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近日在許多清宮劇中經常看到,朝廷大臣們頭戴紅纓盔帽,上面鑲嵌著珠石,其后還拖著一條孔雀的翎子。
大臣們有功了,皇帝隨口賞賜臣下花翎;受賞賜的大小官員無不喜出望外。大臣犯錯了,皇帝除了按律處罰還會加上一句:“撤去頂戴花翎!”被罰的臣子當聽到撤去花翎時,往往表現(xiàn)難過,如喪考妣。
影視劇中剝奪花翎的描寫
影視劇中賞賜花翎的描寫
影視劇中賞賜花翎的描寫
那么這么受歡迎的花翎到底是什么呢?
清朝官服制度中,又一種特殊的標志官員品秩的方法。它就是:“頂戴花翎”。雖然是一體,但是卻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
頂戴,俗稱“頂子”,是指官員們,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頂戴上鑲嵌寶石,最初起源于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初年。不過,清朝在關外的時候,并未對寶石的顏色、材質,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而真正的將它作為官員品級的標志,是在進入中原以后。經過順治二年,雍正五年,雍正八年三次的改定才逐步確定下來。具體規(guī)定為:一品用紅寶石頂;二品為紅珊瑚頂;三品為藍寶石頂;四品為青金石頂;五品為硨磲頂;七品為素金頂;八品為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為陽文鏤花金頂。
花翎,則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種“冠飾”。按照清朝朝廷的規(guī)定,不是有“頂子”的官員都能戴花翎。因為花翎并不是完全標志品級,它更多的是一種獎勵和榮耀。
而花翎的來源,據(jù)清朝福格在《聽雨叢談》中有這樣的記載:
“明都督江彬等承白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清朝的陸心源也在《翎頂考》中說道:
“靛青天鵝翎即今之翎頂,此乃翎制之肇端也。”
由此可見,清朝的孔雀翎應該來源于明朝的靛青天鵝翎。
“花翎”在清朝時期,是一種“辯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標志。它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中體現(xiàn)著一種足以夸耀于同儕的榮寵。
“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所謂“眼”指的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
單眼花翎
單眼與雙眼花翎
三眼花翎
翎眼的多寡,也反映了嚴格的等級差別。按照《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的記載:
“皇室成員中爵位低于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皇后所出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zhèn)國公或者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嬪妃所出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在皇宮內服務的內大臣,前鋒、護軍各統(tǒng)領、參領,可以佩戴單眼花翎。擔任這些職務的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出身。
所以說,在清朝時期,花翎的適用范圍相當嚴格。是清朝居某種特殊地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絕非一般人就能佩戴。就算是功臣或者身居高位的大官也不是說想用就可以用的。
按照昭梿《嘯亭續(xù)錄》中的記載
“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也就是說當時除了尊貴出身的旗人或者在京符合要求的京官,外出任職的文官沒有獲得或花翎。不過凡事都有例外。
收復臺灣的海霹靂施瑯,就是這個例外。
影視劇中海霹靂施瑯形象
施瑯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叛清回到鄭成功手下。但鄭成功誅殺了施瑯父親與兄弟,施瑯再次降清。施瑯投降清朝后,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歸在漢軍的鑲黃旗。不久,又被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瑯與福建總督姚啟圣一起進取澎湖、臺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zhàn)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吁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zhèn)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wèi)臺灣。康熙極為賞識他的功績,便賜予御用袍等等顯示榮寵的物品,并且封為“世襲罔替”的靖海侯。
按照一般人來講,他得到官方的榮耀應該是足夠顯赫,但是施瑯卻上疏,堅決辭掉“靖海侯”爵位,而竭力懇請朝廷“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當時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很大的震動。大臣們紛紛認為,按照清朝的規(guī)制,在外的將軍從未有賜花翎的先例,此事決不能開先例。但是康熙卻并不認同大臣的議論,他力排眾議,特別下旨予以賜戴。并且還說:“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勛,賞翎弗及,以澤延后世。”用侯爵來換一枝羽毛,可見其“花翎”背后所代表的特殊榮耀與尊貴。況且施瑯所得的花翎還只是一眼花翎,與雙眼花翎、三眼花翎相比,區(qū)別還很大。
剛剛說到了康熙年間,施瑯因為自己的功勞獲得康熙皇帝的賞賜,特別優(yōu)待獲得了佩戴花翎的資格,那么整個清朝又有多少人獲得過花翎呢?
