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服裝
第一節(jié) 概述
先秦服裝,是中國服裝史的奠基階段,一些中國服飾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間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節(jié) 中國早期服飾
草裙
獸皮披:在紡織技術(shù)尚未發(fā)明之前,獸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
第三節(jié) 周代趨于完備的冠服制度
冕冠
1、周代冕冠穿著起來威嚴華麗,儀表堂堂,專供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等各級統(tǒng)治者官員在參加各種祭祀典禮活動時穿著。“冠冕堂皇”一詞由此而來。
2、冕冠由冕板和冠兩部分組成。
冕板是設(shè)在冠頂上的一塊呈長方形的木板,稱“延”或“延板”。用細布帛包裹,上下顏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寬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頂上時,必須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傾之勢進行固定。
冕服上的紋飾——十二章紋
夏商周時代,冕服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繪之于衣,還將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之于裳。圖案紋樣是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想象。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穩(wěn)重,龍取其變化,華蟲表示文采。宗彝代表智勇雙全,藻代表潔凈,火代表熱量,粉米代表滋養(yǎng),黼代表決斷,黻代表去惡存善。
第四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的深衣與胡服
深衣
深衣
1、深衣的初起
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又稱長衣、麻衣、中衣。為古代諸侯﹑大夫等士大夫階層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此衣名的由來是因為穿著時能擁蔽全身,將人體掩蔽嚴實的緣故?!段褰?jīng)要義》中認為:“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且具體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極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諧音即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長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縫合,以應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這是古人崇敬天時意識的反映。采用圓袖方領(lǐng),以示規(guī)矩,意為行事要合乎準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事要公平。
深衣結(jié)構(gòu)
襟:指衣的前幅。
交領(lǐng)右衽: 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領(lǐng)部分至衣下兩旁掩裳際處,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謂左衽,右掩為右衽。中原地區(qū)習俗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裝環(huán)繞形成的裙子樣式。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征天道圓融;領(lǐng)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權(quán)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xiàn)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quán)衡規(guī)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漢代曲裾深衣
第二章 秦漢服裝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漢武帝時,開辟了一條溝通中原與中亞、西亞文化、經(jīng)濟的大道?a?a絲綢之路。
漢冠
1、冠巾種類來源于三個部分:恢復周禮之冠,承襲秦代習俗,本朝形成
2、漢代依照不同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制定流行的冠巾有20余種。
冠
長冠
相傳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就常戴一種用竹子編制成的冠。得天下后,仍十分喜歡,常以為冠。故被稱為“劉氏冠”,“高祖冠”。
后東漢為尊高祖,將長冠定為祭服,也稱“齋冠”。
通天冠、遠游冠
通天冠:所用對象地位和冠體形狀都較高的冠。秦制,天子專用之冠。漢新定名。
高九寸,前有山述。山 ,即一枚山形牌飾。
述,為能預知天氣的鷸鳥飾。
遠游冠,漢沿秦制,前面有展筒.為諸王所戴之冠。
進賢冠
漢代文官、儒士、公侯、宗室成員所戴之冠。
由起圍發(fā)托冠作用的介幘和冠體的展筒。置于冠體正中的展筒前高后低,直豎立起,所置梁飾用以區(qū)分等級,以梁數(shù)的多少劃分尊卑等級,以三梁為貴。
