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司馬曜;
生卒時間:362年—396年,享年34歲;
在位時間:24年,東晉第九任皇帝;
出身:上一任皇帝司馬昱的第六子,而司馬昱的皇位是靠恒溫搶來的;
如何上位:10歲時以太子身份登基;
如何死的:喝醉后被妃子用被子悶死的,這也夠奇葩的,估計幾千年歷史上唯一一個這樣死的吧。不過更大的可能是被其弟司馬道子安排所殺。
帝號含義:晉孝武帝,在位期間,依靠謝安和謝家的支持,打贏了著名的“淝水之戰”,保住了東晉的國祚,謚號中有個武字也算合理。
年號含義:太元,兩個字都是開始,起始的意思,有重新整理晉室的意思
主要輔助大臣:桓溫、謝安、王坦之(桓溫、謝安兩個都是牛人名人,名氣要比王坦之大很多,前兩者都是權臣,最后司馬曜還能掌權,也算是司馬家繼司馬炎之后少有的能人了,王家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畢竟,王家是東晉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是真正的大家族,王謝王謝,謝家也只能屈居第二)
生平:
371年,桓溫帶兵入京發動政變,將司馬曜的父親司馬昱扶上帝位,桓溫成為曹操式的權臣,篡位也只是一步之遙而已。
第二年七月,司馬昱病重,司馬昱連發四詔,召桓溫進京輔政。幾天后,病情加重,司馬昱立下遺詔,封司馬曜為太子,桓溫攝政,還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簡直是想把皇位讓給桓溫,可見桓溫的強勢和司馬氏皇帝的無奈。估計也是為了確保兒子及家人的性命安全,只能出此下策。但這封詔書被王家(太原王氏,非王導一族的瑯琊王氏)的王坦之撕毀,說堅決不能干這種傻事。其實也只有王家、謝家等可以對抗桓溫。
后來司馬昱將遺詔改為家事國事都要經過桓溫,硬要將權力塞給桓溫,勢力大,誰都怕。司馬昱死后,還有大臣認為立司馬曜為帝最好經過桓溫的同意。但出生瑯琊王氏的王彪之極力反對這種行徑,認為皇帝死了,讓太子登基時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么要經過臣子同意?于是大家就擁立太子司馬曜登基為帝,司馬曜這才算是坐上了皇位,而不至于為性命擔憂。
這皇位坐上去了,司馬家的人還是不放心,還是怕桓溫翻臉,因此輔政的崇德太后又以司馬曜太年幼,不懂的治理朝政,要求桓溫仿照周公的故事攝政,代皇帝治理國家。最后還是被王彪之阻攔。
關鍵時刻,王謝三次阻擋桓溫攬權,司馬家還是要靠王家的支持,雖然王家已經從巔峰衰落,但大家族就是大家族,只有這種真正的豪門才有底氣和能力對抗桓溫這種家族勢力不夠雄厚的全程。東晉的門閥勢力可見一斑,連皇族都要讓其三分,這種事情在南北朝時期還很多。據說后來的那些從流民帥出身的皇帝,在登基時會以請到王家、謝家這樣的大家族的人主持儀式為榮。
這一年也就是372年,10歲的司馬曜登上了帝位。由崇德太后攝政,王坦之、謝安等人輔政,同時也防范桓溫。
373年,桓溫又起幺蛾子,在二月份從其駐地回到京城,到處傳聞桓溫要回來篡位,搞的王謝兩人心驚膽戰、嚴陣以待。但桓溫卻只要求加九錫而已,然后又是王謝兩人想盡辦法拖延。一直拖到桓溫病死,這種威脅才算是解除。權力開始重回王家手中。
375年,王坦之去世,權力再次轉移,這次接手的是謝安,謝家開始崛起,開始跑步進入頂級門閥的行列。
376年,皇帝司馬曜十五歲,太后主動退出權力中心,將權力交還皇帝,但是實際掌權的還是謝安。王家已經再次退出最高權力中心,只有桓家的桓沖還掌握著荊州這個軍事重地和東晉的主要兵馬。
377年,謝安開始發展自己軍事勢力,安排侄子謝玄出任袞州刺史兼徐州刺史。在這連個地方不斷收容流民,利用流民軍等改造自己的軍隊,成立了后來打贏“淝水之戰”的北府兵,主要將領包括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驍將。
