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皇帝一覽(指擁有廟號)
上一篇文章為為大家詳細解析了廟號制度在晉朝至后秦時期的發展,這一時期廟號確立的嚴格性較之商朝、漢朝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被用來考量帝王功德的廟號逐漸成為了每一個皇帝的必屬品,幾乎只要是合法繼承皇位的皇帝(亡國之君除外)在死后都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廟號,我們大抵可以稱這一段時期為廟號制度的“泛濫階段”。
十六國時期,北方各大民族紛紛南下進入中原,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部落的經濟與文化,他們紛紛開始學習漢人先進的系統,其中傳承已久的廟號制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被他們所開始效仿,從前趙高祖劉淵開始,各大南下民族所建立的王朝也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廟號制度。在上篇文章中小編為大家介紹到了十六國中的后秦,本篇文章我們繼續從十六國時期入手,為大家詳細解析廟號制度在中國皇家體系中的發展。
西秦王朝
乞伏國仁是十六國時期西秦王朝的建立者,他也是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的兒子。乞伏國仁自幼就對于軍事武藝非常感興趣,他在公元376年(太元元年)接替自己父親乞伏司繁的位子繼續鎮守勇士川。到了公元385年(太元十年),乞伏國仁見他所效力的前秦王朝出現下滑跡象(兩年前前秦王朝剛剛在淝水之戰中慘敗給東晉,8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前秦國家之根本受到了極大的動搖),于是公開宣布背叛前秦,自己建立西秦王朝,他就是前秦王朝首任君主秦宣武王。
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西秦首任君主乞伏國仁因病去世,他的弟弟乞伏乾歸于靈柩前繼位,是為西秦武元王。不久后,乞伏乾歸為乞伏國仁上廟號為“高祖”,乞伏國仁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西秦高祖。除了開國君主乞伏國仁之外,西秦王朝的歷史中還有兩位君主在死后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廟號,這兩人分別是西秦高祖乞伏乾歸(即西秦武元王)、西秦太祖乞伏熾磐(西秦文昭王)。
后涼王朝
呂光出生于公元337年(咸康三年),他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后梁王朝的建立者。呂光在十六國的歷史中并不算非常出名的一個君主。
呂光
公元396年六月份(鱗嘉八年),呂光自立為天王,并且定國號為大涼,為了區分之前的前涼王朝,后世史學家們一般把呂光所建立的涼王朝稱為“后涼”。公元399年(隆安三年),呂光在后梁都城姑臧(今甘肅涼州)病逝,享年63歲,不久后他的后代便為其上廟號為“太祖”。不過呂光所建立的后涼王朝在他駕崩之后連續遭到內亂的打擊,后涼第二位君主呂紹繼位不久后便因為內亂被呂纂殘忍殺害,之后的后涼王朝慢慢走上了下坡路,最終也在后秦、南涼、北涼多個國家的圍攻之中凄慘滅亡(后涼僅有太祖呂光一人擁有廟號)。
南涼王朝
盡管呂光所建立的后涼王朝的滅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南涼的助攻,但南涼存在時間其實比前者還要短了不少。公元397年(隆安元年),河西鮮卑禿發烏孤建立南涼王朝,到公元414年這個王朝便被西秦所偷襲而亡,立國僅僅只有17年。南涼一朝也只有開國君主禿發烏孤擁有屬于自己的廟號--烈祖。
南燕王朝
慕容德出生于公元336年(咸康二年),他是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的兒子,也是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以及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兄弟。慕容德在公元384年(太元九年)建立后燕王朝,不過他此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稱帝,直到公元400年(隆安四年)他才公開宣布自立為帝。慕容德所建立的南燕王朝非常短命,僅僅只存在了12年(一共兩位皇帝),慕容德也是他所建立的南燕王朝中唯一一位擁有廟號的皇帝(廟號“世宗”)。
西涼王朝
李暠出生于公元351年(永和七年),他自稱自己是西漢著名大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真實性未考),李暠自幼對于文辭就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十分好學,經常會不惜體力跋山涉水訪問名師學習知識。公元400年(隆安四年),李暠自稱大將軍、涼公,建立西涼王朝。李暠在位期間多次遣使奉表東晉,同時他也在公元405年(義熙元年)因為戰爭的原因遷都酒泉(原都為敦煌),和北涼政權長期相抗。公元417年(義熙十三年),李暠在都城因病去世,享年67歲,不久后他的后代為其上廟號為“太祖”,李暠就是我們俗稱的西涼太祖。