文官的進賢冠,下有介幘,用以包住頭發(fā)
委貌冠
漢代公卿大夫禮服
武弁大冠
武官戴武弁大冠,配平巾幘
鹖he冠
相傳為趙武靈王所創(chuàng)。
漢代武冠一種。也稱虎賁冠 。
鹖,一種善斗的鳥。
巾和幘
巾:主要有兩種,葛巾和縑巾。
幘:包發(fā)巾的一種
除各種冠以外,巾和幘是漢代流行的首服。
巾子在漢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勞動者和底層人士的首服,漢末則受到王公貴族的青睞。幧頭,蒼頭,幅巾
漢代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
直裾:裾邊在身側(cè)。漢代以后,由于內(nèi)衣的改進,曲裾繞襟已屬多余,本著經(jīng)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fā)展原則,至東漢以后,直裾逐漸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直裾袍
襜褕(chanyu)
上下相連屬類似于袍的外衣,流行于漢代。
直裾
禪dan衣
也做“單衣”。漢代正服之一,外形與深衣同,不論男女均可穿著。
曲裾續(xù)衽
與深衣的區(qū)別就在于有無襯里。深衣有襯里,單衣無。
比深衣更加寬大拖長
禪衣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除了文官和男女均可穿著外,武官亦可 穿。
袍
漢代已經(jīng)完全走出夾絮內(nèi)穿的范圍,成為了男女通穿,功能多用的外衣了。
裝飾內(nèi)容發(fā)生變化,領(lǐng)、袖、襟、裾被施加了緣邊。
襦
漢代實用的常服。交領(lǐng)右衽,通身較短,不分男女。即短衣。穿著方便,一年大部分時間皆可穿。有單綿之分。
下裳
1、褲,漢代仍作“袴”或“绔”,西漢中前期,褲并不普遍。
可能是褲子的制作工藝和所耗費的材料多,經(jīng)濟成本高的緣故,漢代穿褲被視為一種奢侈的消費,一般人穿不起。一些富家子弟為炫耀其特殊的家庭身份,多好穿用上等細綾制成的紈绔。“紈,素也”“紈绔子弟”
裈(kun)
短褲,合襠,可做內(nèi)褲。
司馬相如 犢鼻裈
第三章 民族融合中的魏晉南北朝服飾
一、 概述
二、南北官服的異同
魏晉及南朝時期的官服禮冠與漢代相比,總體內(nèi)容上呈現(xiàn)出的是前期變化小,后期變化大的特點。魏晉基本秉承了前代的傳統(tǒng)的服飾模式延續(xù)著,而南北朝時期則在冠服的具體形式和使用方面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一)冕禮服的變化
(二)其他禮冠及狗尾續(xù)貂
通天冠繼續(xù)為這一時期皇帝乘輿和常朝禮冠。
遠游冠為皇太子及諸王、公侯所戴的禮冠,有通梁,與通天冠相似而冠前位置無山述,有展筒橫于冠前。
進賢冠主要作為文官的禮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樣被廣泛使用,與以往不同的是,自晉代開始將表示官階的冠梁增加到五梁,為天子行冠禮時戴的禮冠。
法冠也許有著不同尋常的現(xiàn)實作用,所以在魏晉及南朝的各代中一直沿用,是執(zhí)法官員的禮
三、 北方民族的褲褶與 襠
褲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褲,胡服的一種,是一種衣裳分制的服裝。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
襠:所謂 襠,也就是我們說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擋住前心后背,形制也與現(xiàn)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兩條帶子相連,腰間再以皮帶系扎。
(1) 褶衣的變化
褶:一曰左衽之袍也。
是一種形制若袍,有襯里而又短于袍的外衣。早期用于戎服。
褲褶起源于少數(shù)民族服裝。雖然魏晉以后,褲褶受到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衣襟等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本質(zhì)根深蒂固,褲褶和其他上衣左衽的習俗依舊。
褲褶和上衣右衽的仍然占多數(shù)。
這種衣衽的左右互現(xiàn)的情景,實際表現(xiàn)出的是不同民族生活習俗融合的結(jié)果,
(2)褲的變化
漢代流行廣泛的寬衣大袴習俗在這一時期毫無疑問也會影響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褲褶的習俗,即褲口變得寬大起來。
考察南北朝時期的文物人物服飾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褲口的 寬窄已不因南北地區(qū)和民族的不同而顯現(xiàn)差別,表現(xiàn)更多的是寬窄褲口同現(xiàn)的事實。
褲褶不論是作為戎服還是作為其他使用,其寬大褲口勢必會影響穿著者的行動方便。于是人們根據(jù)需要發(fā)明了用兩條帶子縛攏住寬大褲腿,使之輕便。這就是所謂的“縛袴”。又因為褲褶較其他衣裳類服裝在穿著上更為快速便捷,所以,人們還稱之為“急裝”。
北魏在褲褶的使用形式上與南朝不同,一直被當作朝服使用。
兩襠
也作“兩當”,是一種民服與戎服兼具,同時又可當做官服的多用途服裝。形制也與現(xiàn)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兩條帶子相連,腰間再以皮帶系扎。
兩當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用途最廣泛的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不分男女,皆可穿著。
北朝的袍服
最有特色。
基本特征:窄袖合身。
分為兩種:
1、交領(lǐng)右衽,領(lǐng)、袖、襟處不施緣邊,接近中原服飾模式。
2、圓領(lǐng)右衽,領(lǐng)、袖、襟處施有一定的緣邊
二、魏晉風度和巾帽民服
