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一直在古典小說領域有著很強的影響力。而小說中的“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等經典橋段,也成為了無數讀者津津樂道的地方。不僅如此,《三國演義》更是堪稱為一部古代戰爭百科全書;縱觀全書大大小小數百場戰役,也是無一場雷同。可有意思的是,這么一本戰爭史詩巨著,當中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
1、關羽與黃忠的關系
自從劉備打下了益州,他也終于有了自己的野望。曹操要稱魏王,他便自立為漢中王,意為要做第二個劉邦。在官職方面,劉備便沿襲了漢朝傳統的制度,分封了四方將軍,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關羽晉為前將軍,他本來應該很高興;但事實上,關羽卻感到十分不爽,因為他和黃忠并列成了五虎上將。在關羽心中,他是瞧不起黃忠的。正因如此,關羽才會恥于跟黃忠并列。這件事在正史中亦有記載,見于《三國志·費詩傳》。為了安撫關羽,劉備特意派了費詩前去游說,這才讓關羽平復了怒火。
那么小說中的矛盾在呢?見于長沙之戰,關羽與黃忠之間的大戰。這場戰斗,可謂是精彩絕倫,不僅描繪出了黃忠大義凜然、知恩圖報的性格;更是體現他武藝高超,又善于射箭的過人本領。羅貫中的本意,無疑是很好的,黃忠這個未來的五虎上將,便活靈活現地體現在了讀者眼前。
但有一點疏忽的是,黃忠在長沙之戰中,與關羽戰斗了幾次,其實已經讓后者為之折服了。論刀法,黃忠老而彌堅;論射箭,黃忠又技高一籌,且黃忠高尚的品格也讓關羽為之動容。關羽心氣高不假,但他的確在戰后表明了對黃忠的尊敬,甚至將其放到了與自己同一個水平之上。
但關羽后來的態度,卻發生了一個驚人的轉變。他對黃忠的態度,由尊敬轉變成了輕視。關羽是讀圣人書的,他不會無緣無故產生這樣念頭,而且在這段時間中,兩人并沒有發生過爭執或者是矛盾。試想一下,黃忠得到了關羽的認可,后者又怎么會突然翻臉不認人呢?由此可見,這無疑是羅貫中的一個失誤。
二、不少人的年齡遭到淡化
《三國演義》這篇巨著,有些細節其實并不值得推敲,比如年齡這個大問題。在眾多三國人物里面,其實有不少人的年紀得到了混淆,比如趙云、廖化,甚至是關羽胯下的赤兔馬。趙云出道之時,投身于公孫瓚下,曾一槍擊敗了袁紹引以為傲的大將文丑。正因如此,他反而有了一個“少年將軍”的稱號。到了小說第九十二回,趙云老當益壯,獨戰韓氏父子四人,并刺死了其中一員。演義中給出的說法,是趙云年過七十,依然老當益壯。
在參與了第一次北伐之戰后,趙云便病逝在了家中,享年76歲(公元229年)。如果按照這個時間逆推,袁紹追擊公孫瓚是大約是在公元191年到196年左右。盡管時間不是很明確,但也差不多可以看到,趙云在投入公孫瓚麾下之時,便已經有三十歲左右了。如此一來,又豈能稱之為“少年將軍”。
倘若趙云二十出道,那么他在五十歲左右擊敗韓德父子,倒也是在清理之中。不難發現,羅貫中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塑造出一個完美的武將形象。少年成名、兢兢業業、未曾一敗、老當益壯,趙云的武將生涯似乎就像開了掛一般。或許作者本意,也是為了彌補歷史上的趙云甚少參戰的遺憾吧。
另外,年齡成謎的還有廖化和赤兔馬這兩位“壽星”。以小說提到的,廖化參加過黃巾賊,又當過山賊,在投奔了蜀軍后一直勤勤懇懇,直到蜀國滅亡,廖化才病逝在了遷居洛陽的路上。小說中的廖化,可謂是三國時代的見證者了。但唯一的問題在于,黃巾賊起義到蜀國滅亡,足有一百多年,廖化作為一員經常上戰場的武將,他又豈能活得如此之久?
無獨有偶,關羽胯下的赤兔馬亦是如此,從董卓禍亂長安開始,到后來亡于東吳,赤兔馬也走過了好,幾十年的時光。且赤兔馬之死,是為絕食自盡,也就是說,赤兔馬還能再活一段時間,此馬莫非神馬也?
三、諸葛亮的智謀令人尷尬
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也有很大的名氣,因為他看上去很“忠心”。但自從小說問世以后,諸葛亮在世人心中便逐漸由一個“忠臣”轉變成了一個“智者”。演義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這樣一位妖人,自然是一位全才。但過猶不及,諸葛亮的前期表現得有多亮眼,他后期的失敗便有多么扎眼。
諸葛亮懂天文地理,他曾借此“草船借箭”,狠狠戲耍了一番周瑜。但上方谷一戰,諸葛亮本可以用大火將司馬懿殲滅在谷中,可惜卻功虧一簣,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挽救了司馬懿。倘若諸葛亮真的能準確預測到天氣,他又何須放過司馬懿?要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以性命做賭注,可見他對天文知識的自信心。可即便如此,他還是讓一場大雨破壞了自己的計劃,當真是荒謬不已。
諸葛亮擅長謀略、長于奇謀、又能窺測人心,按照這樣的水平,諸葛亮發動北伐之戰,本應該是很順利的。就算不能百戰百勝,至少也能從容而去。但事實上,諸葛亮能取得一開始的成就,打了天水三郡,其實靠的還是出其不意。后來小說中的無能之輩曹真趕到,雖然屢戰屢敗,但也阻擋住了諸葛亮的進程。奇怪的地方在于,諸葛亮有這個能力迅速進軍,他為何要按兵不動,最終喪失了先機。難道,諸葛亮是在故意等司馬懿這個敵手嗎?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