值得一提的是,李暠在歷史上的出場還未就此結束,唐朝皇室在掌握中國局勢之后公開認定李暠為李氏先祖,其中唐朝著名君主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曾追尊其為興圣皇帝(天寶二年追尊)。除了西涼太祖李暠之外,整個西涼王朝再無一人在死后獲得了廟號。
北涼王朝
沮渠蒙遜出生于公元368年(太和三年)的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他建立了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王朝(此說法待考,另外一種說法是北涼王朝的建立者為漢人段業,本文暫以北涼王朝的建立者為沮渠蒙遜)。公元401年(隆安五年),沮渠蒙遜以段業殺害男成為借口輕率大軍攻擊段業部,段業最終兵敗而亡,沮渠蒙遜遂建立全新國家,仍稱自己為“涼州牧”,歷史學家普遍將這一事件認為為北涼王朝的開端。
公元433年(義和三年),沮渠蒙遜因病去世,享年66歲,他的繼任者沮渠牧犍為其上廟號為“太祖”。沮渠蒙遜也是北涼王朝唯一一位擁有廟號的君主,他的王朝在他死后僅僅6年便被北魏滅亡。
夏王朝
赫連勃勃出生于公元381年(太元六年),他是16國時期最后一個出現的王朝--夏朝的建立者。不過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以“夏”為國號的王朝,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有著“中華第一朝”美譽的夏朝,后世史學家們為了把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夏朝與其他名為夏的朝代區分開來,一般把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夏朝稱為赫連夏或者胡夏。
公元425年(元嘉二年,此時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赫連勃勃因病去世,享年34歲,夏德武帝赫連昌繼位之后為赫連勃勃上廟號為世祖,赫連勃勃就是夏世祖。
北燕王朝
慕容云原名高云,他出生于今遼寧錦州市,是高麗族人,也是我國十六國時期北燕王朝的開國皇帝,同時他也是后燕惠慜帝慕容寶的養子,所以他被慕容寶收養之后被改名為慕容云,慕容云在其登基之后恢復了自己的姓氏--高。公元409年(正始三年),高云被他的寵臣離班與桃仁聯手殺害。高云死后馮跋憑借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平定了叛亂隨后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并且為北燕王朝的開國皇帝高云上廟號為“景宗”。
除了北燕景宗高云之外,北燕王朝還有兩位皇帝,其中北燕第2位皇帝馮跋在死后也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廟號“太祖”(北燕昭成帝馮弘上)。
西燕王朝
慕容泓出生于昌黎棘城,他是十六國時期西燕王朝的第一任君主,同時也是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的兒子,前燕幽皇帝慕容的弟弟。前燕王朝滅亡之后,慕容泓跟隨前燕余留人馬逐步遷往關中,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由于統一北方的前秦政權在淝水之戰中以80萬兵力慘敗給東晉8萬北府軍,前秦王朝對北方的控制力就此大幅減弱,僅僅一年之后,慕容泓的叔叔慕容垂在中原北方起事公開反抗前秦,慕容泓于是也響應慕容垂的號召反秦并且自稱濟北王。同年,慕容泓率領大軍攻破長安,建立西燕王朝。
慕容泓
不過慕容泓盡管建立了全新的西燕王朝,但其法律制度過于嚴苛,不久之后就惹得大臣們心生不滿,當時的西燕王朝政權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權臣高蓋對于慕容泓刑罰嚴苛一事非常不滿,便聯合其他幾位大臣秘密殺害慕容泓改立他的弟弟慕容沖為君。慕容泓的兒子慕容忠登基之后為他的父親上廟號為“肅宗”。西燕王朝存在時間雖然僅僅只有15年,但在這15年間卻先后出現了6位皇帝,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前燕烈文帝慕容泓(廟號肅宗)之外,沒有皇帝最終獲得了廟號。
南朝·宋
公元420年,當時還是東晉大將軍的劉裕廢掉東晉最后一個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東晉就此滅亡。劉裕將自己建立的王朝命名為“宋”,為了區分之后趙匡胤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宋朝,史學家們一般將劉裕建立的王朝稱為“劉宋”王朝。
宋高祖劉裕