由于這一時期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蕩,一部分人為了逃避社會政治漩渦,追求一種怪異的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穿著打扮自然也會變異,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集中代表。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這股瀟灑之風與兩漢延續(xù)下來的服飾遺俗和南北朝新創(chuàng)的時代服飾交織于一體,構(gòu)成了新的一景。另外,這一時期的其他民服也在社會大背景下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從巾帽、衣裙到靴履等都如此。
(1)巾帽
幅巾:以織物的幅寬為單位的布帛包裹頭髻稱為幅巾,漢魏以來多為王公大臣所用。
縑巾:以較細的絲織物為裹頭巾。
綸巾:據(jù)說是三國十分流行的巾子?!坝鹕染]巾”,又稱“諸葛巾”。
菱角巾:較為復雜,其形狀如一只平放的菱角,多在南朝流行。
烏紗帽:晉和南朝官宦及士庶常帶的帽子,因用黑色的帛紗圍制而成,故得名。以后唐和明代把它用在官服之中,所以后人多把烏紗帽比喻成官位。
白紗帽:天子用。
三、 漢族女子的衫、襦與華飾
魏晉婦女服飾多承漢制,一般婦女日常所服,主要為衫、襖、襦、裙、深衣等。
)
(1)禮服
魏晉南北朝婦女官服大多實行帶綬制度,以分等級。衣著與男子有一部分相近,如衫、襦、裙、褲褶、兩當?shù)取?/p>
上儉下豐
上儉:女性襦衫等上身衣著都比較窄小合體,有的身長只及腰部,但兩只袖子仍然很寬大。
下豐:所穿下裙部分十分寬廣拖長。
雜裾垂髾服
(2)假髻與發(fā)式
這一時期的發(fā)式,以假髻為基礎(chǔ),進行各種變化。
貴婦繼承了漢代形成的傳統(tǒng),皇后禮髻以假髻和步搖組成?!安綋u,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p>
假髻因造型的不同,有云髻,歸云髻,驚鶴髻,盤桓髻、凌云髻、靈蛇髻等等。
漢代流行的垂 髾髻仍在繼續(xù)。
第四章 唐代服飾
概 述
唐代承襲了先前歷代的冠服制度,同時,又通過絲綢之路與和平政策與異族同胞及異域他國交往日密,博采眾族之長,成為服飾史上的百花爭艷的時代。其輝煌的服飾盛況是中國服飾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飾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祭服—冕服
隋唐五代時期的祭服為冕服。
隋初皇帝袞冕
唐代重視祭服,在承襲隋制的基礎(chǔ)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級規(guī)格的祭服制度。
后改六種只適用袞冕作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條環(huán)繞于冠頂,垂于身前的“天河帶”。
朝服
朝服: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賀等活動。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衣服包括絳紗質(zhì)大袖袍,紅羅裳,白紗中單,白襦裙,白襪黑舄等,再附以絳紗蔽膝,曲領(lǐng)等。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
朝中品官的朝服也稱“具服”,沿襲北朝?;侍拥某卜Q“具服”。
分文武兩類:
文官:進賢冠,以梁劃等,分為三二一檔,絳紗單衣,白襦裙,白襪,黑舄等 ,配有革帶,方心曲領(lǐng),蔽膝,佩綬,紛,劍等,六品以下去劍佩綬,七品以白筆代簪,八九品去白筆,以履代舄。
公服
僅次于朝服的公事禮服。自北朝以來被稱為“從省服”。
常服
唐代百官常服(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制,為圓領(lǐng)袍服,因前后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lǐng)襕袍。初唐、盛唐時受胡族風尚影響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流行傳統(tǒng)寬衣大袖。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頭,足衣為烏皮六合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品色制度(兼及腰帶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員散官品級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顏色、質(zhì)料、紋樣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帶飾物規(guī)定)。
顏色從高到低依次為:紫——緋——綠——青(后改為碧)。
而腰帶飾物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石。
至于黃,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惫食帱S(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guī)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征。
唐代的男服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xù)傳統(tǒng)的交領(lǐng)、對襟漢服的基礎(chǔ)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頭,其二是圓領(lǐng)窄袖袍衫。
