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閩北烏龍做青時發酵程度較重,揉捻時無包揉工序,因而條索壯結彎曲,干茶色澤較烏潤,香氣為熟香型,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三紅七綠,紅鑲邊明顯。
閩南烏龍茶做青時發酵程度較輕,揉捻較重,干燥過程間有包揉工序,形成外形卷曲,壯結重實,干茶色澤較砂綠潤,香氣為清香細長型,葉底綠葉紅點或紅鑲邊。
品質特征
閩南烏龍茶系,主要以香氣見長。閩北烏龍茶系則是以水醇為勝。故此,有“南香北水”之說。
品種和產地
閩南烏龍主產于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等地的烏龍茶。主要品類有鐵觀音、黃金桂、閩南水仙、永春佛手,以及閩南色種。
閩北烏龍主產于福建北部產地包括武夷山、建甌、建陽、水吉等地的烏龍茶。主要品類有閩北水仙、閩北烏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種、品種(烏龍、梅占、觀音、雪梨、奇蘭、佛手等)、普通名樅(金柳條、金鎖匙、千里香、不知春等)、名巖名樅(大紅袍、白雞冠、水金龜、鐵羅漢、半天矢等)。其中武夷巖茶如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香味具特殊的“巖韻”。
閩北烏龍更早
烏龍茶起源于武夷山,指的是制做工藝“武夷茶始于唐,興于宋元,衰于明,復興于清。”
在明代由于罷龍團,改制散茶,制茶工藝簡化,成本大大下降,產量逐年增加。加之,明末清初,茶禁松馳,促進茶葉海外銷售,享有盛名的武夷茶更是倍受重視,工藝逐漸改進,終于制成烏龍茶。當時叫青茶,民國末年改稱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