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最為杰出的成就之一,正如傳統文化一樣,科舉制度至今仍然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因為這一項制度給予了儒家文化以及各種學術流派應用的空間,更給予了下層人民向上爬升的通道。不得不說這樣的制度在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就像我們的高考,仍然留著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影子。這樣的制度是怎樣影響著國計民生,又是怎樣不斷演化發展的呢?
一,制度產生的背景
首先科舉制應運而生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國古代需要一個嚴密而又合理的官吏考察選拔制度,將那些有才能有水平的官員都安排到合適的崗位。所以采取分科考試以自愿報名為原則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考核,自然能夠解決當時官吏選拔的問題。而相對于當時已經應用普及非常成熟和全面的察舉制,科舉制的優點也就一目了然,因為它不需要地方官員在煞費苦心的進行推薦,直接使得下層有才能的人主動得到朝廷的認可,順利的進入官場。
①歷朝歷代的選官制度
從秦朝的世卿世祿的承襲制度,再到后來改革之后的軍功爵制,再相對于漢朝的征辟制,又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我們會發現人才選拔以及官吏的調整制度一直都在不斷的革新和改善。但恰恰是因為它一直在不斷變化,才說明了很難有一種合適合理的制度來選拔官吏。所以不斷的探索當中,科舉制才順利地登上歷史舞臺,雖然它正式的成型和應用是在唐朝,但如果我們細究它的起源,那一定要回到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世家大族開始衰落,地方豪強地主登上了階級舞臺,所以九品中正制難以維持,隋文帝登上皇位以后,為了征召天下賢才,楊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在589年他下令,在京城做官的五品及以上官員,無論總管還是刺史,都要根據地方百姓的人格品質和才能狀況來推薦1~2個人,但這樣的措施效率太低。直到隋煬帝時期,進士科設立,文武官員的選拔標準,從個人品德到才學見識再到自身身體素質特點都成為了朝廷認可的方面。進士兩個科目當中通過試測來選拔人才,從而不斷普及,迅速適用于大江南北。
二、科舉制的發展
①新的內容和科目類型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或是李隆基時期,他們都對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和設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時考試的科目被細化的分為常科和制科兩個門類,每一年都要按照期限時間間隔來舉行的叫做常科,也就是常設科目。而由皇帝親自下詔,隨機或是根據事實情況進行舉行的叫制科。而常科當中科目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對當時朝廷事務的看法,以及他們詩詞歌賦寫文章的能力或者是思考判斷問題的能力,而這些都要通過紙質的回答來呈現。
②向更廣的范圍不斷延伸
在唐高宗時期,進士科進一步受到重視,因為當時朝廷當中的很多官員甚至是宰相他們都是來源于科舉考試。無論是京師學堂中正規的學生,還是地方自我學習寒窗苦讀的寒門學子,他們都擁有著平等的機會來參加考試,在唐高宗地方考試又進一步細化,州縣地區的考試稱之為解試,省里的考試稱之為省試。考試內容也仍然是一對實務問題的分析和看法為主,但這一切都要擁有強大的詩詞歌賦和文字功底,唯有強大的表達能力才能保證,論述的精簡和凝練也才能夠保證自己更能受到重視。
③科舉向文官傾斜
宋朝的科舉制度,雖然在大體上承接了唐朝的框架結構,但是由于宋朝的整體理念是注重文官輕視武官,所以科舉又進一步得到加強,考試的科目雖然大大減少,但進士科又受到統治者的強化。通過進士科的考試官員最高能夠觸及到的官位是宰相,它的錄用和報名范圍也變得更加寬泛和開明,進士又分為三等。
最受人艷羨也是大多數人想要取得的,自然是第1名進士及第。正是在此時報名人數大大增加,朝廷所給出的科舉考試名額也大大增加,州縣地區和禮部共同在當地進行選拔。開寶6年殿試也應運而生,它登上了科舉考試的最高一個級別。殿試以后不需要經過管理分管部門的核實和復試,這一批考中了的人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職,一步登天,科舉也由此變得更加高效。
④元朝的沒落
但是當朝代發展到了元朝,由于蒙古統治者對于科舉考試的認知較為狹隘,所以此時的科舉制度也開始落寞每一年,都只有很少的人通過科舉考試得到重用。又由于元朝的種族歧視,很多寒門學子,空懷一腔熱血和本領,卻沒法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慶幸的是曇花一現的元朝不到100年就滅亡了,科舉考試進入明朝之后,就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科舉成為每一個普通人家庭的必由之路,也成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一種良好方法。
⑤八股取士貽害無窮
但在明代,由于統治者本人對于科舉考試的偏見,考試的內容被僅僅限制于八股文,所以四書五經成為人們學習的重點,這就使得整體考生的思想受到限制。而他們學習的內容也趨向于單一,這不利于培養每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更不利于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繁榮發展,所以科舉考試在此時由于內容的不恰當也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因為它不僅禁錮了人們思想自由的發展,而且使得選拔官員方面不夠高效,因為八股取士無法深入的考察每一個考生的思想以及他們對于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純粹考察的就是他們背誦古文的記憶力。
三.科舉制度影響深遠
綜合全局來看,科舉考試還是利大于弊,無論是他對于官僚體系的發展還是對于人民的教化和培養,他都在隋朝以后成為了整個封建王朝的核心制度。而且追本溯源,正如孫中山先生曾講到的,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而英國的制度卻是從中國這里借鑒和模仿過去的。
不同的制度內容的靈活變化,也可以適用于不同朝代對于官吏選拔的需求。科舉制也在每一個朝代都引領著大眾的思想文化方向,由此我們可以深入的了解。科舉制仍然需要不斷的變革和發展。正如我們今天的高考也在不斷探索新的選拔模式。致力于更加公平和公正的提供給下層人民上升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