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歷史文化研究
一、前言——漢族不是單一的血緣體
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單一的血緣體,漢族也不例外。早在三代之前,華族與夏族合并為華夏民族。三代之后,華夏民族更吸入東夷、荊吳、百越三個支系的民族,從而組成早期的漢族。此后,兩漢與匈奴長期對峙,在戰爭與和平中互相融入。南北朝后,鮮卑民族以王道(魏晉期間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的自然方式,將原來的漢人與鮮卑融匯成新而壯大的漢人。
二、鮮卑的由來
1、鮮卑族的前身
與華夏民族最早接觸的邊疆民族中,除匈奴外,要數東胡。夏商時代,中國東北地區已有東胡、濊貊(后演變為夫余族,公元5世紀末被高句麗打敗后,逐漸融入東胡、肅慎、高句麗和漢族)、肅慎(金和滿清的始祖)三大族群,而西周時期匈奴才開始崛起。東胡之盛早于匈奴,只是因為東胡與諸夏接觸不如匈奴頻密,所以在諸夏的記載中不如匈奴詳細。
根據考古發現,大約在新石器時期(距今約4000年),在大興安嶺北段生活著一個以漁狩采集為生的族群,他們認為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一個嘎仙洞是庇護其生息之山,稱其為“鮮卑山”(吉祥山或神山之意)。此族群被后人稱之為“鮮卑人”。
雖然大興安嶺的野生資源非常豐富,但所能供養的人口仍非常有限,加上大興安嶺屬高緯度地帶,秋冬氣候奇寒,此族群自然而然向著水草豐美、氣候溫暖的南方行進,并在途中與草原其他族群不斷合并。
夏殷時期,此族群的一支向南遷至燕山和遼寧朝陽地區以北的兩土河流域,被中原人稱之為“土方”。到周時期,中原改稱這個族群為“屠何”。
春秋初期,此族群與其他的草原民族經常掠奪中原地區最北部的燕國,被中原人稱之為山戎或北戎。后來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為救燕國而出兵深入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區,大敗山戎以及附屬于山戎的孤竹和令支兩國。山戎、令支、孤竹遭到齊桓公的沉重打擊后,山戎北遷至灤河上游,孤竹向東北遷至遼西走廊(后來演變為徒河鮮卑),令支遷至醫巫閭山脈的西北(后來演變為慕容鮮卑)。與此同時,在內蒙古草原的陰山一帶,匈奴族迅速興起,對中原北部的秦、趙、燕等諸侯國發動進攻。中原人稱匈奴人為“胡”,稱這個位于匈奴人東方的強大族群為“東胡”。東胡與匈奴以今內蒙古的達賚諾爾(古稱“大澤”)湖為界。
戰國時期,地球上溫暖濕潤的氣候期結束,中國北方特別是蒙古草原的邊緣地帶變得越來越寒冷而干旱,西喇木倫河、老哈河流域曾經繁盛的農耕經濟逐漸萎縮,村莊被廢棄,成為東胡駐牧的地方。燕國感到東北疆域受到威脅,于是使計擊敗了東胡,使其退卻至蒙古草原邊緣的大興安嶺南麓。與此同時,趙國的領土向北也開拓至東胡的南部,趙武靈王仿效東胡的服裝,腰束“郭洛帶”,而這種風尚一直向南遠傳至楚國,后人稱“郭洛帶”或束“郭洛帶”的人為“鮮卑”。
東胡在北遷的過程中,發現蒙古草原比西喇木倫河、老哈河流域更誘人,于是不再與燕國進行無謂的軍事斗爭,轉向西發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東胡占據了蒙古草原的東部,成為草原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匈奴、東胡、月氏三大部落共同占據著蒙古草原。
秦統一中原后,蒙恬北伐匈奴,匈奴北遷蒙古草原。隨后,匈奴冒頓走上歷史舞臺,因不滿東胡的過分索求帶兵擊敗東胡,后來又打敗月氏,獨占蒙古草原,東胡退至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和烏桓山。其中,退守祖先發源地鮮卑山的部眾正式被稱為鮮卑人。