從378年到382年,是前秦快速發展的時期,多次派兵攻打東晉,但在謝玄和桓沖一東一西的相互配合及聯動下,都有驚無險,抵擋住了前秦的強大進攻。
直到383年,苻堅舉全國之兵南下,東晉再次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全國震動。苻堅更是信心十足,在出發前雖然很多大臣勸他不要東征,東晉現在內部團結,前秦遠征并無勝算。但苻堅不聽,在慕容垂等人的慫恿下,決定發動戰爭。而且還為司馬曜、謝安、謝玄等人提前安排好前秦朝廷的官職,據說連房子都修好了等待征服東晉后讓謝安他們入住。
從這里可以看出謝安父子在“淝水之戰”前就已經是名動天下的名人了。誰知如此強大的前秦和苻堅,在淝水之戰中竟然一敗涂地,還導致前秦四分五裂,從此陷入內戰之中,后燕、后秦的等政權也紛紛建立,苻堅反而被這些原來的手下打得節節敗退,前秦永遠失去了東征東晉的機會。十年后,前秦在眾多政權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淝水之戰后,司馬曜看到世家大族的掌門人紛紛離世,謝安在世時因為始終有一絲名士心結,不太愿意參與權斗。所以,在沒有了內憂外患后,司馬曜及時的收回 了權力。并扶植了其親弟弟司馬道子制衡王謝桓等大家族。卻沒想到在權力面前,兩兄弟也是靠不住的,在收回權力后,卻成了兩兄弟的爭奪權力的開始。
兩人你來我往,爭權奪利,不斷以為親信官職安排、軍隊控制等問題發生沖突和矛盾。司馬曜大為不滿,才擠走那些大家族的權臣,又引來自己 的親弟弟爭奪權力,真是一天也無法消停。就這樣,兩兄弟相愛相殺,經常一起喝酒沉迷女色,不理朝政,還一起信奉佛教,找尼姑聊天;一遇到權力問題,或者自己親信的利益問題,就誰也不讓。
一直到396年,司馬曜喝醉酒被一名叫張貴人的妃子用被子悶死。司馬道子因為皇帝對頭人終于死了,非常高興,竟然沒有追究這個張貴人的殺人罪行。這事也是夠狗血的了。
司馬曜看似好像完成了權力回收,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皇帝,其實并沒有什么大改變,也沒有做出什么政績。但,單靠淝水之戰一役,就足以讓其在歷史中占有一席之位了。
司馬曜一生育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傳位給長子司馬德宗,是為晉安帝。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1、壓制玄學、重新推行儒學、孝道等傳統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武人當政,可謂是“禮崩樂壞”。只要掌握了軍隊的軍閥、諸侯就能為所欲為。這幾百年間,各種篡位、禪讓、毒殺、夷族、合作、反叛、投降、守節、忠奸輪流上演。人間淪為煉獄,所有的有識之士都對這個世道充滿失望和無奈。因此,大部分人覺得孔孟之道已經失效,再也無法治理天下和拯救萬民。所以無數人避世不出,對亂世的種種慘狀視而不見,掩耳盜鈴;或隱居深山老林、名山大川,或避于大戶莊園、竹林市井。
無數的知識分子開始研究討論老子的無為之道,后來逐漸發展到道學、玄學和煉丹等學、術風靡天下。有文化的人都以天天醉酒、裸奔、披頭散發、高談闊論、集體嗑藥為名士風度,為有知識有文化的行為代表。反而是傳統的孔孟之道、法家墨家等,統統無人問津。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曜重整儒學,對中國文化傳承、孔孟之道的復興,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北方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儒家文化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司馬曜還是對儒家理念如此的有信心,就更顯難得。