乾隆皇帝御像
乾隆朝時,朝廷為了鼓勵臣下為皇家效力,開始把“花翎”賞賜給對于朝廷作出特殊貢獻的官員。乾隆曾經就明確宣稱:
花翎可以”特賞軍營奮勇出力之員”,并且規(guī)定“如有建立大功,著有勞績,理應戴用者,各該將軍大臣等,即應聲明具奏,令其戴用”。
這樣,“花翎”的賞賜范圍開始擴大,不僅獨為滿族特權階層的標志,而且也成為顯赫軍功的象征。雖然清朝中后期逐漸開始擴大“花翎”的賞賜范圍,但是并不泛濫,甚至極為謹慎的。大臣中被賜予雙眼花翎的也不過二十余人。至于最為尊貴的三眼花翎更是鳳毛麟角,從乾隆算起直到清朝末年,被朝廷賞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
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
嘉慶朝的和琳;
道光朝的長齡、禧恩;
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總共才七人。這也難怪那些被賞賜過花翎的官員,對于這種“寵遇尤隆”,“千古榮遇”的榮耀而感激涕零,激動不已。
正是因為“花翎”的特殊意義,所以使得“花翎”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范。既不能亂戴,也不能隨意不戴,違反者都要處以嚴厲的懲處。這不僅為了約束官員的行為,更是為了強化朝廷的威嚴。花翎中的最尊貴者,三眼花翎整個大清朝也只有7個人獲得過,那么這7個人又是做出了哪些豐功偉績,才能壓過帶領水師收復臺灣的施瑯,而獲得這樣的殊榮呢?
一、傅恒
富察·傅恒(1722年 - 1770年),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名將,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傅恒初為藍翎侍衛(wèi)、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累遷戶部尚書等職。
傅恒
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擔任經略,督師云南。次年四月,率領京師及滿蒙士兵,分三路入緬作戰(zhàn),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后與云貴總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甸遣使請和,上疏奏請罷兵,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傅恒祭纛誓師,兵發(fā)騰越,對緬發(fā)動突襲,初戰(zhàn)告捷。乾隆龍心大悅,賜御詩二章,被加賞三眼花翎。但是傅恒堅決請辭不受。
《清史稿·傅恒傳》記載:“上賚三眼孔雀翎,傅恒疏辭。”
《清史稿·傅恒傳》記載:“會緬甸酋懵駁遣頭人諾爾塔赍蒲葉書乞罷兵,傅恒奏入,上許其行成。傅恒附疏言:‘用兵之始,眾以為難。臣執(zhí)意請行,負委任,請從重治罪。’
傅恒的對緬甸作戰(zhàn)并不順利,初戰(zhàn)告捷之后后續(xù)戰(zhàn)事并不如預期,損兵折將,自己也生病了。
上手詔謂:‘用兵非得已,如以為非是,朕當首任其過。皇祖時,吳三桂請撤藩,諮于群臣,議撤者惟米思翰、明珠數(shù)人。及三桂反,眾請誅議撤諸臣,皇祖深辟其非。朕仰紹祖訓,傅恒此事,可援以相比。傅恒收猛拱,當賜三眼孔雀翎,疏辭,俟功成拜賜。今既未克賊巢,當繳進賜翎,以稱其請罪之意。’”
于是乾隆帝撤回對傅恒以三眼花翎的封賞,作為傅恒對緬一戰(zhàn)的失利的懲罰。傅恒原說克敵制勝后受獎,而今作戰(zhàn)失敗撤退,就不好再要了。所以說,他被獎勵的機會但沒抓住,即:他沒有真正頂戴過三眼花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親臨府邸奠酒,謚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清史列傳》對此事也有說明:“前于傅恒收服猛拱時,曾賜三眼孔雀翎,以示褒寵,傅恒懇俟成功后再用。今既未經攻克賊巢,前所賜翎即著繳回,任用伊原戴之翎。
不可否認的是,傅恒頗具軍事眼光,也確屬軍事人才。其指揮平準噶爾、大金川、緬甸戰(zhàn)役,均為乾隆“十全武功”做出重要貢獻。
二、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 - 1796年),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學士傅恒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福康安歷任云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
福康安畫像
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zhàn)。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廷論功行賞,七月,賞戴雙眼花翎。
他先后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wèi)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被實授武英殿大學士,加封忠銳嘉勇公,賜紅寶石帽頂、四團龍補服。
乾隆五十七年,朝廷再次圖形功臣于紫光閣,大學士阿桂讓福康安居首。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他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的人。而其受賞三眼花翎,也是在這一年。
