都是帝制體制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