377年,司馬曜親自主持開講《孝經》,所有高官名士全部到場,或聽或講,成為當時一件文化盛世。后來又建立國子學,與太學并立,要求士卿子弟,到了規定年齡必須入國子學讀書。后來還加封孔子后裔孔靖之為奉圣亭侯,并創建“宣尼廟”以供其奉祀孔子。
2、恢復皇權:
東晉是司馬睿以司馬家的身份和王導等人的王家勢力,聯合中原僑居江東及本地的各大家族一起建立的政權。所以從一開始,司馬氏雖然作為皇族,但一直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都是以傀儡為多,最多也就是皇族與門閥大族共治而已。司馬睿期間,是王家掌權,第二代皇帝是庾亮為首的庾家掌握權力。后來桓溫借助對抗庾家和王家的需要崛起,在完成收復蜀中后達到高峰。桓溫還未死,謝家又崛起了,后來憑借“淝水之戰”而成為頂級門閥,權傾天下。司馬氏的集權之路遙遙無期。
373年,桓溫去世,桓家接班人桓沖384年去世;375年,太原王家王坦之去世;385年謝安去世,謝玄388年去世;而庾家,早在344年庾亮的弟弟庾冰去世后,就已經后繼無人;瑯琊王家也是在王導之后已經被壓制,并沒有優秀子弟能達到高位。雖然顯赫依然,但輝煌不再。這么多大家族的巨頭都死后,司馬曜終于等到機會收復權力。所以趁機提拔宗室子弟,特別是他的弟弟司馬道子,最后一步步的提拔成為權臣,可以和皇帝一較高下。通過司馬道子以及兩人的外戚家族的勢力,形成對其他各大家族的制衡,特別是桓家和謝家。但在權力面前是沒有自己人與外人之分的,當權力集中到司馬家后,又形成了兩兄弟爭權的局面,史稱“主相相爭”,這也是一個歷史典故。兩兄弟剛剛趕走外人,收回權力,卻自己人又開始窩里斗。
3、主相相持
主就是主上司馬曜,相就是宰相司馬道子,兩個人權力之爭,形成誰也無法奈何誰的相持不下的局面。其實兩人喜好和行為風格都一樣,都喜歡喝酒,喜歡美女,到了后期,東晉內外的威脅都減少后,兩人更是不理朝政。兩兄弟都同樣崇尚佛家,大力支持佛家發展,建寺廟,信任僧尼,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司馬道子掌權后,提拔了太原王氏子弟在重要的位置,特別是王國寶之流的無能之士,讓天下人為之側目。司馬道子通過安插親信的方式,自成一派,保持朝政、權勢滔天。很多時候司馬曜都讓其三分,導致司馬曜非常不爽。沒多久,司馬曜去世,兒子司馬德宗接位。司馬道子以皇叔至尊輔政,權力進一步上升,再也沒有制約他的人。
這個時候的司馬道子更加肆無忌憚、獨攬大權,搞得朝野上下載聲怨道。后來還進一步沉迷酒色,朝政事務都交給他的兒子打理。特別是寵信王國寶,更是引起各大家族的不滿。從而引發王恭和桓溫的兒子桓玄第一次準備起兵討伐司馬道子,兩人的軍隊尚未出發,司馬道子就已經妥協,殺了王國寶平息眾怒。
但這件事情被一個流落海島,以海盜及反政府為生落魄世家子弟孫恩看到機會,趁著司馬道子人心盡失、朝綱混亂而起兵造反。一時之間聲勢浩大、連下數城,直接威脅京師建康。在這種亂世之下,桓玄王恭再次起兵鏟除司馬道子。雖然后來王恭戰敗被殺,但桓玄卻在一路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的過程中討伐成功。將司馬道子流放到安成郡,后來被當地官員毒殺。
東晉的權力再次離開皇家,回到桓家桓玄手中,最后桓玄干脆直接篡位,建立了桓楚政權,但僅僅存在兩年就被桓玄手下推翻。桓家還是根基不足,無法獲得民心和世家大族的支持,最后只能曇花一現。
其實在討伐司馬道子的路上,桓玄是一點把握都沒有的,因為他怕軍隊不愿意跟隨他進攻朝廷,畢竟那是正統,是皇帝住的地方。沒有皇帝的命令進軍京師,那就是謀反。桓玄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并沒有這么強大,所以他一路都是小心翼翼的怕軍隊潰散。最后能成功,也只能怪司馬家太不得民心了,沒有幫助他們,眼睜睜看著桓玄帶兵進入京城,篡了皇位。