《清史稿·福康安傳》記載:
“六十年,貴州苗石柳鄧,湖南苗吳半生、石三保等為亂,命福康安討之。柳鄧圍正大營、嗅腦營、松桃三城,福康安師至,力戰(zhàn),次第解三城圍,賜三眼花翎。”
福康安一生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tǒng)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此外,他參加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簽制度,對于鞏固清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系,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謚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三、和琳
和琳(1754年-1796年),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字希齋,號華坪。大學士和珅之弟,清朝名將。乾隆時由生員補吏部筆帖式,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四川總督等職。驍勇善戰(zhàn),行事節(jié)儉,與軍機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書法,輕不與人,存世極罕。
和琳畫像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貴州從福康安鎮(zhèn)壓石柳鄧領導的苗民起義,次年福康安死,他代為主帥,在圍攻平隴戰(zhàn)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僅42歲。乾隆晉贈其為世襲一等公爵,謚“忠壯”,賜祭葬,配享太廟。和珅倒臺后,和琳的配享資格被剝奪。有一子豐紳宜綿以及女兒二人,長女嫁給質親王永瑢之子綿慶為嫡福晉。
和琳獲賞三眼花翎,雖也是其岳父乾隆所為,但是嘉慶元年六月通過新君的命令給的。
所以說,乾隆帝在位時,三眼花翎只給過傅恒、福康安二人。這一對父子,也是因為特大軍功受賞,也是有清一代非皇家宗親而被都被追封郡王的特例。
四、長齡
長齡(1758年 - 1838年)薩爾圖克氏,字懋亭,蒙古正白旗人,尚書納延泰子,惠齡之弟也,清朝大臣。乾隆朝,由翻譯生員補錄工部筆帖式,充作軍機章京,提拔為理藩院主事。一生在甘肅、新疆、臺灣、廓爾喀多地征戰(zhàn),因功勞升遷內閣學士,兼副都統(tǒng)。
道光年間,歷任協(xié)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云貴總督等職務。道光六年,轉任伊犁將軍,主持平定張格爾之亂,與楊芳擒獲張格爾有功,加封一等威勇公,拜太傅。
道光八年正月,捷報傳來,皇帝大悅,封長齡二等威勇公,世襲罔替,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紫韁,授御前大臣。諸將封賞有差。五月,用囚車將張格爾送到京師,道光皇帝在午門受俘,之后將其斬殺。道光皇帝晉升長齡為太保,賜三眼花翎,圖形紫光閣。不就之后長齡回京,道光皇帝命親王大臣迎接,犒勞他們,并特殊優(yōu)待,在勤政殿允許長齡不跪,只需要行抱手見禮。道光皇帝還授予長齡閱兵大臣的職務,并命他管理藩院及戶部三庫,在正大光明殿賞賜長齡凱旋宴,并賞賜給他銀幣,授予他領侍衛(wèi)內大臣。恩禮優(yōu)渥。
道光十八年,長齡去世,謚號文襄,入祀賢良祠。著有《長文襄公自訂年譜》、《長文襄公新疆善后奏疏》。
五、愛新覺羅 禧恩
睿恭親王淳穎第二子,協(xié)辦大學士,鎮(zhèn)國將軍愛新覺羅禧恩,乾隆四十九年生,咸豐二年薨。
嘉慶六年,皇帝賞賜禧恩頭品頂戴,授予他頭等侍衛(wèi),乾清門行走。嘉慶十年,晉御前侍衛(wèi),兼副都統(tǒng)、鑾儀使、上駟院卿,后來又轉為奉宸院卿,升遷為內閣學士。
嘉慶十八年,擢升為理籓院侍郎。嘉慶二十年,授予他內務府大臣的職位,不久又調任戶部侍郎。
嘉慶二十五年,清仁宗嘉慶皇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突然去世,事出倉猝,禧恩當時作為內廷扈從,建議道光皇帝為了避免動亂,應當立刻繼位。當時另外幾位中樞大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不覺,禧恩堅持己見,大家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在拿到嘉慶秘密立儲的詔書后,禧恩和眾大臣們擁立道光皇帝即位,道光皇帝即位后任命禧恩為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大臣。
道光二年,升任藩院尚書。道光六年,調任戶部。道光八年,加太子少保,署吏部尚書。道光九年,隨道光皇帝御駕前往盛京,道光皇帝下詔感念睿親王多爾袞多次立下大功勞,加恩后裔,賜禧恩雙眼花翎。
道光十二年,兩廣總督李鴻賓剿連山瑤,花了大半年,官軍屢屢受挫。道光皇帝下詔逮捕李鴻賓,任命禧恩為總督,從湖南進兵。派遣步云、勝等先后擊敗賊軍,抓獲逆賊鄧三、盤文理,毀掉了他們的巢穴。過了一個月,其余的叛賊全都請求投降。道光皇帝下詔,嘉獎他奏功迅速,賜三眼花翎,封不入八分輔國公。班師,途次丁母憂,溫諭慰之。
道光二十五年,以病解職。坐失察內陸民人越朝鮮界墾地,削公爵,降二等輔國將軍。道光三十年,起署馬蘭鎮(zhèn)總兵、密云副都統(tǒng)。咸豐元年,召授戶部侍郎。咸豐二年,擢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管理籓院事。尋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莊。
