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歷史在基本政治制度層面一直都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之間徘徊,而這種徘徊又總是發生在后代對前朝得失教訓的基礎之上。從唯物史觀來看,歷朝歷代在這種徘徊中呈現螺旋型上升趨勢,最終在明朝將分封制和郡縣制融合為較為完善的制度。
分封制起源于夏,成熟于周。周制定了完善的諸侯等級制度,周天子通過分封的大小諸侯治理天下。然而,這種制度的弊端也很明顯,當中央政權控制力衰落時,這些分封的諸侯就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以對抗中央,甚至最終出現地方政權對中央政權取而代之的極端情況,如春秋戰國即是此種極端情況。秦統一六國,正是在此教訓基礎之上,沒有分封諸王,而直接創新的采用郡縣制。然而,大一統的秦朝僅僅只存在了14年便分崩離析,陷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最終代表劉邦勝出,建立漢朝。漢朝基本于秦朝的教訓,初期采用了分封制,但對其進行了改良,提出“非劉氏不王”,也就是只對宗室進行分封。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又不可避免的出現,分封諸王的勢力漸大,嚴重危脅皇權。經過幾次殘酷的軍事斗爭后,武帝采用推恩令才逐漸令這一先天弊端得到控制。
到了曹魏,由于曹操在選擇接班人時發生了爭儲,所以,曹操在確立了曹丕的接班人地位后,就對爭儲失敗一方的曹植勢力進行了清洗,比如楊修被殺。曹丕繼位篡漢后,基于對爭儲的教訓,對曹魏宗室進行了嚴密的防范。到了曹魏后期,宗室內已經沒有可以撐起朝局的可用之材了,甚至鼎革之際,曹魏宗室內連站出來反抗的人都沒有,可見宗室勢力的衰落程度。正是基于此,司馬氏才最終成功取代曹魏政權。司馬氏對這一點當然也是心知肚明,“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保ǔ鲎再Y治通鑒)晉朝建立后自然也就大肆分封宗室諸王,但是司馬炎卻沒有吸取漢朝的教訓,沒有對諸王加以防范,最后終于釀成八王這亂,禍亂整個中華,遺禍深遠。
直到宋朝,經歷五代十國大亂后,不僅做到了文武分班,而且對宗室只封王,不再給實權,把武裝力量和地方財政完全分離,同時也限制諸王插手地方政務,才算是初步消除了分封制的先天不足。而到了明朝,從藩王起家的燕王,為了防止其他諸侯王再走他的老路,分封藩王后直接使其到封地就國,同時又嚴禁藩王插手地方政務,這樣就既保證了皇室在全國都有代言人,王朝出現危機時,各地藩王可以拱衛王室,同時在太平時期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中央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