唐時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lǐng)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唐代的女服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tǒng)一。唐朝女服較之其它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襦裙
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chǔ)的一種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tǒng)裝束。唐女的襦裙裝在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fā)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長到腰,很短,及腰處通常被收扎在裙線下。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
襦的領(lǐng)口又分為“交領(lǐng)”與“對襟”。交領(lǐng)襦衣領(lǐng)口似“y”字形,右襟在內(nèi),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處收緊。對襟襦衣則左右對稱,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間空檔處露出里面的交領(lǐng)里衣或者訶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與褙子等的領(lǐng)口大多屬于對襟。
襦的袖口又分為“窄袖”與“寬袖”。民間下層婦女多為窄袖,與現(xiàn)代無異;上層貴仕則是方便的窄袖與華麗飄逸的寬袖并存。
(二)裙
(一)半臂
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lǐng)或無領(lǐng)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jié)住。流行于隋代宮廷內(nèi),先為宮中內(nèi)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二)褙子
又名綽子。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特點是將半臂的袖與下襟大大延長。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發(fā)展出披風。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式變化甚多。
特殊服裝-女式大袖衫
唐代女服的代表
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征,呈現(xiàn)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簪花仕女圖》,慣束羅衫半露胸
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女子效仿男子的裝束,成為唐代女裝的一大特點,即穿圓領(lǐng)袍衫,裹幞頭,穿烏皮靴。
女著胡服
女穿胡服:受胡舞的影響(胡旋舞、渾脫舞、柘枝舞),女穿胡服成為唐代女裝的又一大特點。
面妝與發(fā)飾
婦女發(fā)髻
1、半翻髻:高髻式,高祖時期宮中流行的一種發(fā)髻。
螺髻
形制頗似河螺狀。
初唐時期流行起來的一種發(fā)髻形式。對宋明兩代的婦女發(fā)型影響很大,宋明時女子皆以梳螺髻為時尚。
驚鵠髻
第五章 崇尚古制的宋代服飾
一、概述
二、等級細化的官服
三、樸素無華的民服
四、秀美的婦女服飾
第一節(jié) 概述
北宋 、南宋
服飾趨于拘謹質(zhì)樸。在保守理念的作用下,服飾的等級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除帝王冠服外,以祭服、朝服、公服、時服等組成的系列禮服中,又以朝服的變化最突出。
黃袍加身及以后的服飾理念
黃袍加身本身就是借用前代服制達到趙匡胤登臨帝位的舉措。
二、等級細化的官服
朝臣冠服
1.祭服
由于社會等級制度十分突出,北宋時期官品職位的標志在服飾上的反映非常明顯,
2、朝服
禮服中等級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朝服。
以百官中的進賢冠為最。其等級表示的關(guān)鍵在于冠的梁數(shù)和是否加飾籠巾的區(qū)別。
宋初。朝服僅有五、三、二梁幾種。
宋元豐及政和年間以后,冠梁的等級被細化,有765432等六種。加之籠巾的作用共分為七個等
朝服
第一等:七梁冠,加籠巾,冠梁上面飾有貂蟬,又叫貂蟬冠。王公,親王。
籠巾:用竹藤絲編成的正方形冠,外面用黑漆漆飾,冠的左右兩側(cè)飾有似蟬翼的兩片冠飾,銀色,冠正面飾有銀色花朵,上面綴有黃金附蟬。
第二等:不加貂蟬籠巾的七梁冠。樞密使、太子太保。
第三等:六梁冠。左右仆射至龍圖閣直學士諸官所專用。
第四等:五梁冠。左右散騎常侍至殿中少府、將作監(jiān)之類文武官員所戴。
第五等:四梁冠。九寺少卿、侍御史、尚書左右司郎中、員外、朝奉大夫、駙馬都尉等職官員所戴。
第六等:三梁冠。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司諫等人所戴。
第七等:二梁冠。最低等級。京職事官,內(nèi)臣官所戴。
宋代的服飾特點反映在朝服制度上更為突出,它不僅承襲了唐代朝服區(qū)分等級的標志舊制,而且還以各種錦料來強化官員等級,使各等級之間更加不可逾越。常用的各種錦料有天下樂暈錦,雜花暈錦,翠毛錦,黃獅子錦,方勝練鵲錦。
3、公服
與唐代有所不同。
宋代將公服與常服合二為一, 唐代有較明顯的區(qū)別。
宋代公服基本樣式:頭戴幞頭,身穿大袖長袍,腰間系革帶,帶飾佩魚。腳著烏皮革靴。
幞頭,幞腳變化大,有直腳,局腳。朝天腳等。
襕衫
幞頭
宋代最為常見的男子首服,上自皇帝太子,下至百官庶民都可以戴。
展腳幞頭:為官員在朝會、謁拜、公務(wù)等場合戴用。
圓頂軟腳幞頭
