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
這句話是清朝名士王夫之對魏晉士大夫發展的評價,這兩人在魏晉文化中不可謂是舉足輕重。孔融的故事家喻戶曉,曹操殺雞儆猴確實效果顯著。嵇康一曲《廣陵散》成千古絕響,而魏晉風度一詞更是成了他的代名詞。其實,我們從歷史課本中就能發掘,數千年的文化歷史中,唯獨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內容相對較少,使得我們對魏晉風度的認識總是有些朦朧。其實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我們往往忽略了當時士族活躍的思想。從曹操殺孔融開始,隨后一系列對士族的殺伐使得當時的士族門閥危如累卵。然而就在這壓抑的環境下,人們的思想卻剛好相反,他們自信風流、瀟灑不羈、不滯于物、不拘于禮。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使得魏晉風度影響深遠,但也正是這種特立獨行使得魏晉風度歷來褒貶不一。
魏晉風度之所以毀譽參半,追根溯源,還是因為這些名士們飲酒服藥,醉生夢死;隨后更是丑態百出,其出格程度超乎想象,在人倫禮數上更是大悖常理,其次就是他們經常群聚而高談闊論落得個清談誤國的不好名聲。其中尤以飲酒服藥后的癲狂狀態最為世人所不忍,而關于這段往事大多數人都不甚明了甚至難以相信。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魏晉風度歷來就是名士風度的典范,但為什么沒有在文學教育中被人尊崇,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相傳“竹林七賢”中的劉伶,他狂出了一個新高度,喝酒的時候經常帶著棺材,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他喜歡一絲不掛的喝酒,人們罵他卻反被罵到“天地為我屋,房屋為衣褲,汝等為何鉆我褲襠”。另外還有一個成語叫“捫虱而談”,看似文雅至極,說的正是這些名士崇尚煉丹求仙,寬衣大袖經久不洗,才有了一面捺著虱子,一面從容交談的場面。雖然只是強調成語中主人公的從容和無畏,但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很多人可能對此產生質疑,覺得這是子虛烏有的污蔑,其實不然。
現代科學發展迅速,各項科學儀器讓考古發掘工作有了質的飛躍。1965考古專家在燕子磯幕府山西南麓象山也就是當地人稱之為人臺山的地方發現一座古墓,隨后立即展開了搶救性挖掘,在經過一系列的查驗后確定這是一座晉朝墓葬。在墓地內的墓志銘也證實了這是東晉尚書王彬的家族墓葬群,而王彬的兒子王興之、王閩之等人與王羲之還是同一輩分的從兄弟。
墓葬中除了一些貴族常見的名貴陪葬品外,還有來自外國的兩個玻璃杯,根據考證后得知竟然是古羅馬的進口貨,可見當時的外交還是比較頻繁的。而眾多墓葬群中有一座女子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墓中女子遺骸完整,在墓中角落還發現一物品讓人大為驚訝,仔細查證后發現正是五石散,結合王丹虎這樣特別的女子名字來看,足見當時的王家身為名門望族對這五石散也是沒有抗拒。
五石散在很多史書及醫書上都有被提及,其危害更是駭人聽聞,不僅容易上癮,還會使人燥熱急癡,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象,發狂癡呆,堪稱當時的第一毒品了。專家對此物進行檢驗后發現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汞元素,而鉛汞更是古代煉丹必不可少的原料,但人們往往為了短期達到目的而忽視其對人體的嚴重危害。
而王丹虎的墓室內卻只有一具女尸可見其可能終身未嫁,根據墓志銘的記錄,王丹虎去世時已經58歲,這在古代完全可以算作長壽了。如此長壽卻未見子嗣,猜測可能正是因為長期食用五石散而影響了生育功能,讓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慨魏晉風度真是太出格了。
后世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大多都受魏晉風度中儒道互補的思想所影響,所以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過度壓抑的環境中刻意風流未必就是真風流。那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單就真風流而言顯然更為貼切。真正高雅的人物,用不著粉飾造作,言談舉止之間超俗灑脫自然流露。而在魏晉黑暗的制度下所壓抑出的風流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嵇康、阮籍等人因為政治的黑暗而壓抑沉重,故而癲狂以瀉心中塊壘,適當則稱之為放達,過之則成了放縱,而大多數人都成了后者。更有甚者本無嵇康、阮籍之志,亦無其情懷,卻為跟風,而學其放浪形骸,終究為魏晉風度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