六、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 - 1901年),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 - 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893年李鴻章過七十大壽時,
“兩宮賜壽,賞戴三眼花翎”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龢抨擊:
“合肥(李鴻章)事事落后,不得謂非貽誤。”
光緒皇帝一氣之下,給李鴻章予以“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分。不久,李鴻章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后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七、徐桐
徐桐(1820年 - 1900年)原戶部尚書徐澤醇之子,清朝大臣。晚清理學家。晚清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豫如,號蔭軒。漢軍正藍旗人。道光年間進士。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檢討,實錄館協(xié)修等職。同治帝登位后為其師傅。1870年以后,先后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頑固守舊,嫉惡西學。
1898年戊戌政變后,因不擇手段攻擊新黨,得慈禧信任。
1900年,支持慈禧力舉立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儲),廢光緒帝,遂被任命為溥儁的師傅。義和團運動興起后,主張借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對外宣戰(zhàn)。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自縊身亡。著有《治平寶鑒》。
徐桐堅決反對“維新變法”,深得慈禧器重,可以說,徐桐能享有“三眼花翎”,主要是慈禧對他的賞識與信任。
這七位獲得過三眼花翎的大臣中,乾隆朝的就占了三個。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以及和琳。
傅恒是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姐姐是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也就是說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但是傅恒被賜三眼花翎并不是因為他外戚的身份,而是因為實實在在的戰(zhàn)功。
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子,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傅恒去世后,福康安逐漸嶄露頭角,在平定大小金川的戰(zhàn)役中屢立戰(zhàn)功,28歲受封太子太保,33時又因戰(zhàn)功被封武英殿大學士,乾隆六十年,福康安破格被封為貝子,他也成為宗室之外第一個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之人,在這一年他還被賜三眼花翎。
乾隆朝除了傅恒父子之外被賜三眼花翎的是和琳,和珅的弟弟,和琳最值得稱道的功績,是他在抗擊廓爾喀斗爭中以及其后擔任駐藏大臣期間,對西藏改革作出的貢獻,也是因軍功被賜三眼花翎,不過在得到三眼花翎兩個月后和琳便去世了。
乾隆朝后,能夠受特恩享有三眼花翎的官員只有四位,分別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
長齡蒙古正白旗人,出身顯貴,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他先后領軍征討征甘肅、臺灣、廓爾喀,后來又相繼平定白蓮教起義和張格爾叛亂,戰(zhàn)功卓著。
禧恩是皇室之人,睿親王淳穎第二子,道光年間有名的武將,曾平定湖南江華瑤趙金龍叛亂。
徐桐是獲賜三眼花翎中唯二的漢族官員,曾官居體仁閣大學士和翰林院掌院學士,他堅決反對“維新變法”,深得慈禧器重,可以說,徐桐能享有“三眼花翎”,主要是慈禧對他的賞識與信任。
最后一位獲得三眼花翎的是李鴻章,他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曾主持洋務運動,又興建淮軍,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慈禧太后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可以說三眼花翎在清朝是非常尊貴的,可遇而不可求,要想獲得必須得有不世之功。而那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里,被授予或者拔取“花翎”的官員,其實際面對的情景,不單單意味著被賜予或者剝奪了一種殊榮,更多的是得到或者失去此殊榮失去后所帶來的恥辱。
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