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是我國民族大分裂時期,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歷史上最大的融合時期。早在十六國初期,許多草原少數民族就南遷進入中原。到北朝時期,鮮卑族通過孝文帝拓跋宏的全盤漢化改造,已經完全融入中原漢族。其中,在這次漢化改革中,首先是服裝的改革。今天,我們就分析北朝孝文帝服裝漢化的過程(從鮮卑民族服飾到中原漢族服飾),令少數民族必須穿漢服,淺析北魏孝文帝的服裝漢化政策究竟有多難?
少數民族鮮卑人的服裝
北朝(386-581年)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拓跋珪開創的朝代,鮮卑族最初是北方大興安嶺附近的一個狩獵民族。當時,北朝百姓仍然穿著胡服:褊衣。就是非常窄小的外衣。唐玄奘《西域唐記》如此記載:
"其北印度 ,風土寒烈,短制褊衣,頗同胡服。"
北朝時期,男人們的發型仍然是少數民族傳統的"辮發"。
起初,北朝百姓對中原漢服是非常抗拒的。他們稱中原服飾為"褒衣博帶",這是中原傳統服飾,也是中國古代儒生所穿的具有文化氣質的普通服飾。在改革初期,那些常年待在中原、穿中原漢服的北朝人,在回國后就被國人殺害,被殺的理由就是:他們是北朝人,怎么能穿漢服呢?
北魏服裝
中國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市發掘出了北朝的青銅雕像。銅像的底座上有穿著鮮卑服裝的人物。從新疆吐土而出的北朝太和11年畫像中,北朝貴族穿漢服,而北朝大部分平民仍穿鮮卑服。可見,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前,鮮卑人很少穿漢服。
孝文帝推行的服裝漢化改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件。孝文帝此次漢化改革非常徹底,以至于他不得不改變他所有的民族,讓所有鮮卑族人學習說漢語,所有鮮卑族人都穿漢服,甚至讓所有鮮卑人都改成漢族的姓氏。這種全面的本土化改革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拓跋珪在開創北魏時,當時時局十分復雜,尤其是當時統治中原的鮮卑族與漢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對于拓跋皇室家族而言,執行這項漢化政策是非常困難的。直到孝文帝拓跋宏當上皇帝后才意識到,要想成為天下認同的正統皇帝,就必須要實行漢化政策。
公元5世紀,漢族文化一直是引領著社會前進的,漢族的封建文化是與鮮卑文化交織在一起的。與此同時,北魏孝文帝意識到,如果此時再不進行化改革,拓跋皇族必定會重新回到草原上,過著原始的狩獵生活。
頭戴鮮卑胡帽的北朝陶俑
北魏初期,拓跋珪就曾經對服飾制度進行了改革,要求鮮卑人向漢族學習。我國考古學家在北魏墓中發現了一個漢族束發的發簪。然而,在拓跋珪時期,漢化改革并沒有完成,也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當時鮮卑人雖然學習漢人一樣束發,卻仍然仍然戴著少數民族的鮮卑帽。這是鮮卑人接觸漢文化的開端,然而并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果,只是為后期拓跋宏的全面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魏孝文帝為了實現服裝漢化,委任了幾個人擔任服裝設計師,他們分別是馮誕(文明皇太后的侄子),游明根、高閭(北魏儒家)、蔣少游(北魏建筑家、畫家),這幾個人研究中原漢服長達6年之久,最終確定了漢服的樣式。
北魏雕像:禮佛圖
考古學家在河南龍門石窟出土了北魏時期的浮雕畫《禮佛圖》,其中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雕畫中可以清晰看出,此時的皇帝已不再穿鮮卑的衣服,而是穿傳統漢服,他穿的漢服樣式與曹魏時期的漢服非常相似。這說明北魏孝文帝對服飾已經進行了徹底的漢化,甚至還穿上了漢族的木屐(與此同時,從皇帝到百姓,木屐在南朝非常流行。這種木屐最終傳至日本)。
服裝漢化后,少數民族鮮卑族人穿的是袴褶。袴褶是一種中國傳統漢服,袴,就是腿衣,褶,就是古代的便服。上身穿褶,下身穿袴。因為鮮卑人善于騎射,下身穿袴,這樣更方便騎馬。
袴褶這一詞,得名于漢末,當時漢朝的漢人穿上袴褶后,騎起馬來非常方便,是一種早期的軍裝。從魏晉到南北朝,從上到下普遍穿戴袴褶,尤其是在北朝時期,袴褶還被用作婦女的常服和宮廷朝服。直到唐朝末期,袴褶才逐漸被廢除。而到了宋代,袴褶只有皇家禮儀人員才能穿了。
為了方便走路,服裝設計師就將袴管卷到了膝蓋處,然后在袴管外綁一根帶子將其系緊。那么,古代的袴褶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可以參考我國考古學家在河南出土了南北朝時期的"袴褶裝",古代袴褶裝就長成這樣,如下圖所示:
南朝時期的袴褶裝
北朝時期,軍人們也穿著這種袴褶裝,稱為"急裝"。北魏人甚至以袴褶作為宮廷朝會的禮服。經過北魏孝文帝的全盤服裝漢化改革后,北魏少數民族的服飾體系開始呈現出中原漢服的形態。
《圖文作者: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本文為搞史人原創,請勿抄襲!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疑問,我會立即處理。
參考文獻:
《魏書·序記》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
《華夏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