對歷史的影響:
1、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過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東晉以八萬大敗苻堅的25萬大軍,成功阻止了前秦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征服江東漢族政權的計劃。讓中華正統得于延續,讓漢民族血統得以傳承。
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次戰役也可以說是將中國的統一步伐延續了上百年,是一次極大的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事。當時的前秦帝國,是一個叫氐族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皇帝是被稱為宣昭皇帝的苻堅。前秦的苻堅的統治下,剛剛統一了混亂的北方,建立了強大的前秦帝國,號稱帶甲百萬。在如此雄厚 實力面前,代表先進文明的漢族政權,偏居一偶、軍事孱弱,是最好的征服對象,是顯示其無上武功的最好的墊腳石。因此率領25萬大軍,南征東晉。
而東晉雖然算是和平了幾年,自從桓溫三次北伐失敗后,就沒有再頻繁的北伐。但面對這種滅頂之災,亡國之禍,也只能抽調8萬軍隊進行抵抗,也是夠無奈的。當時掌握軍力的是兩個世家,桓家的桓沖鎮守荊州,重點防御前秦在襄陽方向的進攻;而謝家的謝安都督15州軍事,總覽長江沿岸及淮河流域的軍事大權;謝石則執掌中樞、謝玄和謝琰為前線將軍,抵擋北方前秦從徐州、壽陽一帶的威脅。只要這兩個地方守住了,東晉也就安全了。
淝水之戰時的苻堅就是計劃從謝家防守的方向進攻的,所以,整個淝水之戰基本是由謝家軍完成的。也正是這次戰役,除了說漢民族得于保存血脈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謝家。經此一役,謝安、謝石等人真正名揚天下,謝家四人同一日封公,顯赫一時,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正是這一役,讓謝家晉升為頂級門閥家族,成為東晉南北朝時期“王謝袁蕭”四大家族之一,與顯赫千年的王家并稱王謝。
2、信奉佛教:
佛教自從東漢中后期傳入中國,知道南北朝時期才蓬勃發展了起來,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描述南梁首都的佛教寺廟盛況的詩句。而司馬曜,可能是第一個信奉佛教、推廣佛教的皇帝。而且直接在宮中設立精舍和廟宇,奉養僧侶尼姑,身邊還有一個非常信任的尼姑叫支妙音,成為權傾一時的寵臣。連桓玄想要辦事,都要通過這個尼姑的才能影響司馬曜。
司馬道子也同樣信奉佛教,都是狂熱的佛教徒,也不知道是純粹的政治目的還是真的信奉佛教。如果是真的信奉佛教,為什么兩人都沉迷酒色、不可自拔呢?可能是那時的佛教還沒有發展出嚴厲的戒律,這是后來南北朝時期才成型的。
所以,在這兩兄弟的支持下,東晉的僧侶尼姑都具有很多的特權,掌握著朝廷的各種權力。許多僧尼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備受司馬氏兩兄弟的寵信,史稱“姏姆尼僧,尤為親暱,并竊弄其權”。相信這也是佛教唯一一次嘗試權力的滋味,第一次成為一方政治勢力。
說來說去,世道那是一個亂,世人都處于懵懂之中,處于尋找出路和方向的黑暗期,所以,亂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