一腳朝天幞頭
曲腳幞頭、高腳幞頭、宮花幞頭、交腳幞頭等等
幞頭
4、時服
依照前代的傳統(tǒng)設(shè)置
時服:在一定時令和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春節(jié)、十月節(jié)等佳節(jié)時官員所穿的衣裝。多由皇帝依照不同的節(jié)氣頒賜給不同官階的官員。有袍、衫、抱肚等
三、樸素無華的民服
宋代的民服,包括巾、幞頭、帽、直裰、衫襖、背子、布鞋等基本衣飾和輔件。
巾子:基于幞頭漸由巾子轉(zhuǎn)化成帽子。并將其官服化等原因,裹巾之風又盛行起來,裹巾者多為士紳、文人和普通勞動者。
東坡巾
東坡巾是宋代較為流行的樣式。蘇軾
方形,棱角突出,內(nèi)外四墻,內(nèi)墻又較外墻高出許多。
東坡巾不僅在兩送時期頗為流行,還影響到明代。
傳說由北宋詩人黃庭堅首戴,黃號稱“山谷道人”,故得名。
帽子
背子
也作褙子。傳說始于隋代。
背子是宋代人們穿著最為普遍的服飾之一。不論男女老幼,也不管職位尊卑,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皆可以穿用。
樣式大約有4、5種。
1、斜領(lǐng)加帶式;2、對襟開胯式;3、直領(lǐng)長袖式;4、斜領(lǐng)短身式
花冠
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插有鮮花的冠。據(jù)說這種冠是由于朝廷屢次下令禁止以各種奇珍異寶為飾后,婦女們?yōu)樽非竺蓝鴦?chuàng)造出的冠飾。
初時,花冠多以各種鮮花為飾,后由于鮮花保鮮性差,便出現(xiàn)各式絹、絲質(zhì)的假花代替鮮花,以達到長久艷麗的目的,故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
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
造型上有單朵、雙朵和多朵。
有人還按一年不同的時令節(jié)氣,選擇不同的花卉插制成花冠,取名“一年景”。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冠飾之一。
第六章 風格獨特的遼金元服裝
概述
在遼代的服飾中,巾冠同樣是一種表明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志。
髡(kūn )發(fā)
遼代契丹族男子,不論貴賤,都按本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實行髡發(fā)。
髡發(fā):就是將一部分頭發(fā)剃掉,按一定形式保留一部分頭發(fā)作為裝飾。一般的髡發(fā)發(fā)式是將頭頂?shù)牟糠诸^發(fā)剃去,保留頭頂四周的若干頭發(fā)。有的將頭發(fā)大部分剃光,只留下前額的一排頭發(fā);有的只留兩耳周圍的頭發(fā)。更少的只在兩鬢保留兩小縷頭發(fā)。
金元的男子也實行髡發(fā).
三 北域風情濃郁的元代服飾
在有效利用漢族一些傳統(tǒng)服飾的同時,元代蒙古族服飾也特色十分突出。因受漢族服飾在選材、工藝技術(shù)等方面的感染,其奢華程度甚至超過了前代。表現(xiàn)的最為典型的,便是質(zhì)孫服。
質(zhì)孫服
質(zhì)孫,漢言“一色”之意,質(zhì)孫服又稱“一色衣”。它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服飾之一,其形制為整衣上下連屬,上衣緊護,窄袖,有斜領(lǐng)和方領(lǐng),右衽,下裳為裙式,腰間有很多稀疏不同的襞積(bi)(衣服的褶皺),裙長過膝。
質(zhì)孫服整體形制十分合體,尤其便于騎射。先以戎裝出現(xiàn),后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將之列為元朝官員的禮服。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衛(wèi)士樂工,都可以穿用,品級高下,尊卑之間的界限表現(xiàn)在衣服的質(zhì)地和顏色等方面。
皇帝質(zhì)孫服分冬夏兩類,共列二十六等,即冬十一等,夏十五等。各等的質(zhì)地、材料、顏色和冠飾都有所不同。
有一種不用系腰帶的長袍,樣式與一般的袍子相差不多,只是腰間有細密的打褶,又有紅、紫氈革、帛絲捻成的線橫飾在腰間,十分合體,方便于行動,時人稱“辮線襖”或“腰線襖”。
男子發(fā)型
頗具特色。
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習慣留一種叫做“婆焦”的發(fā)型,其模樣頗像漢族小孩的三搭頭。
瓦楞帽
第七章——明代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經(jīng)兩千多年的完善發(fā)展,到明代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不論在服飾內(nèi)容、等級標志、工藝選材,還是在實用效果方面,多數(shù)都超過了歷史以往,稱得上是漢冠服飾威儀的集成與總結(jié)。
二、帝王冠服之冕服
規(guī)定皇帝和諸王只用袞冕為祭服。
冕服的形式方面最求古制,基本兼具了周漢、唐宋的傳統(tǒng)模式,小有變化,形成了明代特色是冕服風格,復古不為古,是朱元璋訂立服飾制度的主要原則。
2、弁服
包括皮弁服和武弁服
皮弁服: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貴族和品官的禮服。明代被提高到只有皇帝、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等皇家權(quán)位擁有者才有資格穿著,成了皇家專用的禮服。
包括弁冠、弁服、中單、大帶、蔽膝、舄和玉佩等,其中弁冠的形制最為考究。
武弁服是明代皇帝用于親征遣將穿著的戎裝。冠和衣裳都用軟皮制成。
3、通天冠服
是明代皇帝的專用禮服。
由冠、袍、中單、蔽膝、玉佩、方心曲領(lǐng)、舄等組成。
明洪武元年定制,用于郊廟、省牲、皇太子和諸王冠婚等禮儀儀式中。
4、常服