劉裕在位期間大力整頓朝綱,有效抑制了東晉末年各路豪強兼并的混亂局面,在他的治理之下,東晉末年混亂不堪的局勢有了極大的好轉,百姓的生活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公元422年3月份,劉裕病重,大臣們都請求為他祈禱神祗,可是劉裕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不信鬼神的皇帝,他自知自己壽命不長,立刻召見太子劉義符交代后事,不久之后便駕崩了。少帝劉義符繼位之后為他的父親劉裕上廟號為“高祖”,不過我們一般不稱呼劉裕為宋高祖,而是稱呼他為宋武帝。
劉宋王朝除了開國皇帝宋高祖劉裕之外還有7位皇帝,其中有4位皇帝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廟號,這四人分別是宋少帝劉義符、宋太祖劉義隆、宋世祖劉駿、宋太宗劉彧。
南朝·齊
蕭道成出生于公元427年,他原籍位于東海蘭陵,后面舉家遷居到了晉陵武進縣。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的第24代孫,他從小便對軍事十分感興趣,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蕭承之四處征戰并且立下了許許多多的戰功,他的父親認為他在軍事上具有卓越的天賦,經常會花費很多時間悉心教導他戰場上的戰術。南朝劉宋王朝末年,統治者們自相殘殺,這給了手握重兵的蕭道成走向帝位的機會。
齊世祖蕭道成
公元479年,劉宋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劉準下詔書宣布禪位于齊王蕭道成,劉宋王朝就此滅亡,而蕭道成則正式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齊朝。蕭道成總體來講還是一個體恤民力、寬厚待人的優秀君王,他在登基之初便立主將劉宋王朝后期的暴政苛稅全部改掉,同時為了穩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蕭道成廣開言路,積極鼓勵各位大臣向他提出有關于治國的建議。在蕭道成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全新的齊王朝以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煥發著獨一無二的力量。
公元482年三月份,蕭道成因病去世,他在臨死前還不忘告誡太子蕭賾希望他能夠學習自己治理國家的策略,由此可見蕭道成在其執政年間確實是一位值得稱道的君主。蕭道成駕崩后,他的兒子蕭賾繼位并為其上廟號為太祖。除了開創齊朝江山的齊太祖蕭道成,齊王朝一共還有6位皇帝,在這6位帝王中僅僅只有兩人最終獲得廟號,他們分別是齊世祖蕭賾(謚號武皇帝)以及齊高宗蕭鸞(謚號明皇帝)。值得一提的是,齊朝中還有一位“皇帝”在其去世后獲得了廟號,這人便是南齊太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武帝蕭賾長子蕭長懋,不過蕭長懋在世時并未當過皇帝(蕭長懋之子郁林王蕭昭業即位后,追尊蕭長懋為齊文帝,上廟號為世宗),不過考慮到本文論述的是帝王廟號,所以我們暫且不將他計入。
南朝·梁
蕭衍是齊太祖蕭道成的侄子,他原來是齊朝的一名官員,后面齊朝皇室陷入內亂,東昏侯蕭寶卷昏庸無道、濫殺無辜,看不慣齊朝政府暴行的蕭衍遂起兵反叛建立梁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高祖。梁高祖蕭衍登基后大力提倡節儉,一些前朝的大花費工程全部被他勒令停止,同時這位皇帝勤于政務,每天晚上都要批奏奏折到深夜。不過蕭衍到了晚年看破紅塵,不再關心政事,反而墜入佛教,這也導致梁朝朝政逐漸被有心之人把控,最終釀成侯景之亂,這位勤勤懇懇的老皇帝也被餓死在凈居殿中。他的兒子蕭綱繼位后,為其上廟號為“高祖”。
蕭衍死后,叛亂成功的侯景立梁武帝蕭衍之子蕭綱為帝,不過蕭綱手中沒有任何的實權,他完全就是一個任侯景擺布的棋子,公元551年10月份,蕭綱被侯景派人殺害,死后被上廟號為“太宗”。除了梁高祖蕭衍以及梁太宗蕭綱外,還有6位皇帝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廟號,這6位帝王分別是梁高宗蕭統(南梁昭明皇帝)、梁世祖蕭繹(南梁孝元皇帝)、梁烈宗蕭莊(南梁思皇帝)、梁中宗蕭詧(南梁宣皇帝)、梁世宗蕭巋(南梁孝明皇帝)、梁惠宗蕭琮(南梁孝靜皇帝)。
總結
本篇文章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了中國廟號體系從十六國西秦到南朝梁國時期的發展,其中由于王朝更迭的頻繁,廟號體質在這一時期并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反而由于體系的松散性逐漸成為了每一位皇帝的必備產品,其中不少遺臭萬年的昏君暴君在死后都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廟號,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廟號逐漸開始變味,之前用來衡量帝王在位期間功德的效用完全不復存在。下篇文章小編將會繼續由南北朝時期開始,為大家深入介紹中國廟號在歷史中的發展與其背后的深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