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數(shù)百位皇帝,大多數(shù)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但是能夠成為明君且有作為的,卻少之又少,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沒有直臣、忠臣、能臣的引導和幫助。像唐太宗,文有房玄齡、武有李靖,而當他行為有不端的時候,又有魏征直言進諫,所以他才能打造一個貞觀盛世。
東晉的孝武帝,執(zhí)政初期,在謝安的輔佐下,也有一番作為,但是離開謝安等賢臣之后,便昏庸奢靡,最諷刺的是,他因為酒后的一句玩笑話,被妃子給悶死,這也算是千古奇聞了。
孝武帝司馬曜能夠當上皇帝,是因為權(quán)臣桓溫將司馬弈給廢了,司馬曜這才從會稽王變成皇帝。此時桓溫的心思和司馬家族的先祖司馬昭一樣,可謂路人皆知,這讓司馬曜非常擔心。
雖然自衣冠南渡之后,朝廷一直由士族門閥把控,但是至少“皇帝”這塊遮羞布,還是蒙在司馬家族身上的,士族門閥也給予了皇帝足夠的尊重,除了沒多大的權(quán)利,其余皇帝應享受的待遇并沒有少。
但是桓溫想徹底將這塊遮羞布撕開,因此謝、王兩大家族不得不聯(lián)手對抗桓溫,以保證東晉王室正統(tǒng)性。可能因為逆境激發(fā)了司馬曜的潛力,他利用各士族相互制約,使其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而司馬曜則從中獲取了衣冠南渡以來,東晉王室從沒有過的皇帝權(quán)力。在桓溫死后,司馬曜重用謝安,并且在對抗前秦大軍中,取得了全面性的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收復了大片土地,還使得東晉王朝換來了數(shù)十年的太平。
雖然暫時沒有外患,但是朝廷卻陷入了內(nèi)斗,司馬家族為了爭奪更多的權(quán)力,開始排擠謝安。謝安是當時魏晉的名士,性格落拓不羈、瀟灑自如,見朝廷如此,他便退出了朝廷的中樞,由此,王、謝兩大門閥開始沒落。
之后,朝廷大權(quán)落在了司馬曜和司馬道子兩兄弟手上,司馬曜的初衷是沒有士族門閥的牽制,他便可以大展宏圖,做出一番成就。可事實證明,沒有了來自士族的壓力,司馬曜開始放飛自我,整天沉迷于酒色,這就是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司馬曜和司馬道子都取了太原王氏的女子為妻,于是以王恭為首的太原王氏外戚,和以王寶國為首的瑯琊王氏外戚斗了起來。雖然太原王氏因為和司馬家族聯(lián)姻而興起,但是他們這些人,都是無底蘊、無功績、無能力的“三無人員”,很難成為像當初王導、桓溫、謝安那樣的重臣。
于是乎,王寶國等人攀附上了司馬道子,當時司馬曜為了打壓士族,任命司馬道子為丞相,沒想到這個弟弟,隨著權(quán)勢的增大,野心也越來越大。因此,朝廷的格局,由最初的司馬兄弟聯(lián)合對抗士族,變成了兄弟之間相互斗爭。
士族掌權(quán),因為門閥多的緣故,不管如何爭斗,最后都會形成一種平衡,但是兩虎相爭,則必有一傷。雖然是親兄弟,可面臨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之時,他們已經(jīng)迷失了,最終兩人的關(guān)系勢成水火。
自太元五年皇后去世,司馬曜便開始寵幸一位張貴人,十幾年過去,張貴人已經(jīng)年近30,作為嬪妃來說,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并且這位張貴人也一直沒有生下一兒半女的。司馬曜雖然對此事頗有微言,但是也沒介意,畢竟他的嬪妃很多。
太元二十一年,司馬曜和張貴人一起喝酒,喝著喝著,便陳這句酒興開起了玩笑,說張貴人人老珠黃,還沒有子女,準備廢了她貴人的身份,另外找個年輕貌美的小姑娘。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貴人聽后心中十分擔心,然而喝醉了的司馬曜,嘴里沒停,不斷的數(shù)落張貴人的缺點,開著過火的玩笑。于是乎,張貴人心中逐漸升起一條計謀,她不動聲色的將司馬曜身邊的親信都灌醉,到了晚上,招來幾位宮女,將睡著的孝武帝司馬曜,用被子給悶死了。
一代帝王,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死于婦人之手,而且起因竟然是一番玩笑,真乃悲哀。不過令人詫異的是,司馬曜被張貴人悶死之后,司馬道子并沒有追究張貴人的責任,而朝政大權(quán),也落在了司馬道子手中。
后世史學家認為,從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和司馬曜死后種種現(xiàn)象來看,司馬曜因酒后玩笑被張貴人捂死只是表象,其背后,很有可能是司馬道子父子的一個陰謀。對于晉孝武帝司馬曜之死,不知各位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