明代采用唐代常服的模式:頭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翼善冠”的冠帽,身穿圓領(lǐng)袍(盤領(lǐng)袍),腰系革帶,足蹬皮靴。
分別在洪武元年、三年和永樂三年作了定更。
黃色
皇太子和諸王的常服大體如皇帝常服,但顏色不同,用赤色。
5、燕服
三、品官及各級官員服飾
1、朝服
文武官員在隆重 的朝事活動中穿著的禮服,明代基本沿襲了宋代梁冠的制度,更為周全。
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皆用青綠,赤羅蔽膝,大帶為絹制赤白二色,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2、祭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
3、公服
用于每天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之時、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
頭戴展角幞頭,身穿盤領(lǐng)袍,腰系革帶,足蹬靴。
4、常服
洪武三年所定,
內(nèi)容為:烏紗帽、團領(lǐng)衫、束帶等
洪武二十四年加入重要的一項:在團領(lǐng)衫的 前后胸后背處加飾補子。
“補子”就是一塊三四十厘米見方的織物,上面按需求織繡不同的動物形象,以此達到區(qū)分官員等級的作用。
文官補案: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韻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溪鳥,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雀,法官獬豸。
武官補案:一二品獅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5、燕服
6、賜服
3、蟒、麒麟等服還賜給外藩之王。
現(xiàn)藏于日本京都廟法寺中原名菜萬歷年間世宗皇帝賜給日本的豐臣秀吉的服飾中,就有蟒、麒麟、飛魚等數(shù)種。
四、士庶巾服
六合一統(tǒng)帽
又名“瓜拉帽”俗稱“瓜皮帽”
六合一統(tǒng):天地、四方由皇帝一人統(tǒng)轄之意。
四方平定巾:明代職官、儒生等人常戴的一種便帽,用黑色紗羅制成。戴時巾呈四角方形,又叫“方巾”或“四角方巾”。不用時還可以隨意折疊。
網(wǎng)巾
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
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發(fā)的網(wǎng)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於“人無貴賤皆裹之”,網(wǎng)巾也是明代最沒有社會等級區(qū)分功能的服飾,從明代禮制,服飾消費或日常社交等方面,處處可見網(wǎng)巾的蹤跡。
“加網(wǎng)巾”是明人行冠禮時不可少的儀節(jié),網(wǎng)巾不僅與“束發(fā)”兼有形式(戴巾)與意義(成年)的連結(jié),也成為明代人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傳說網(wǎng)巾的由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微服出巡時看見一位道士頭上裹著網(wǎng)巾,便問這是何物,道士回答了網(wǎng)巾的作用以及含義:“此曰網(wǎng)巾。裹以頭,則萬發(fā)俱齊?!?。朱元璋出于對天下一統(tǒng)含義的滿意,回宮后下令全國不分職業(yè)貴賤,成年男子必須著網(wǎng)巾,不得違令。
戴網(wǎng)巾的男子(明崇禎十年刻本《天工開物》插圖)。網(wǎng)巾是一種系束發(fā)髻的網(wǎng)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網(wǎng)巾的作用,除了束發(fā)以外,還是男子成年的標志。一般襯在冠帽之內(nèi),也可直接露在外面。
網(wǎng)巾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chǎn)業(yè),有專門制作和出售網(wǎng)巾的商販和店鋪,南京至今有以地名網(wǎng)巾市,便是過去制作和販賣網(wǎng)巾的地方。而成年男子不戴網(wǎng)巾便被視為“不文明”的市井游民,男子會在冠禮上進行加裹網(wǎng)巾的程序。
后來網(wǎng)巾出現(xiàn)了一種叫做懶收網(wǎng)的形制,只收額頭部分,不束發(fā)髻部分。當時明朝的藩屬國朝鮮參照明朝的衣冠制度,也同樣在全國普及網(wǎng)巾,只是朝鮮的懶收網(wǎng)與當時中國用的懶收網(wǎng)巾有所區(qū)別而已。
五、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上襖下裙,為明代女子裝束經(jīng)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婦女下裳主要著裙,婦女四時的穿著幾乎沒有一處能夠離開裙子。裙以兩片共四裙門的馬面裙為主,這樣的形制,在南宋已初現(xiàn)端倪,明代則進一步發(fā)展為在裙子兩側(cè)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此即“馬面”。在馬面裙的裙底以及膝蓋位置飾以格式紋樣的寬邊,稱為“襕”,極具明代女裙風采。與各式的或長或短上衣搭配,成為“襖裙”或“衫裙”,如此兩截穿衣的特征,並一直貫穿于后世。
霞帔
因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 。
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fā)顯得挺拔高貴。
古代留存至今的資料中,大部分是宮廷中命婦著裝形象。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guī)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繡花霞帔。
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shù)。
一、二品命婦 霞帔用蹙金繡云霞翟紋(即長尾山雉)。
三、四品命婦 霞帔用金繡云霞孔雀紋。
五 品 命婦 霞帔用繡云霞鴛鴦紋。
六、七品命婦 霞帔用繡云霞練鵲紋。
八、九品命婦 霞帔用繡纏?;y。
霞帔圖示
褙子
明代的褙子的紋樣與霞帔在品極差別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婦用團花,不用纏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廣。按身份來分有兩種類型;貴族使用的褙子,在禮節(jié)性場合為合領(lǐng)大袖對襟形式;平民做為常服就采用直領(lǐng)小袖對襟形式。
明代背子,有寬袖、窄袖之分。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lǐng)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lǐng)子都有裝飾花邊,領(lǐng)子花邊僅到胸部。
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wǎng)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規(guī)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么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huán)也喜歡這種裝束。上
明代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制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jù)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后再有規(guī)律地編排縫制成衣。到了后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臺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明代披風
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云間據(jù)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xiàn)披風這種衣物 ,
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lǐng)、兩邊開叉的?!吨焓纤此劸_》言:披風為對襟直領(lǐng),制衿,左右開衩。
披風
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云間據(jù)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xiàn)披風這種衣物。按照《三才圖會》與《朱氏舜水談綺》中的相關(guān)描述,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相似,披風是有袖子、直領(lǐng)、兩邊開叉的?!吨焓纤此劸_》言:披風為對襟直領(lǐng),制衿,左右開衩。
斗篷
新郎新娘
弓鞋
纏足之風在明代依舊流行,因此婦女的鞋子以“弓鞋”為多。
比宋代要精細些,有布底的也有樟木底的。
三綹梳頭
三綹梳頭是明代之后中國女性(主要是漢族)最具代表性的發(fā)式。梳頭時,將左右兩鬢頭發(fā)分作兩綹,額上之發(fā)為一綹,兩鬢發(fā)綹掠耳而過,用抿子等梳頭工具修飾成型(即“掠鬢”),因形若烏云,薄如蟬翼,故當時亦稱之為“云鬢”、“蟬鬢”。額上發(fā)綹向后梳(或平梳或略微鼓起),與頂發(fā)合在一起,用紅絲帶系住,綰成各式發(fā)髻。腦后之發(fā)可向上綰入髻中,也可梳作長而上翹的雁尾(燕尾)。三綹頭后來也被其他民族吸收,如穿青人之“三把頭”等。現(xiàn)在福建湄洲女的“媽祖髻(帆船頭)”仍保留了傳統(tǒng)三綹頭的樣式。日本江戶時代女性發(fā)型也同樣受到“三綹梳頭”的影響(以前多被附會為唐代發(fā)式)。
第八章——清代服飾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對抗
二、頂戴花翎論官貴
1、冠
分兩類: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涼帽
暖帽: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質(zhì)地多為各種毛皮,以貂皮為貴,其次為海獺皮,再次為狐皮。多為黑色,帽頂周圍飾有紅色的帽緯,頂端還有不同顏色和知道的頂飾。
涼帽:比暖帽大,無檐,形如圓錐;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為骨,紅紗綢為里,再以白色、湖藍或黃色羅為表,另選石青片金織物裹邊而成;四周也用紅色緯纓裝飾,頂飾大致同暖帽。
區(qū)分等級的標志就是頂飾“頂子”。
2、頂子
皇帝頂子級別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頂子通常用最好的東珠(產(chǎn)于黑龍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國寒冷水域,生長緩慢,質(zhì)地光潤,是清代供皇家專用的貢品)為頂飾。
飾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區(qū)分等級的標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著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頂專設(shè)有與筆帽長短粗細相仿的玉質(zhì)或琺瑯質(zhì)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級以上官員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圓眼形圖斑,有單眼、雙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為貴。
作用相當于古代的貂尾。
馬蹄箭衣
袖口馬蹄形袖蓋,箭袖也稱馬蹄袖
龍袍
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实鄣凝埮蹖儆诩懂牐瘸?、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
補褂
又稱“補服”,是清代官員區(qū)分等級品位的官服之一,也是清代官服系列中直接承襲明代官服形式的服飾之一。
補褂穿在袍服之外,其樣式為圓領(lǐng),長袖,對襟、平袖口,兩襟用帛扣相對紐襻,當胸和后背位補子圖案,其中前胸之補案由左右襟合成。
親王用圓形補子。官員用方形。
其他朝服用品
1、披肩
2、領(lǐng)衣
3、朝珠
4、朝帶
朝珠
龍褂
朝裙
一般男子服飾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
長袍造型簡練,立領(lǐng)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
婦女服飾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fā)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后,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云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于宮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坎肩
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的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shù)種,多穿在袍服襯衣的外面。
坎肩
褂襕
為婦女們在春秋天涼時穿于袍衫之外的圓領(lǐng),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后身開衩,兩側(cè)開衩至腋下,前胸及開衩的 上端各飾一個如意頭。
旗髻
第九章 20世紀前半葉漢族服裝
第一節(jié) 概述
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國推翻清朝,服裝為之一變,這不僅取決于朝代更換,也是受西方文化沖擊所產(chǎn)生的必然結(jié)果。
20世紀20年代末,民國政府重新頒布《服制條例》,其內(nèi)容主要為禮服和公服;30年代時,婦女裝飾之風日盛,服飾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或羅宋帽,下身穿中式褲子,蹬布鞋或棉靴。
西服、革履、禮帽。禮帽即圓頂,下施寬闊帽檐,微微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絲葛,成為與中、西服皆可配套的莊重首服。
學生裝:頭戴鴨舌帽或白色帆布闊邊帽。
中山裝
基于學生裝而加以改革的國產(chǎn)形制,據(jù)說因?qū)O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國十八年(1919)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guī)定特、簡、薦、委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著中山裝,以示奉先生之法。其樣式原為九紐,后根據(jù)國之四維(禮義廉恥)確定前襟四個口袋,依據(jù)國民黨區(qū)別于西方國家三權(quán)分立的五權(quán)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查)而確定前襟五個扣子,依據(jù)三民主義(民族、民權(quán)、民生)而確定袖口必須為三個扣子等,在西裝基本樣式上摻入中國傳統(tǒng)意識。
長袍、西褲、禮帽、皮鞋,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和40年代時較為時興的一種裝束,也是中西結(jié)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飾。
第三節(jié) 女子襖裙與旗袍
襖裙:民國初年,由于留日學生較多,國人服裝樣式受到很大影響,如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lǐng)衫襖和黑色長裙,不施紋樣,不戴簪釵、手鐲、耳環(huán)、戒指等飾物,以區(qū)別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飾而被稱之為“文明新裝”。
旗袍
旗袍本意為旗女之袍,實際上未入八旗的普通人家女子也穿這種長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為滿族女子的長袍。清末時,體寬大,腰平直,衣長至足,加諸多鑲滾。20世紀20年代初,普及到滿漢兩族女子,袖口窄小,邊緣漸寬。20年代末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明顯縮短長度,收緊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改良旗袍。
上下連署,合為一體。
旗袍改良以后,仍在不斷變化。先時興高領(lǐng),后又為低領(lǐng),低到無可再低時,索性將領(lǐng)子取消,時而短及露肘,40年代時去掉袖子。衣長時可及地,短時至膝間。并有開衩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